你这文章有几个盲点,导致你认为台北市高房价 "好似" 买得起的不多。
Q1. 你说:那是不是那些台北或新北越来越高价的房子就一直没人买得起或是全部
都靠投资撑著了?
撇除投资买房的人以外,剩下会买房的我们就简称是刚需的买方。
刚需的买方有可能是首购族(你原文有提到的部分),但更多的是‘换屋族’。
上周去看一间案子跟仲介哈拉,他个人这个月成交五间,五间都是换屋族。
包含我自己之前买的房子,前屋主也是换屋才卖掉原本持有 30 年的旧屋。
其实在台北房产买卖,换屋族占很大比重,他们把 10~20 几年甚至 30~40 年前
早已买好的台北房卖掉或出租,去买一间几千万的台北房,其实一点也不吃力。
更遑论有些长辈几十年前已经买了 2 间 3 间 N 间在收租或爽赚的。
这些人换屋 or 他们的小孩出社会成为首购族,多的是足够的资金买得起台北房。
Q2. 你说:以主计总处统计2018年的薪资中位数大概在年薪49万左右...(以下略)
看到你在算薪资,就知道你还是存在着盲点,盲点是什么? 来跟我念三次:
‘买房靠的是资产而不是收入’
‘买房靠的是资产而不是收入’
‘买房靠的是资产而不是收入’
一个有 5 亿资产的人,去找个 1% 的定存,什么屁事都不做整天吃饱睡睡饱吃,
一年也有 500 万收入,跟一个受薪阶级上班天天操年薪 500 万的人一样。
Q3. 你说:在台北工作我们抓高一点,抓个 60 万好了...以下略
你只假设年收入 60 万,你的逻辑在于主计处平均是 49,所以你加了一点 60 万
,看起来好像已经放宽认定了,但其实这是自慰。
我是不清楚只看台北市的平均薪资是多少啦,但我知道男女平均有一颗睾丸。
台北市的房子又不是薪资中位数的人在撑盘,看平均根本毫无意义。
唯一的意义大概就是自我安慰而已...。安慰自己收入高于平均买不起台北房,
但有更多人薪资比我更低陪我,所以台北房价贵爆、不合理、不是我不够好。
另外即便你要算没资产没后援的首购条件,以你的计算方式只有计算单人而已。
但实际上有买房的人,也有很大的比例情侣 / 夫妻共同努力购买。所以为什么
之前版上才会讲说真正不靠爸靠妈没后援的首购族,大概预算抓到 2000 万就紧
紧绷了,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 2000 万目前在台北市能不能买到房子?
当然能! 只是那样的物件你看不看得上眼而已。
说个总结,你会有原本的想法是因为:‘贫穷限制了你的想像’。
※ 引述《zxccxzewq3 (NGNL)》之铭言:
: 新手弱弱的借题讨论一下
: 因为目前买房还是以自住为考量,还没有步入到投资的等级
: 想讨论尤其是大台北地区的房价
: 以主计总处统计2018年的薪资中位数大概在年薪49万左右
: 在台北工作我们抓高一点,抓个60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