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offeeandTea (back to road!!!)》之铭言:
最近的 少子化 系列文让我很想好好回一篇
但是每次想要回就被事情支开 忙完再回来文章就不知道被洗到哪去了
趁现在有点空闲 就顺手先来谈一下这篇
: 因为台北市还是很多人想买
其实你这个大前提就已经充满疑问了
(先说明 我不是要彻底否定你这个论点)
台北市是台湾的核心 经济与政治中心 交通最便利
工作机会最多也最有机会拿到合理待遇 最有发展机会
还是多数台湾人眼中的 天龙国
这些我想都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但问题就是 真的有那么多人想"买在台北"吗?
台北市许多黄金地段的店面已经开始租不出去 高级商业地段人流明显减少
从不知道几年前台北市人口就一直在负成长 反倒是新北桃园相对有成长
这都显示了几个明显的现象
台北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地位仍高 大家依然会向往进入台北市工作 活动
但会想在台北置产的越来越少
除了高房价高物价是问题外 台北的生活环境扣除掉方便 恐怕也不是真的那么讨喜
尤其是当台北变成一个"上班的地方"之后
大家平时假日或休闲时段可能会更想往其他地方走(这是心理学上的事实)
在捷运网和完善的大众交通继续往外扩展之后
台北剩下高价大楼和四五十年以上的老公寓这种两极化物件
多数民众在台北置产的动机恐怕真的是会越来越低
当然 想买台北的人还是"相对算多" 毕竟台北门牌是身价的表现
但回归现实面
这个"多" 剩下多少? 我想可能已经没有那么乐观
: 这3-4年已经有明显的让利
这点我觉得就应该蛮多人不是那么同意
基本上中古屋开价的落差不是很大 还是有很多屋主是惜售的状态
我自己半年多一点看下来的感觉是
屋主开价没低很多但议价空间变大 因为买方追价的越来越少
开始有低于实价的行情出现(还不至于差很多)
我这边看过几个印象比较深刻例子是
台北东部某区 靠捷运站(正常步行约5分钟)的一楼 位置算是非常好
加增建共约30坪的公寓 有当店面的空间
屋主年初开价2000万整 第一次去看时仲介说有人出1700被屋主打枪
由于那间采光不是很好加上价格偏高 当时不是很有兴趣就没再继续关注
到上个月底再和仲介聊起的时候 就说屋主16xx卖掉了(隐私因素xx消音sorry)
离开价接近8折成交 也确实错过了曾经可以更高价卖掉的时机
说真的我当时一度怀疑仲介一开始说的有人出1700是唬烂骗我垫价格的
但后来陆陆续续一起看过不少案子才觉得这位仲介应该不至于那么糟糕(应该吧...?)
另外还有更低的是 台北东北某区也是离捷运站不远的 26坪上下
挂一段时间后直接开价7折多卖邻居的
好像12xx成交 不是很确定 那间因为时间因素我没看到所以也没详细追问
但印象很深的是仲介自己讲起的时候也是一脸无奈XD
这都是自己看到的真实案例 之后实价登录上应该都看得到
由于我担心房仲有看板所以这边不详说太细
之后会再整理一篇完整的看房经验&心得
另外还有更多的是 屋主开价已经调降了 但还是没成交的
然后几个亲爱的仲介大哥也是一直催我不管怎样有兴趣的先开个价去谈
但我这边觉得还是可以先观望一阵子 虽然很抱歉但只能先给仲介大哥软钉子
anyway 好像扯远了
这边结论就是 我觉得让利空间还没有大到会让一些处于边缘的刚需族进场
就像颜总讲的 前一波刚需族群愿意进场的都已经进去的差不多了
剩下的都是觉得还是不够低 还可以等 还在观望的
我自己大概也算吧 虽然也不是说买不起
但这情势就是非常明显 还没有真的让到一个会让多数人有感的地步
: 屋主心态好,买家看对眼,价格也合理,还是会捏著买下去
你这句话有点似是而非 前三句我觉得很有道理
但最后一句整个让人黑人问号 为什么这么说?
先不提刚需买房族群的增减和新世代心态的改变
大哥 买房子不是买手机买包包买车子耶
台北市一间房子的价格不是你吃土几个月or一两年就能买到的
除了一笔一般上班族不知道要存多久的自备款
一个月四五万以上的房贷一扛就是二三十年以上耶
房市正逢不知底在何处的空头 加上物价↑薪水成长↓ 真的有需求得捏著买的人
会不去做功课去思考去研究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合适进场时机
就真的好乖好傻好天真的捏著去扛房贷吗?
以前房地产在大多头的时候 我父母那辈的亲友同事们 包含我父母
相信不少人的父母辈也是 买个房都可能看个一两年以上了
现在这种情况你觉得大家真的会这么容易就"捏著进去"吗?
不否认有些人买房是冲动式消费 但这种人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是多数
不然法拍屋真的就买天飞了
: 其实台北市1-2000万的物件看到喜欢跟价格合理的可以下手了,因为这怎么跌都不可能跌
: 太多(这是大多数人勉强买的起的)
上面已经讲不少了 这边我就不讲太多 直接用简单的事例来反证
光是591上 光是一个台北市2000万以下就有5600多笔待售屋源
加上新北几个邻近台北主要大区的话 大概有1.5万间
当然 一定会有人说 很多案件都是重复的 还有很多都是烂地点烂格局烂屋况啊
好 就算当中有8成都是重复物件+烂物件好了
也还有3千多间应该是合理物件啊 为什么没人去买呢?
就算再扣掉一成可能屋主很鸟 最后1成也还有一千多至两千件
这还只是591上的 各家房仲还有不少专任物件不会591在上面出现
甚至还有不少是屋主不想要久挂影响行情而不会出现的
(这是仲介说的 会定期撤下避免久挂影响物件身价)
你觉得这些物件价格都会撑住然后自然而然的销掉吗?
有时候人容易被困在很多常识所衍生出的逻辑里面
反而忽略了眼前最基础的事实
: 至于3000以上的,让子弹再飞一下吧
我总结一下 你这篇的核心逻辑在于
台北这样的地方 再跌都有限 一定会有支撑
"正常来说"也应该是这样 我曾经也一度这样认为
但问题是 市场机制没有正常性可言 只有现实的价格反映
天真的心态只会带来天真的结果
虽然这里是房版 但请原谅我举个股票的例子 毕竟股市的循环周期比房市短
铼德 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光盘片制造商之一
1999年他的股价曾经上看到300多
现在呢? 一股不到6块钱 再跌下去就要变壁纸了
为什么我会提这间公司?
因为我父母就曾经因为觉得这间公司"再跌也不会跌到哪去"
毕竟是数一数二的光盘片大厂 光盘片到处都会用到 再怎么样都会有支撑
所以在他20几块的时候进场买了几十张等反弹
然后呢? 可能一辈子都解不了套了
即使我身为IT工程师 等到我开始接触股市时也早就来不及劝退他们
如果说这间公司你无感的话
还有间更有名的 他叫做hTC 曾经只在苹果之下的智慧手机厂 股价现额67
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它几乎赔上身家 套在600 400 200甚至更高的山上
这些人都是抱着 "再跌也不可能跌到哪 毕竟是XXX啊" 的心态进场的
已经有不少战场冤魂在前面给后人警惕了
对于物件价值的评估 还是要回归到最重要的基本面和未来性
不要用先入为主的观感觉得是什么就一定有它的基本盘在
世界一直在前进 环境也一直在改变
很多你现在以为的理所当然 一两年后可能就完全无意义 甚至反过来打你脸
当然房地产不同于股市 毕竟它是刚需品
永远会有需求有它衍生的价值 不像股票是纯投资商品
但是房地产的交易单位总额更高 持有成本更高 交易周期也更长
即使未来有解套的一天
以一般人的经济状况 有没有能力撑到解套那天可能就是问题
除非口袋够深 不在乎那几百万几千万 那我没话说
总之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要谨慎评估 量力而为
能买到喜欢的房子 也不会赔钱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