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
台湾人口老化速度居世界之冠,高龄商机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内需产业,不过建商、财团
最热衷的“老人住宅”,20年来都被视为赔钱货,不是失败,就是不敷成本。台中市沙鹿
区却有座独特的终身住宅,今年将动工,不走财团机构化、大型化的路线,改以小型化、
在地化经营,已有不少专业人士抢先预约。
该终身住宅称作“好好园馆”,位于沙鹿区的一处谷地,3000坪大的基地内,除了规划1
栋80户、户户海景房的“好好住宅”,园内1800坪土地则规划“好好聚落”,由货柜屋组
成的生活美学空间,有各种工坊设施可学习,目前未完工已先爆红,而280坪大的“好好
小馆”目前是餐厅,也是红得一位难求。
好好园馆创办人纪金山表示,这个地方不是由单一财团建构,策略投资人背景相当多元,
包括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静宜大学、光田医院、台湾福气社区关怀协会等,“多元的团
体联盟,一起整合能提供的服务,包括居家服务、照顾和医护等。”
老人住宅对于台湾社会重要,但却难以成功,主要因为台湾养儿防老、孝道文化观念盛行
,多数人不愿离开原本生活圈,加上绝大多数机构过度强调硬件设施,银发族自然较排斥
,纪金山本身也是静宜大学社工系教授,长年研究该领域,并亲身考察美、日、欧等先进
国家,突破了台湾多数业者的“盲点”。
纪金山说:“因各个社会的文化脉络、生活习惯、以及最重要的经济能力,落差都很大,
如果只是将国外的模式复制到台湾来,注定不会成功。西方人因社会距离较大,在生活上
都很独立,老人和小孩分开住是种美德,无论是居家服务、或是老人住宅,老人只需满足
其身体、或生活上的需要即可,但台湾人更重视的,是心灵的陪伴,所以国外的模式在台
湾是不够的。”
也因此,高龄化商机看似无限,其实却没想像中那么容易赚。全台规模最大的“长庚养生
文化村”,规划3期共3800户,目前仅第1期在营运,2期已盖好却未开放,3期则尚未动工
;“润福生活新象”则是润泰集团贴本在做,另一处“润泰华城”更早已转租为售,2大
集团皆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做起来,其他失败的案例更不在少数,台湾人接受养生村的速
度,超乎预期的慢。
润福生活事业董事长杨子敬表示,老人住宅属于特殊的服务业,有很多独特的“know-how
”,并没有外界想像的容易,“许多业者从一般服务的角度切入,导致内容与年长客户需
求有落差,更多业者以医疗角度切入,把老化和医疗混为一谈,将老人的居住,用病患的
管理方式提通服务,更使的服务和需求南辕北辙。”
美、日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纷纷推行“去机构化”,即在地化、缩小化、人性化,让老
人“在地老化”,维持原本的生活方式;反观台湾的照护机构,近年则是走向“大型化”
、“机构化”,意味住的老人将面对统一作息、缺乏隐私、服务不足等梦靥。
挑选步入高龄后适合自己的住宅及服务,就像是替小孩在挑幼稚园,但台湾的老人可说是
“没得挑”。目前台湾有15%的老人住在机构内,85%住在家里,当老人失能后,有30%以
上仰赖儿女在家照顾,39%仰赖外劳照顾,且都是24小时、全年无休,相当不合理,“我
们似乎除了机构外,就没有更好的‘载体’可供选择。”
纪金山研究台湾的社会基础,参考日本最近新发展的“附服务高龄住宅”兴建的“好好园
馆”,在台湾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也有很大的可行性。纪金山指出,不仅兼顾去机构化、
社区化、个室化的理想原则,80户的小规模,能让“服务”取代机构型态的管理,“基本
上像是一般住宅,没有居住年龄限制,但是具有高知识门槛的服务。”
纪金山直言,我们对“家”的意识形态太单调而美好,都以为是广告中有儿孙,和乐融融
的样子,其实社会上有很多的家庭并不是这个样子,包括鳏寡、不婚、或小孩离家工作的
夫妻,为数不少,独自居住,这些家庭功能失调的族群,是终身住宅主要的诉求对象。
在这个领域要靠单一据点赚钱不容易,不过“好好园馆”小规模、多机能的特色,适合在
全台各大街小巷开枝散叶,不仅让居住者能维持原本的生活方式,达到“在地老化”的目
的,一旦普及化后,也会像日本一样,发展出各式型态、大小不一的据点,“这行和地产
开发业不同,没有动辄40%以上的利润,而是靠着规模化经济,让每个据点微小的利润,
达到数以倍计的效果。”
纪金山强调,好好园馆不是老人住宅,而是经过设计的通用住宅,无论是谁都可以住,每
层楼也规划青年套房,代表馆内是一个青银混居,有活力的场域,设施不限于园内3000坪
,还能到静宜大学城内使用校园设施,具有“学习”的特色。
纪金山认为,如果只是活着,而没有意义,那就会很无趣,如果老人住宅要美好,有各类
的学习课程会是关键,“你在迷什么、学什么,那种意义感很重要,而意义感就来自于学
习,换句话说,有在学习的老人就不会老,因为老是一种‘心态’,当你停止学习、不忙
了,那才叫做老。”
“好好住宅”的设计,刻意将房间做小,如此居住者才不会待在房内不出来,而是会在外
使用公设、与人交流,空间设计也不断和“自由空间教育基金会”共同讨论修正。现在已
有不少长者持续和园馆保持联系,希望未来可以优先入住,包括台湾的安宁疗护之母赵可
式博士,也表示这就是她想来住的,进住之后,也打算持续对社会做出贡献。(洪子恩/
台中报导)
连结:
http://home.appledaily.com.tw/article/realtimenews/20160928/956528
其他:
未来人口老化会越来越严重
老人住宅应该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