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买低卖高的地产投资者,当然乐见地产上涨。但是对于多数只有房子可以自住的小市民来说,实则都只是在做着自住兼投资的春梦,误认房价上涨是对自己有利的一件事。
有房子的人应该期待房价上涨吗?
上周,台北市政府首度公布“台北市住宅价格指数”,以去年8月为基准点,今年4月台北市住宅价格指数为106.7%,也就是平均涨幅6.7%的意思。
同样也是上周,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今年1到5月的薪资调查,计入物价因素后,实质平均薪资为4万8725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77元,倒退到16年前水准。
这两组同时公布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就算薪水不涨,台北市民仍有意愿追高房价。台湾地产居高不下的问题,已有非常多的讨论,从建商炒作、游资过多、陆资因素、有土斯有财观念影响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分析当然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它们也都假设,地产上涨,以外在大环境因素居多,不然就是受传统文化制约,至于小小的个人,其实是无奈的,望屋价高涨而兴叹的。
这种假设似乎忘了,台湾人房屋自有率八成多,真正望屋兴叹的,没有想像中多。“居住正义”的诉求、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之类的问题,可能比较接近是媒体上政治正确的说法,说来义正辞严,少有人敢公开反对,要不就是觉得事不关己,但很多人内心根本觉得,地产涨价是好事一件,只要房市有持续上涨机会,仍然是要加码买进。
有谁会不希望自己的资产增值呢?这事似乎很难加以反驳,而这也是台湾人勇于在房地产市场拼博,进而导致地产价格看回不回的根本因素。房价高涨怪建商炒作很容易,但没人买的商品终究不可能炒作得起来。
但是地产价格上涨,真的对持有人是有利无弊的吗?我们会这么认为,基本上是忽略了地产做为资产的特殊性,把它跟股票、黄金、珠宝、汽车等等其他资产一视同仁对待。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分析,不难理解房地产有两个特性,让地产价格上涨,未必像表面上看来那样对它的持有者有利无弊。其一,是我们持有的房地产,我们通常实际上也在使用它,而且还非用不可;其二是,地产的涨跌通常是高度连动性、地域性的,你的房子涨了,周边的房子也会涨。
让我用持有股票来做个比较。你买了几张股票,通常你并不直接使用它。股票涨了,你随时可以卖掉它,享受涨价的好处。房子就不同了,如果是你自住的房子,卖了你就没得住,想买另外一户,你可能是在同样的房价水平买进,你并没有真正实现获利。没有实现的获利其实就是没有获利,你只是心理感觉良好而已,但在实质面,你可能得缴交更高的房屋税与地价税。二、三十年后或许你真能卖房子了,但那时房价会不会跌回原点或更低,没人知道。
房子涨价,通常表示你的房子所在的区位都是涨的,单一房屋或社区独涨的机率不高。生活圈房价高涨,缺点至为明显:原本一碗一百块的牛肉面,房租涨价了,店家自然得反映在售价上,可能卖你一碗一百五,但实际上你吃的牛肉面,牛肉大小、汤头口味,并未有任何改善(如果不是缩水的话)。换句话说,我们都有可能是房价上涨,导致生活品质下降的受害者,只是这个过程很分散、很隐性,所以我们没有察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