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dhws (sdhws)
2024-09-16 14:03:22之前我在表特版发表一篇亚洲及非洲不同地区正妹的文章
https://www.pttweb.cc/bbs/Beauty/M.1726243434.A.59C
我的用意在于强调亚洲和非洲人口的多样性,以及审美的多元化
毕竟过去人们对于亚洲人样貌的刻板印象是瞇瞇眼、扁平脸
非洲人则为突嘴及低鼻梁
这很显然是刻板印象,说到底全亚洲西亚及南亚样貌的人占了超过一半的人口
北非族群占全非洲至少有15%以上,这都是不可忽略的
但遗憾的是像是在时尚界对于亚洲模特却常选择瞇瞇眼等特色的人
如此与其说是尊重种族及审美多元,倒不如说是对刻板印象的强化
然而当我把相关问题放在美国的QUORA和在PTT贴了上述文章后
发现不但美国人不接受亚洲人及非洲人族群多元性的观念
台湾的网友也对亚洲人及非洲人的样貌限缩在刻板印象中
讽刺的是,他们不认同西亚样貌的中亚人及北亚人是亚洲人
我想如果再在相同地区再挑出东亚样貌的人的照片
他们可能会反而接受了呢
所以我在思考,这种对于族群样貌刻板印象的强化
在历史脉络上应该是源自于西方,并在流传至东方后对东方人所接受
但是以历史来看,亚洲及非洲的概念被提出时,被泛是指东海以东及以南之地
究竟是什么原因被用来专指黑人及东亚人?
然后为何东方人会欣然接受这种想法?
能否从历史脉络解释这种问题呢?
最后今日人们能够坦然的接受中南美洲是个种族多元的地方
该地白人及混血人各占40%,而黑人及原住民则为重要的少数族群
(混血人内部血统约一半白人,黑人及原住民占另一半)
但是却不能接受亚洲及非洲的多元性,这也导致主张埃及艳后是黑人的笑话
所以若是从平权运动的历史来看
是什么原因使人们仍旧坚持对亚洲人和非洲人样貌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而非打破它并接纳这两片广大土地的多元性?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211.72.32.157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26466604.A.133.html
作者: Colitas (观察者) 2024-09-17 07:43:00
在缺乏内部认同下,武断的用地理方式把人分类,只是创造一个名词,不会创造新的族群。例如我身分证上有xx里xx邻,不代表我要认同自己是一个xx里xx邻人。或是说,即使真的有一群人认同自己是xx邻人,比如说xx里办了一个邻际运动会,形塑了xx邻的内部认同,但是实际参与活动和形成认同的人只是xx邻的少数人,那xx邻可能还是很难算是一个群体,因为它的认同者不具有xx邻足够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