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immy5680 (还想飞的企鹅)》之铭言:
: 这边要提出一个意见
: 那就是罗马帝国的边疆地区很可能从来就没有和边境以外的区域有明显差异
: 至少一些比较近期的研究会倾向于此一论调
: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罗马帝国在扩张时逐步把控制领土扩大
: 而新占领/并吞的地区当然仍有大量本土居民,只是落入罗马政府的治理下
: 而这些边疆区域和“边境”外的族群只是隔着一道(未必非常严密的)军事防线
: 即使不论蛮族移入,其实边疆地区的风俗原本很可能就没有和境外蛮族差很多
: 虽然有逐渐拉丁化但也不是那么绝对
因为觉得怎么判断"拉丁化"这点很有趣,
想到查看看输水道,发现这资料比想像还多,
http://www.romanaqueducts.info/apra/apraindex.htm
我觉得罗马一大特色其实他是一个城市文明,
借由复制城市的特色,在各地实体开展相关的影响力,
所以一方面它的影响力确实很"不下乡",
但又往往有更切实的互动与影响。
可以说,
当地原本文化与经济,要与这些罗马城市互动产生的体系,
就是"拉丁化"吧。所以一旦军事霸权无法确保边疆安定,
某种意义上就把这个本来脆弱的体系断绝或大幅削弱。
但其实除了政/经/军的互动变化最快,
下层的文化可以慢慢洗,
上层的文化就更有韧性,
或者难以被入侵的"蛮族"取代。
。。。(离题讨论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ls
感觉作为讨论方向来说,蛮适合想像的一个区域。
有兴趣可以自己看里面罗马时代部分)
罗马统治区域是有大致依据一个"民族"的区域在分割的,
而这些民族就算从文明角度看差异不大,都是"蛮人",
但也早已足以让他们之间水火不容。
最鲜明的就是高卢人与日耳曼人的差异,
还有高卢后期作为罗马化的模范行省。
或者看不列颠半岛上,被罗马征服的区域,
与罗马征服不了的北方区域,虽说有连续性,
但两边也都已经算做讲不同语言。
。。。
从世界史角度看,帝国本来就通常是一个覆蓋式的上层结构,
内部高均质化的情况反而算种特例。
基本上只要没有洗人口的程度,本来当地文化习俗就会保存蛮多,
但根据一些原文化复杂度、吸引力不同来说,也可以会有强弱抵抗性的差别。
譬如对于西部,西班牙、法兰克区域,罗马统治的早,
而且从原本的部落形式,变成往城市为中心的文明模式,
就会受罗马影响很深,因为相当于新的模式只有罗马为蓝本,
文字与政治精英也是。
反而在东方希腊语为主的区域,虽然接受了罗马统治,
但就更少被罗马文化影响,(更多希腊文化变形后影响罗马)
甚至后来的东罗马直接变成希腊语朝廷。
北非情况大概介于两者之间,但蛮少资料,可能算各种模式混和兼有吧。
至于帝国比较后期开拓的日耳曼、达西亚方向,
基本上就能认为,除了行政中枢与退役军团那种殖民城市,
大体上维持原貌,或处于在一种转换过程中。
后期面对的军事压力可能大到,严重影响这个转化。
: 其实古中国可能也不无此一情况
: 很多文献都会指出华北/边塞和南方的风俗不同等等,包含边境的人和塞外很像
: 又或是南方直到明清都还有很多土司(部落政府)
: 换言之,与其说罗马文明因为蛮族移入/入侵而逐渐消失
: 不如说原本罗马文明就是在试图扩张,并在过程中逐渐与所谓的蛮族积极交流/融合
承上,我认为底层文化会有区域性质的相容,交融。
但上层文化是一种取代现象,除非是面对原本就已经发达的上层文化。
罗马文化被希腊文化在早期孤城、中期共和、最后帝国,三次都严重影响。
最后甚至吃了一个希腊化的一神教。
但要说罗马文化里融合了塞尔特人、日耳曼人的啥?
就有点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