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白银帝国》选摘(

楼主: Reewalker (报告馒头班长不够)   2018-10-01 21:44:46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白银帝国》选摘(3)
https://www.storm.mg/article/490871
明代白银的使用普及,首先是经济自身的货币化需求,就外在供给而言,也依赖于海外白
银的流入,这是中国海外贸易与地理大发现的因缘际会。白银繁荣于大明帝国之际,无意
之间,也埋下毁灭的种子。
追溯明朝在一六四四年的灭亡,应该回到更早。明朝是中国新旧世界的节点之一,明朝一
方面延续此前历代的演变逻辑,另一方面也为明清时代的转折埋下伏笔。在时间坐标轴上
,明帝国对应着欧洲石破天惊的变革,出于比较的惯性,史学家总喜欢从明代入手来剖析
千年得失,一切无关紧要的年分亦被标注在案,赋予深远意蕴,比如黄仁宇的一五八七年
,再比如汉学家芮乐伟.韩森的一六○○年。
对于中国而言,一六○○年是一个分水岭。一生都为中国着迷的韩森,其视角与我们惯常
的思维不同。她指出一六○○年之前,中国其实是“开放的帝国”。她放弃惯有的王朝划
分,将一六○○年之前的中国定义为三个时期:首先,从商周到秦为第一阶段,这是西元
前一二○○年到西元前二○○年的构建中国时期;其次随着西元前三世纪秦代的统一,本
土道教开始有组织地兴起,众多佛教徒也来到中国,中国开始了面朝西方以及印度的一千
两百多年;最后则是从十世纪到十七世纪开始转向北方,大部分时间中国都处于北方游牧
民族的统治之下──同时他们也被日益中国化,蒙古人仍旧是明朝的最大戒备对象,最终
则有东北满族的崛起。
一千六百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伴随着巨量白银的流入,白银在中国的地位在明代中叶之后
有增无减,从各方面巩固了银本位的地位。不少学者强调张居正“一条鞭法”的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彻底废止了洪武体制,上接中唐杨炎的两税法改革,下接清初雍正的摊
丁入亩制度,令中国财赋体系最终告别实物税,转向货币税。学者们普遍同意,它进一步
加大了明代经济白银化程度,根据学者彭信威估算,明代两百多年内,金银比价从明初的
一比四、一比五到明末的一比十甚至一比十三。贵金属的流动看似只是经济行为,但其作
用以及副作用则相当漫长,甚至影响了一个帝国的兴衰。
祕鲁银矿发现之后,欧洲银矿大部分废弃,日后声名鹊起的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断言,
美洲银矿不仅对欧洲银的价格有影响,而且对中国银矿的银价也有影响。他目睹了十七世
纪贵金属对于欧洲的影响,也注意到这种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易对于彼此的影响,“以金运
往印度,又不如以银运往印度为有利,因为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
的比率,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亦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在前者
方面,虽能以银十盎司至多十二盎司购得金一盎司,在后者方面,则需银十四盎司乃至十
五盎司。因此,对于航行印度的欧洲船舶,一般地说,银是最有价值的输运品。对于向马
尼拉航行的亚卡普科船舶来说,也是如此。新大陆的银,实际就是依著这种关系,而成为
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银
的卖买为媒介”。
明朝末叶中国与世界货币体系的交换关系,甚至与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入超与热钱情况很相
似。中国最早从罗马时代便被认为是欧洲货币的归宿,由于国际收支结构有利于中国,白
银从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国,十七世纪在美洲白银推动之下更是如此,“西属美洲所产白银
,有二○%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运过太平洋到达马尼拉,然后运往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
还有一部分美洲白银通过中亚贸易到达俄国的布哈拉,然后间接转入中国。美洲新大陆出
产的贵金属,有一半之多经上述渠道流入中国”。
对于伟大的罗马帝国,其生命力曾经被认为因贵金属大量外流而枯竭,在这一点上,白银
与明帝国也与此类似。美国学者魏斐德认为,一六四四年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勃兴,是中
国历史上所有改朝换代事件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而白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十七世纪上半叶,中国爆发过多次重大饥荒。过去的解释往往归结于自然原因,事实上除
此之外,更可将其归结于积患已久的经济社会问题的悲剧性产物,甚至涌入亚洲的金银也
难辞其咎。历史学家艾维四指出,“这些金银促成高水准的公共支出,快速的城市增长,
以及激烈的经济竞争,而这一切被证明是社会和政治的腐蚀剂”。他认为中国困境源自几
乎完全仰仗于进口白银来保证货币供应比例,一旦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实际数量急剧减少
,明朝政府就迅速跌入经济梦魇之中,而明朝的灭亡其实就在于财政的难以为继。
事后回溯,一系列近乎偶然、却彼此串联的事件,为明帝国打上了棺材铁钉。一六三四至
一六三六年,西班牙决定限制西属拉丁美洲白银流入菲律宾的数量,一六三九年冬天,在
马尼拉西班牙人与中国人长期的紧张关系最终爆发为暴力冲突,两万多中国人被杀,随后
,经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大量减少。同年夏天,日本德川政府决定禁止从澳门来的
商人在长崎进行贸易,曾经给中国带来大量日本白银的路线也宣告关闭。一连串因素作用
之下,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而随着白银流入量的锐减,银钱比价崩溃。这些历史
的线索,静静地勒住了套在大明帝国脖子上的经济绳索。
白银的减少导致各种窖藏出现,出现了“人为的疾患”。由于许多捐税要使用白银支付,
赋税负担变得不可忍受,许多人因此破产,曾经的富庶地区出现“人去屋塌”的现象,而
朝廷榨取到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白银枯竭之下,银钱比价暴涨,对穷苦民众而言,他们
使用铜钱购买活命粮的能力大幅下滑。加之其时正逢小冰期(Little Ice Age),各地自
然灾难不断,粮食减产之下,粮食价格暴涨,一六四○年河南灾荒之后,米价每斗三千钱
,小麦每斗两千七百钱,从北方到南方许多人饿死。因饥荒与时疫,人口也一时之间减少
数千万人,这导致民间暴力革命在所难免。
白银是导火索,伴随着白银危机而来的经济危机、自然危机、人口危机,叠加构成了明朝
历史的大转折。“流亡载道”、“人相食”等记载见诸历史,饥荒背后则是民变,各类起
义揭竿而起。灭亡明朝的李自成部队出现在西北,对此后世历史学家认为并非偶然,因为
那是一块远离白银浸淫而又饱受饥荒的土地。
通膨的破坏导致社会全面性溃败,不仅导致饥荒、死亡、民众受苦,引发各地反叛,也使
得官僚集团的薪资缩水,进而又因腐败动摇了明代政权的合法性。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而
以银两计算的俸禄则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官员收入也面临着通膨的侵蚀,“到一六二九年
,朝廷每年向在朝的官僚、贵族(仅在京城的就多达四万人)发放的俸禄,只有十五万两
,不到国家财政预算的一%”。
显然过低的官员俸禄并非好消息,因为这必然引发更为严苛的搜刮。以清官形象在历史中
存在的海瑞,似乎就是为了印证明代的腐朽。像海瑞这样的朝廷命官,依赖俸禄过活的结
果是其毕生清苦,生前为母亲祝寿买两斤肉都可以成为新闻。他虽然最终官至御史,高达
二品,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然而身后无子,只留下白银二十两,甚至丧事也靠他人
凑钱。《明史》记载:“白衣冠送者夹岸……天下称刚峰先生。”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像
海瑞那样活着甚至悲切地死去呢?海瑞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天下闻名,
但在仕途上起起伏伏,并没有被真正委以重任。
可想而知,海瑞的清廉不仅是少数,而且在那个时代显得不合时宜。当谋求非法收入成为
政治潜规则,甚至明朝历代皇帝也尽力充实内府金库,将天下视为私产,军费紧张却“不
得请发内帑”──讽刺的是,到最后李自成占领北京时,明朝内外府库仅剩下黄金十七万
两,白银十三万两。当腐败成为一种制度性现象,上层对下层平民残酷压榨,那么社会的
溃败不可避免,灭亡也为期不远,“明末的经济衰退,是由于制度的破坏导致了整个社会
秩序的崩溃”。
历史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和推动的,国人对于大历史的偏执往往罔顾现实的复杂性,探
求历史真相意味着接近可能的真相而不是寻求单一的推动力。白银是历史的血脉,但并非
历史的原因以及目的。白银流入与国际贸易、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本来并存,对白银的接
纳与否,其实并非官方的希望或推动一手造成。白银的流行,仍旧由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决
定。无论是何种货币,最终得到市场认可仍旧源自民众的选择,中国交子、欧洲货币甚至
明代最后的纸币闹剧都证明,君主或许可以选择某种货币,甚至将自己的头像印在货币之
上,却无法强迫人们使用。而白银流入启动晚明商业经济繁荣之际,其流入枯竭也成为套
在明王朝脖子上众多绳子中的一根。
*作者徐瑾为中国经济学者,现为英国《金融时报》旗下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
评论员。著有《有时》、《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本文取自作者新著《白银
帝国:从唐帝国到明清盛世,货币如何影响中国的兴衰》。
作者: fayever (yesman)   2018-10-01 22:07:00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都处于贵金属稀缺的环境,所以丝绸、茶叶、瓷器、粮食都可以是交易基准也不为奇
作者: lkrichard (天空)   2018-10-01 22:09:00
推 喜欢这样的考据
作者: Yiing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8-10-02 00:15:00
这本可以配银线一起看
作者: rocket34 (下个路口)   2018-10-02 22:38:00
推好文
作者: gary76 (gary=yrag)   2018-10-02 22:56:00
其实两汉依然有大量黄金,但经历唐代通西域和元代的欧亚贸易,让贵金属的流出状况极为严重,导致明初连铜钱都缺乏
作者: kingstongyu ( ?????)   2018-10-05 13:55:00
白银就算没大量流入还有铜钱做为交易媒介,明政府对贸易也没多重视,明政府只在乎征税,崇祯时期发生机荒不对东南富户征税还对饥荒区加派辽饷,对军队也拖欠薪资东林党与商勾结,明明富户都饿不死还不对富户征税由海外进口粮食赈灾还加诸赋税,加上派不出军队的薪资,不是没钱而是腐败贪污才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