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qppq (爽到睡不着)》之铭言:
: 中国普遍有南船北马的现象
: 南方人操舟有莫大优势
: 南宋为何不以己之长击彼之短
: 从海上对金国发动攻势?
: 如果不行 也可以牵制一部分金国兵力
: 历史上有纪录南宋方主动由海上发动攻击金国吗?
南宋 世界第一个海运强国
http://www.cnss.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38&id=73186
“南海一号”惊世出水,掀开了海底沉船的神秘面纱,亦是显露中国古代曾为海运强国
的一角冰山。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国人的航海水平都位居世界前
列。专家预测,仅中国沿海沉没的古船就有10万艘之多。“一船十墓”,随着中国打捞
古沉船的增多,曾被湮灭在历史深层的秘密将陆续浮出水面。然而仅目前掌握的历史依
据而言,南宋——这个通常被认为是“颓废积弱”的王朝,实为世界上第一个海运强国
。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中
由衷感慨:“南宋是当时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
著述等身的谢和耐教授并非言而无据,因为南宋创造了单年超过1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
这个数字是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75%。明朝在鼎盛时期年财政收入也不过1500万两,清咸
丰年间人口达到南宋人口5倍时年财政收入也只有3000多万两。
南宋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海运和贸易。她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经略海洋的范本
。
“东方海上马车夫”奋然崛起
在南宋成为经济大国、海运强国的时代,美洲仍在半原始状态中酣睡,欧洲则笼罩在中
世纪的黑暗里。避居杭州的南宋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腥压制中失去了中原及北方
,只能将目光投向水网纵横的南国半壁和烟波浩淼的无垠海洋。
也许,正是在这种“逼迫”下,南宋王朝才不得不重视海洋,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农耕
文明的海上之路以图自强。宋朝自开国伊始,就试图从前朝的“重陆轻海”的桎梏中剥
离出来,尝试走“海陆并重”之路。宋太宗大胆开创了史上最早的“招商引资”模型,
宋神宗也指出“东南得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北宋经历数代,造船、航运和商贸
已大有起色,为南宋大兴海贸奠定了基础。
宋高宗深刻认识到,在国土面积缩小但军需官用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必须发展海商,因
而明确晓谕臣下:“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
,阜通货贿。”(见《宋会要辑稿》)于是,“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州)、广(州),招
徕岛夷,阜通货贿……”至此,官方的市舶司(海关)走向极盛时期,主掌进出船舶蕃
货、征榷(货物征税与专卖)、抽解(关税)、贸易诸事。
南宋为大兴海运,除了中央政府有明确的政策,还有各项保障措施。在法纪上,出台了
严厉的惩治措施杜绝腐败,允许蕃商越级控诉。在招商上,朝廷拨给市舶司经费,让外
国商人享受优厚的旅居待遇,每年十月份在泉州、广州等通商口岸举行盛大的招待宴会
,以酬谢外国商旅。同时,革新船舶技术,坚决清剿海盗,改善港口基础设施,在海岸
线上每隔30里修建灯塔导航系统,形成了万里海岸全面开放的崭新格局。
南宋的商船主要以西、北航线为主。西行航线母港主要是泉州、广州(因泉州比广州更
靠近都城杭州,逐渐取代了前朝广州港的龙头地位,逐步跃升为“东方第一大港”),
至中南半岛的交趾、占城、真腊,再到南洋群岛的麻逸、三屿、渤泥、婆诸、三佛齐,
再往西南的马来半岛凌牙斯加,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孟加拉湾,入印度洋到印度半岛
的南毗、故临、细兰,然后入阿拉伯海,进波斯湾 ,至大食、白达,再沿阿拉伯半岛海
岸西入红海,或到达非洲东海岸的层拔、粥琶罗等地,或越过苏伊士地峡入地中海,抵
达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这条跨洋越洲、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线,即是现今统称为“海
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北行航线相对较短,主要是航行至朝鲜、日本,母港为明州(宁
波)。
南宋以前,与中国通商的国家约为20个;南宋大开商贸之后,激增至77个(见《诸蕃志
》)。输入中国的货物超过400种,是北宋时的9倍。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外国人长居中
国者甚众(泉州就有“蕃人巷”),亦有大批中国人随船漂洋过海,成了侨民。无数艘
大船上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在绵长的海路上往返穿梭,给东西方带来了财
富和文明,不仅创造了一个王朝的经济、文化奇迹,还造就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夜市未央,早市已荣”的民间繁荣。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其时生活在泉州的南宋大臣李邴的一句诗
,大概就是对当年海运贸易生动的写照,亦是“东方海上马车夫”的最佳剪影。
唯一鼓励民间航贸的王朝
由于历史原因,现今一提到中国航海壮举,好像只有郑和。
郑和七下西洋确为世界航海史之绝唱,但用郑和支撑中国数千年的航海史,抹杀华夏子
孙的海上探索功绩,有失偏颇。
中国古代航海事业,至少有三大主力:官方使节、民间商贸和海盗。中国海盗因其有深
刻的负面历史烙印,暂且搁置,但民间商贸才是宋元“大航海时代”的原动力和支柱。
因为,民间商贸赚钱,官方航海赔钱。郑和去世后,统治者连他的航海资料都要付之一
炬,造成中国船舶科技和航海技术的断代,正是因为“赔本赚吆喝”——“三保(郑和
)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见《殊域
周咨录》)。此语出自明宪宗年间兵部侍?刘大夏之口,据传是刘大夏因愤恨而毁灭了官
档中的郑和航海资料,亦有专家猜测是清代在编修《明史》时将资料毁去。但无论如何
,郑和下西洋是赔钱的。
史上官方使节出航,主要是宣扬国威、传播文明,并不以赢利为目的,其历史功绩亦无
法抹杀。然而,从世界海洋发展史来看,只有民间商贸才能持续促进海运业的发展,才
更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纵观中国五千年航海史,真正大力促进民间海运贸易的王朝,只有南宋。
南宋政府为了迅速积累中央财政以对抗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推行了讲求实效的经济政
策,对民间航运贸易活动持鼓励态度,通过市舶司向私商征税,而私商也愿意在政府的
保护下经商致富——实际上,这是我国最早的“改革开放”雏形,使当时的民间海商成
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在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指出:“宋朝经济的大
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
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
济和社会模式。”这里所说的“商业革命”,起于北宋,盛于南宋,特别是在海外贸易
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它使中国从根深蒂固的农业社会成功向商业社会成功过渡,大量的
民间劳动力流向造船、航海、贸易领域,手工业也随之兴起,解放了生产力。由于金银
在国际贸易中不便使用,“金融革命”亦风起云涌,铸币量激增(“南海一号”中已发
现铜钱万枚,证明南宋时的“中国货币”已是“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同时,朝廷批
准一系列优惠国际贸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激活了国内外民间海商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南宋的开放政策到底造就了多少巨富?因当时没有《福布斯》这样的财富排名,不得而
知。但从一些地方史料记载中,或可窥得一斑:
据晋江《青阳王氏族谱》记载,南宋时有一个叫王元的商海,“尝航海之五洋”,仅捐
出用于修建祠堂的田产就达四百六十亩,还出资修建佛殿、桥梁、亭榭等,可见其富有
。晋江安海《嘉坡店古今》记载,有一个叫苏光国的人,无意科场,专心从事远洋航务
,输出陶瓷、丝绸、漆器、茶叶、荔枝及各种药材,与诸番贸易珠贝、玳瑁、犀角、玛
瑙、乳香、檀香、苏木、胡椒、吉贝等数十种,“每岁放舶三次,可货利千缗(一缗即
一千钱),人慕不及也”。苏光国尝到甜头后,“率弟光闽、光泉偕乡友苏祥发、苏祥
凌、陈金纪、许晓枫、朱成嘉等人,司其厥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人从商,亲友
沾光”的社会风潮。
不仅是中国人因海贸致富,外国人也因此大发其财。南宋时期,长期居留在泉州的外国
人很多,有的家财富甲万户。“泉南有巨贾蕃商佛莲,其家甚富,凡发海舶八十艘”,
佛莲死后,留下珍珠一百三十石(《癸辛杂识》)。按南宋的规定,海商死后财产可由
子孙继承五世,如无孙,遗产才由市舶司管理,可见当时保护民间商业的法制已相当健
全。在南宋境内,外国商人可设铺营业,亦可与中国人合伙组建远洋船队。不仅如此,
南宋为平衡中外海商,擢拔阿拉伯人蒲寿庚任“泉州提举市舶使”(市舶司主官),开
一代风气之先。
此外,外国民间商贸者也热心在中国修城、筑路和其他公益事业。南宋开放的海贸政策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民间商业和航海科技的发展,也为中外民间友好和促进中西文明的大
交融搭建了平台。当然,鼓励民间海商的政策亦为南宋王朝带来了实惠,使南宋有财力
、国力与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对抗了45年。
可叹的是,南宋灭亡后,这种鼓励民间海贸的盛况一去不返。特别是明清两代厉行海禁
后,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商们集体“转业”,沦为海盗——直到1978年,国门轰然洞开,
民间海贸的枷锁终于解除,中国海运业又迎来了历史的春天。
古代水运科技的黄金时期
随着中国打捞技术的精进,沉睡800年的“南海一号”完好出水。这艘长30.4 米、宽9.
8米、深4米、排水量600吨、载重近800吨的南宋商船,还很难讲就是当时的代表船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南宋为发展海洋贸易,其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空前发展。英国著
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
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宋朝的造船中心分布在闽、浙、粤沿海地区。南宋迁都杭州后,这一地带的造船更为迅
猛,在继承北宋造船、航海技术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大步。特别是民船场所占据的比
重增大,支撑起这个全球首屈一指的海运强国。
南宋时期,古代造船技术的三大发明——船尾舵、水密舱、尖底造型及龙骨结构,虽在
北宋之前就已出现,但直到南宋时才大量运用到远洋船舶中。载重数万斛的特大海船,
只有广西钦州地区的紫荆木、乌婪木最为适合,因为木材长数丈、缜理坚密,就算遇到
恶风怒涛也不会损坏。为防止船舶破损倾覆,凡是大船,无论内河船还是海船,南宋时
期都采用了水密舱结构。对于尖底龙骨结构,虽然在唐代泉州所造海船中已有应用,以
便“破浪而行”,但因吃水深不利浅水航行,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在明州造平底?鱼
船,在泉州、广南造二千料尖底海船,针对战船、海船和不同航区作了技术上的调整。
宁波出土的南宋海船左右舷第七和第八板的结合处,各有一根断面为半圆的长木,纵向
安装在舷外,其作用是增强船舶隐性,称为防摇龙骨。西方木船也有这样的结构,却比
中国晚了数百年。
南宋时期,一艘大海船可载千人,最多有12帆,载货数百吨,比北宋的船要大好几倍。
《岭外代答》记载,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长数丈,一船载几百人,积一年粮食,还能在
船上养猪酿酒。这种巨型海船在当时的世界上遥遥领先,后世的“郑和宝船”亦是继承
和发扬了南宋造船的优点。在航海技术方面,南宋也有很大的进步。沈括发现地磁偏角
后,水浮磁针得以应用到船舶导航中。进入南宋以后,船工们将水浮磁针与带有方位标
志的部件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仪器,即后来所称的“罗盘”,开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新纪
元。此后,罗盘随着商船队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有力的推动了西方航海。所以
马克思曾说:“指南针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此外,南宋人还熟练地掌握了海洋季风的规律,充分利用它来保障航行。冬季,西北季
风强盛,海船便可沿“丝路”南下;夏天,东南季风强盛,则由南洋归来。南宋的航海
者总结了大量预测天气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能够根据风向和风力大小进行升
降旋转调节的平式梯形斜帆和“之”字形的调帆方法,保证海船在各种风向下都能顺利
前进。南宋深水测量技术也相当成熟,可以用“下钩测深”、“以绳结铁”等法,测量
水深七十丈以上,以确定船舶所在水域能否下锚停泊。
没有水运科技的推动,“东方海上马车夫”的壮丽奇观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划时代的
水运科技使南宋商船成为那个时代的海上奇迹,不论哪国商人都以乘坐“中国大舶”为
最佳选择,中国船以其美丽与磅?征服了世界。凭借着举世无双的船队,南宋迎来了大航
海的黄金时代,环中国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满是中国船队如云的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