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奇特的印度历史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4-06-02 14:20:59
http://www.cn1n.com/history/empires/20091126/215105226.htm
 印度人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印度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
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
,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
于四分五裂状态。
  只有神话无信史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
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
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
本材料,几乎全无。幸存的极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
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被认为正宗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诸王世系》,
一部叫《大史》,但这两部书又都不可靠。
  《诸王世系》被认为是一个叫卡兰纳的人写的,该书记载了历史上的社会状况以及
各类人物的活动,但其内容想象的成分太多。整部书是以诗歌的形式写成的,弥漫着诗
意和感情的气氛。作者不满意以日常用语来平铺直叙事实,而是在写事件和人物时,不
断插入神话故事,对人物加以美化。于是,历史成了理想化的产物,人物成了神。这大
大减低了该书的价值。
  《大史》被认为是南亚最翔实、最可信的历史著作。成书于锡兰(今斯里兰卡),
作者是摩诃男马。该书主要记载岛国的历史。但在对君主的描写中充满了神话、传奇的
故事,同样弥漫着神秘的气氛。在读这部史书时,必须用心地鉴别神话故事与历史事实

  印度的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纪年。印度使用
纪年多达20种以上。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以及各纪年的前后联系。中国古代
以帝王的年号纪年,历史纪年也不统一,但中国各朝代都十分注重历史记载,设有坊门
的史官,记录下皇帝的一举一动,因此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能搞清楚。印度则不然,只重
宗教,不重历史,宫廷有为皇帝举行祭祀的专家,却没有史官。所以,印度的历史可以
说是一本糊涂帐。
  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国人的记录才大体了解的。例如,印度历史
上有个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过一个强盛的帝国,但印度典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可靠记
录。在他治世的时候,中国一位叫玄奘的高僧来到这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戒日王
。因为玄奘离开中国,到达印度及归国的时间都有清清楚楚的记录,所以戒日王在世的
大体年代就可以确定了。
  再如,印度的传说以及佛经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伟大的君主叫阿育王,是旃
陀罗·笈多的孙子,曾创建了一个伟大的帝国。但具体年代不详。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
帝公元前331—323年进攻过印度西北部地区,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的激烈抵抗
。此事清楚地记录在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于是旃陀罗·笈
多以及他的孙子阿育王的大体年代也可以确定下来了。
  游牧民族征服史
  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片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
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一次次异族的入侵带来了印度种族的
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对立、冲突、交流和融合,对印度文化也带来一些新的因素。这是印
度社会文化具有无比多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较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可举出雅利安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
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
进入印度次大陆。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来民族的征服。他们首先占领了
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据认为是
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
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
业定居生活。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职业。这次征服可以说
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
  塞种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
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统治。
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塞种人统
治了100多年,大约在纪元初衰落,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

  贵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过统治。贵霜人原是一个居住在蒙古高原
西部的游牧民族,我国古籍称为“大月氏”。公元前176年前后被乌孙人击败,向南迁移
到今阿富汗境内,征服大夏国后进而向南、向东挺进,建立了个囊括整个北印度的贵霜
帝国。同西方在经济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佛教文化出现
繁荣。贵霜帝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密切的接触和相互影响

  10世纪初,穆斯林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1206年,土耳其人在北印度建立统治,史
称“德里苏丹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五个时代约320年,是印度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
异民族建立的王朝。
  公元14世纪下半叶,一支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的蒙古人势力渐大,首领叫帖木儿
。这一支蒙古人虽已放弃了游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带,但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
的特征。后在中亚细亚的萨马尔罕建立了统治。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凡决定做一件事,
喜欢先念一段带激励性的话:“啊!先知,请将战争之祸加诸于这些异教徙及不信仰的
人们,并严厉惩罚他们。”当时的印度多数是异教徙,基于这种信念,帖木儿王于1398
年渡过印度河,长驱直入,攻占了德里,杀害了10万之众的俘虏,摧毁了当时阿富汗入
建立的王朝,将全部财富掠夺一空,并驱使众多的妇女与奴隶将这些财物搬运到萨马尔
罕。还将大批工匠掠夺到萨马尔罕,帮助帖木尔王建造宫殿。在他们的足迹所及的地方
,留下了杀戳、饥馑和瘟疫。
  印度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强盛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尔王朝。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征服了若干邻国,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到了旃陀罗笈多的孙
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他即位8年后,征服了东南海岸的羯陵伽国,此时帝
国的版图几乎包括除泰米尔地区的整个印度和阿富汗的相当大一部分。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强大的国家权力,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事业。例如,旃陀罗笈多在
全印度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系统。道路设有驿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标记。阿育王时代
又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三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在主干道的交叉点
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候使用。此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帝国还在各
地修建了运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人民的支
持。这些诏文是用多种文字写成的,被称为“阿育王诏敕”。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
东南海岸各地都有发现。有的诏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岩上的。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提倡和保护佛教,社会上流传着他与佛教的一些故事。据说
,在他当君王的早期,用暴力和酷刑治理国家。在首都华氏城北部有一个监狱,人们称
它为“阿育王监狱”。在监狱里,使用各种刑具严刑拷打犯人。国王曾下令,任何人只
要进了这座监狱,就别想活着出去。一天,一位佛教的圣者毫无原因地被关了进去,狱
吏将他投入热水锅里,水竟无法烧沸。狱吏将此事报告给阿育王,他感到很奇怪,便对
佛教开始感兴趣。后来他下令取消了那座监狱,并修正刑法,对犯人从宽发落。这时,
他的军队恰好平息了羯陵伽地区的叛乱,杀戳了成千上万的叛乱者,并俘虏了许多人。
阿育王良心受到责备,产生了悔恨和悲悯之情。他下令将所有俘虏释放,并发布了一封
表示忏悔的文书,之后穿上僧袍,皈依了佛教。他下令禁止打猎,并亲自食素,献身于
实施“大法”(道德与虔诚)统治。这导致了孔雀王朝内外政策的重大变化。阿育王放
弃了以屠杀和放逐人民为手段的军事征服,释放了战争俘虏,对民众采用“虔诚感化”
的政策。
  同印度许多传说一样,这个故事很难说到底有多少真实成分。它很可能是佛教徙为
宣传佛教的威力而编造出来的。不过,阿育王推崇佛教,倒是可由他发布的多个诏敕来
证明。在这些诏敕里,他赞扬佛教,劝告人们皈依佛教,并将佛教精神体现到日常生活
中。他明令禁止滥杀动物,并设立人与动物医院,向穷人施舍。他还在印度各地兴建佛
寺、佛塔,亲自巡拜。佛教徙称他为“转轮圣王”。他虽是热心的佛教徙,但也不排斥
其他宗教。耆那教、婆罗门教等也受到同样的保护。他的仁慈的统治必然会产生良好的
结果。由于他的善德善行,印度人民至今还怀念这位国王。
  笈多帝国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另一个大帝国。
  公元3世纪,摩揭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大约公元320——380年)乘机兴起,
夺取华氏城,在恒河流域东、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到沙摩陀罗·笈多(公元335——3
80年)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大规模向外扩张,他在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后,
又挥师南下,征服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南印度马德拉斯西南地区。他海
上的势力扩大到马来半岛、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的印度人侨居地区,为印度历史上另一
个辉煌的大帝国——笈多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沙摩陀罗·笈多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
拿破仑。他的事业由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继承。后者在位时间大体是
公元380——413年。超日王继续实行对外征战政策。他一方面用联姻的办法,加强与北
印度和德干地区酋长们的关系,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向统治西北印度的几个塞
种人小王国进攻,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到公元409年前后,除了克什米尔以及印度南端
的一些小王国外,几乎统一了全印度,其版图与孔雀王朝相当。
  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经历了约100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
央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控制着下面众多的小王公,王公下属的官吏管理著行政。在这个
时期内,以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旃陀罗·
笈多二世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修复了许多被破坏了的大型灌溉设施以发展农业。
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同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希腊、埃及和阿拉伯
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恒河三角洲以及羯陵伽港口,
即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印度商人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当
时帝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地那拉。由于工商业的发达,城市里出现了一个富裕的工商阶层
,这些人成为高雅文化的消费者。我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
况。他在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即《法显传》)中,称赞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
“人民殷乐”,实际上当时正是王朝的鼎盛时期。
  旃陀罗·笈多二世还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扶持学术文化,使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个
方面——宗教、哲学、戏剧、诗歌、艺术以及天文学、数学等科学技术方面都呈现出繁
荣的局面。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据说旃陀罗·笈多二世当政时,身边有九位大学
者,号称后宫“九宝”。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
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
·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人都是大知识分子
,把他们称为“宝贝”,可见当时统治者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
  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统文化——印度教
文化的全盛期,也可以说是中世纪印度文明的全盛期。它被一些民族主义历史学家称为
印度的“黄金时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与我国的盛唐相媲美。从文化上看,在宗教
、哲学、文学、艺术等出现全面繁荣的同时,印度文化也趋于成熟和定型。
  莫卧尔王朝
  莫卧尔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帖木儿攻占德里,主要是为了掠夺,并没有建立统治。建立统治的是他的第五代孙
巴布尔。巴布尔机智、勇敢、力气过人,他的奶奶是成吉思汗的一个亲戚,这样,他继
承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两方面的血统。相传他曾在5分钟内单独一人凭打斗并杀死5个敌
人,两天之内骑马飞驰160英里,为了与人打赌曾两次游泳横渡恒河。巴布尔几次率兵征
战,打败德里苏丹军队。1526年,即巴布尔22岁时,以一支12000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击
败了土尔其人依卜拉欣君王的10万大军,杀死数千名俘虏,占领德里,建立了莫卧尔王
朝。在印度所有外来的统治者中,莫卧尔王朝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王朝,它的行政统
治较完备,各宗教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较融洽,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空前
的繁荣。这个王朝给印度注入了伊斯兰教文化因素,使印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巴布尔
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留下一部文笔优美的回忆录,死时47岁。
  莫卧尔帝国到了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时代达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
可与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阿克巴”意即“最伟大的”,是印度对他的称呼。他的原
名叫穆罕默德。他是巴布尔的孙子,有着顽皮、好动、勇敢、机智的天性,喜欢做各种
危险的运动。他是一个优秀的骑士,喜欢玩马球,并发明了会发光的马球以便夜间也能
进行这项运动。他学会了如何驾驭凶悍的象群,并随时准备外出猎取狮子与老虎。他14
岁那年,被伊斯兰教教士请去,用弯刀砍掉一俘虏的首级,由此得到了伊斯兰教武士头
衔——“异教徙的刽子手”。他不爱读书,宫廷请了许多有学问的教师来教他读书,但
都遭到他的拒绝。
  18岁时他已获得了全部的统治大权。他继承了他祖父的热忱与贪婪,向外扩展疆界
,经历一连串的残忍苦战,征服了次大陆大部,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印度的历
史长河流淌到16世纪中叶,又出现一个平静而宽阔的区段,这就是统一强盛的莫卧尔王
朝时代。到阿克巴逝世时,莫卧尔帝国的版图已包括:北自克什米尔南至哥达瓦利河上
游,西起喀尔东到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广大地区。1566年,帝国首都迁至阿格拉。阿克巴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要比德里苏丹时期出色得多。在
他统治时期,政府对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和分类,并根据土地类型按新税制征税。这些
作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帝国经济繁荣,宫廷
生活豪华,此时的印度再次跻身于当时世界富强国家之列。在文化上,莫卧尔王朝虽推
行伊斯兰教,但为了统治广大印度教徙,统治者也大量任用印度教徙,因而阿克巴的宗
教政策是相当宽容的。他试图为他的帝国制订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推行一种以皇帝为
最高神明的新宗教。他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总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
”据说他还吸收各宗教的精华,创造了一个叫“神一教”的世界宗教。这个宗教虽没有
流行开来,但他对宗教的宽容态度影响了他以后的统治者,也促进了两大宗教的融合。
他虽然是个文盲皇帝,但后来他承认了书籍的价值。他治世时,注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
,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底稿和绘画作品。
在他统治的时代,诗人、画家、建筑家、雕刻艺术家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被赠送大
批皇家的物品。他亲自监督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他自己不能读书,只能
靠他人读给他听。他经常找那些深奥难懂的书卷来研究,由此获得了渊博的知识,最后
,他竟成了一位爱好文学与艺术的文盲学者。在他的提倡和保护下,文学、艺术、绘画
、音乐等,每一种艺术都出现了繁荣。
  阿克巴大帝死后,其子贾汉杰即位,继续推行阿克巴的政策。在从阿克巴大帝到其
孙子沙贾汉的大约100年间内,帝国版图又有所扩大。但到了莫卧尔王朝的奥朗则布皇帝
(1658——1707年)治世时期情况有了变化。奥朗则布生性拘谨,对伊斯兰教极为虔诚
。他推行偏狭的宗教政策,毁坏印度教神庙来改建清真寺,致使各地怨声载道,战乱不
断,各地独立势力增强,帝国出现衰落。1707年奥朗则布死,王朝又经历了几个君主,
但时间都很短。这时的莫卧尔帝国实际控制的范围已经很小,后来仅限于德里王宫周围
的一小片地区。最后,在马拉提人的打击下,帝国彻底瓦解了。
  “东印度公司”与“普拉西之战”
  近代以来,印度沧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长达180年。
  近代以来,印度沧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长达180年。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经
历了一个漫长和血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著名的殖民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
扮演了重要的可耻角色。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公司成立之初,还是一个单纯的海外殖民贸易机构。后
来逐渐拥有各种特权。在英国的支持下,东印度公司拥有军队和军舰,并有向印度宣战
、占领印度土地、向印度居民征税、在印度颁布法律等权力。18世纪后半期开始积极干
预印度事务,一步步扩大势力。它在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设立了商阜,从印度低
价买进货物,然后在欧洲高价卖出,对印度进行疯狂的掠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它运
来了军队,修筑了工事,对那些不听话的土邦王公实行武力征服。东印度公司成了英国
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1757年普拉西战役标志着英国征服印度的开始。普拉西是孟加拉地区一地名,这次
战斗是东印度公司军队与孟加拉王公军队的较量,实际上也是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的第一
次正式较量。这次战斗的起因是: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修筑了殖民城市——加尔各答,
在该地区横征暴敛,除了收缴巨额贡赋外,还设立了100多个贸易站和10多个英国代理店
,从事贸易和掠夺活动。这引起了孟加拉人民的反抗。1756年4月,孟加拉的王公西拉吉
派兵占领了英国人的代理店,然后进军加尔各答并占领了该地。为了报复,东印度公司
调集军队,于1757年6月23日在普拉西与孟加拉王公的军队交火。当时指挥英国军队的是
罗伯特·克莱武。他利用收买手段,拉拢地方上的贵族与王公西拉吉争权夺利,分化瓦
解了西拉吉的军队,仅以3000人的部队,打败了王公的5万之众。西拉吉战败后被处死,
克莱武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自此,英国人实际上成了富饶的孟加拉的统治者,并为进
一步侵略和控制印度全境作了准备。
  詹西女王与反英大起义
  19世纪初英国将法国等势力逐出印度,后来经过三次迈索尔战争、三次与马拉塔人
的战争、两次与锡克人的战争,共打了大小一百多次仗,到19世纪中叶终于在印度确立
了统治。
  19世纪初英国将法国等势力逐出印度,后来经过三次迈索尔战争、三次与马拉塔人
的战争、两次与锡克人的战争,共打了大小一百多次仗,到19世纪中叶终于在印度确立
了统治。
  但几乎是在英国人征服印度的同时,殖民主义者与印度人民之间的矛盾也达到了一
触即发的地步。1857年,也就是距克莱武发动的普拉西之战刚好100年,印度爆发了席卷
全国的大起义。
  大起义首先是从英国雇佣军的叛乱开始的。导火线是英国军队在子弹包皮上涂了动
物油脂(猪油或牛油)。使用时,士兵需要用牙将包皮咬开。印度教徙尊牛为圣物,绝
不食牛肉,穆斯林因宗教习惯不食猪肉,英国雇佣兵中大量是印度教徙和穆斯林,所以
印度教徙和穆斯林都认为这是对自己宗教的侮辱。许多地方的士兵拒绝使用这种子弹而
遭到镇压。镇压进一步激起了士兵的不满。印度教士手捧恒河水,穆斯林士兵面对古兰
经,发誓要把英国人赶走。1857年5月10日,米拉特的印度士兵发生兵变,冲进监狱释放
了被关押的伙伴,杀死了几名英国军官,烧毁了殖民官府。这个行动得到人民的响应。
起义军遂向德里进发并占领了德里,拥立莫卧儿王朝皇帝为领袖。起义迅速扩延到整个
北印度和中部印度。
  在这个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大起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詹西女王就
是一位。
  詹西原是一个小王国,后与英国人签约,成为东印度公司的附属国。1853年王公去
世无子,由收养的一个幼儿继承,但东印度公司不承认,将该王国兼并。詹西女王的本
名叫拉克希米·拜依,幼年进宫,被封为皇后,詹西王公死时她才19岁,便成为该国的
实际统治者。王后多次吁请东印度公司归还国土,均遭拒绝。大起义爆发后,詹西在女
王的率领下也宣布起义。后受英军攻打,詹西陷落。女王身着男装,背负养子,率部突
出重围,辗转来到爪廖尔,与另一位起义军领袖丹地耶会合,准备利用爪廖尔的有利地
形迎击英军。詹西女王在守城的战斗中打得很英勇,最后壮烈牺牲,死时年仅23岁。詹
西女王的壮举为印度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的英勇事迹一直为印度人民所传颂。
  起义虽然被残酷镇压下去了,但大起义大大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英国人不得不
从大起义中吸取教训,调整了对印度的政策。1858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印度政府
的统治权直接由英国政府承担,向印度派遗了第一任总督,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成为印度女王,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
直接统治地区,称“英属印度”,面积约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国保护的
几百个土邦,称“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英国人的殖民统治给次大陆人民带
来了沉重的苦难。它对印度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多合少”的历史传统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许多国家历史的规律。具体到一个
国家,情况很不一样,有的合多分少,有的则分多合少。印度属于后者。印度的历史犹
如一长河,在它的大部分时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乱,只在少数几个时段水面平静而
宽阔。印度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是印度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非常粗略地说,
印度历史统一与分裂的时间之比大体是三比七。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无论北印度或
南印度都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它们之间长期争战不已,相互吞并。印度历
史上只有前述三个帝国的统治超过了次大陆半数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称其为地方性
政权。即使是这三个大的王朝,也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次大陆,仍有诸多小王国未归在
帝国的版图内。号称统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以宗主权加在原来的
统治机构之上而已。阿育王从来没有自称过“印度之王”,而只称自己为“摩揭陀王”
,并把其广大的领土称作“征服之地”。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分裂的历史传统,使印度很难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直到英
国人统治确立前夕,次大陆上只有许多小的王国。因此,统一的“民族”、“国家”之
类的概念,在印度出现比在中国出现晚得多。“印度”(India印度)一词来自古语“S
indhu”(中国古代译作“身毒”),意即河流,尤指印度河,没有“国家”的意思。波
斯人、希腊人以及罗马人称印度河流域的土地为“Hind”或“India印度”,但印度人直
到穆斯林到来一直没使用这个词。穆斯林称他们征服的次大陆土地为“印度斯坦”。古
代印度人使用“婆罗多的土地”来称呼他们居住的土地。“Bharat”是印度神中的一位
雅利安国王,因此,这个词的含义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而不是政治上的。今日印度宪法使
用两个词来定义其国家,一个是“India印度”,一个是“Bharat”,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
二的。印度历史上的一些王国或地区的名字,通常是用当地居住民族的名称的复数形式
命名,而不是以自然景观命名。如古代的阿利迦、羯陵伽、潘查拉等,都是民族的名字
。这种情况今日依然。今日印度的许多地名,如古吉拉特、泰米尔纳德、喀拉拉、孟加
拉、那迦兰等,实际上都代表着一个占多数的民族群体、一种语言、一种宗教信仰。这
也是印度人缺乏超越宗教、超越地域和种族的国家、民族意识的一个例子。
  宗教的凝聚作用
  说印度社会极其杂多样,说印度历史“合少分多”,还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复
杂、多样、分裂的背后,的确还有一些起著统一和凝聚作用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赋予
印度以统一的性质。否则,印度早就不成为印度,印度人也就不成为印度人了。
  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较微弱的。
  尽管各宗教哲学派别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几乎所有的派别都接受业报轮回的学
说,并都将摆脱轮回达到解脱树为人生最高的目的。知识分子都关心着相同的问题,即
探讨纷繁世界背后的统一性和接近这个统一的途径。对印度教经典的理解不仅仅限于少
数的哲学家和学者。印度教习俗和印度教精神在次大陆的广大乡村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
用。无论走到哪里,也不管哪个种族,操怎样的语言,吠陀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知
识分子婆罗门普遍受到尊敬,不可接触者受歧视的地位也都受到承认。印度教经典《吠
陀》和《往事书》有许多地方版本,为多数人所了解。古老的宗教能给次大陆各地的人
民以慰藉。不管是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之巅,还是在克里希纳河与科佛里河平坦的三角
洲上,崇奉湿婆和毗湿奴的庙宇的尖顶高耸著。就是那些在信仰上不崇拜这些神祗的宗
教团体也不能不置身于印度教环境中。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被翻译成许多地方语言在次大陆广为流传,由这两部史诗改编的故事、戏剧传说在民众
中更是普及。这样,两大史诗不仅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起著统一印度文化的
重要作用。“在操泰米尔语和卡纳拉语的地方的宫廷里,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和《摩
诃婆罗多》就像在西旁遮普的旦叉始罗和恒河流域上游的奈米莎林(印度教一圣地,在
今锡塔普尔县,相传是古代圣者撰写《往事书》的地方)的知识界中一样被虔诚地研读
著。”印度教文化不仅影响了所有的印度教徙,甚至也影响了外来的基督教徙和伊斯兰
教徙。
  宗教的统一作用还表现在民族认同上。在印度,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一种生活方
式,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认同,我们中国人把国家、民族看得比较重,正像“国家”、“
民族”这两个名词本身表明的那样,中国人把“国家”、“民族”与自己实际生活的圈
子——家庭、宗族密切联系起来,“亡国”几乎是“亡种亡族”、“亡教”的同义语,
而在印度,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在宗教。人们生活的重心不在国家政治上而在宗教
。在这种情况下,亡国未必等于亡族亡教。印度人曾经容许无数民族统治者君临其上,
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无论是本地人或异邦人。
对他们而言要紧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驻的今生
。外来民族可以占领国土、掠夺财富、焚烧庙宇、屠戳人民,却无法改变印度教信仰。
国家灭亡而印度教不会亡,印度教不亡民族就不会亡。甚至那些最强有力的统治者也领
略了宗教的力量:旃陀罗笈多皈依了耆那教,阿育王成了圣者,希腊人国王弥南陀虚心
地向佛教徙请教,残暴的游牧民族首领迦腻色伽王最后成了虔诚的佛教信徙,阿克巴大
帝几乎皈依了印度教。在本世纪内史无前例地统一了印度全境的伟人甘地,与其说是一
个政治家毋宁说是一个圣者。古代印度没有使用武力,其文化却在亚洲广大地区内产生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宗教上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印度屡被征服却未被同化的一个
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人引以骄傲的。
  殖民统治带来的副产品
  近年以来,印度出现了新的、跨地区、跨宗教的凝聚力量。西方殖民统治既给印度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在客观上也为印度各势力的联合起了一定的作用。与古代异民
族的入侵不同,英国是同较先进的工业技术一起进入印度的。为掠夺印度而修建的铁路
、公路以及邮电通讯等设施第一次把次大陆各个孤立闭塞的地区联系起来了。
  印度本来部族众多,语言多种多样,殖民政府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使南印度操泰
米尔语的婆罗门与北印度操印地语的婆罗门第一次有了交流思想的可能。
  西方式现代军队的建立意义更为重大。这支军队与古代征服者土耳其人和莫卧尔人
的军队不同:第一,征服印度之后不是根据作战功劳的大小分封土地,而是实行薪晌制
。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受封者日后势力增大以致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的现象;第二,这
个军队不是由单一种族、单一宗教信仰的人组成,军队中既有锡克人,也有泰米尔人。
这实际上是在印度第一次建立了超越种族、种姓集团和宗教信仰的社会组织。军队的建
立增强了英属印度政府控制社会的能力。它首先是用来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对那些尚
未在英国人直接统治之下的各个土邦起著很大的震慑作用,因而地方割据力量受到空前
未有的强有力的抑制。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抑制反社会力量的作用:拦路抢劫、打家劫
舍的盗匪受到围剿,以偷盗、抢劫、杀人为职业的“犯罪部落”受到打击。所以,如果
说,英国人的征服与统治也像古代异民族对印度的征服与统治一样起到了系结各分裂势
力的作用,那么这根系结的绳子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粗大更有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印度人才第一次有了“统一印度”、“印度民族”这样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后来民族主
义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以英国人的征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为前提的。
  以前政府力量弱小,政府的许多职能是由种姓集团和村落完成的。英国人建立统治
后,采取了逐渐削弱种姓和地方集团的力量、强化政府作用的政策。现代印度人从英国
那里继承了一套弹性较大的西方式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从整体上看符合印度社会复
合、多元和分散的性质。这种民主是各阶层、各教派、各种姓集团的“狂欢节”,为他
们提供了发泄不满的渠道或安全阀,从而维系著印度各种力量的平衡,达到了凝聚作用
。一部无所不包的、世界上最长的宪法,为印度各民族、各宗教信仰、各地方力量提供
了一个富有弹性的基本框架。印度现行的西方式政治制度有许多问题,但它的确起著将
印度各种因素凝聚到一起的作用。首先,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体现的“权力分散”原则,
适应了印度历史上长期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相对弱小的特点;其次,西方政
治制度体现的“权力分享”、“权力平衡”原则,与印度种姓制度形成的权力模式相近
。第三,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体现的多元价值观、言论信仰自由原则,符合印度社会宗教
信仰多样性的特点。独立后,印度语言、教派、种姓、民族等各种分裂因素一直是对其
统一的挑战,但印度一直没有分裂,很大原因在于有了这根带有弹性的绳子,这种政治
体制为印度提供了一种“胶合板”式的凝聚,国家、民族的统一系于各种力量之间的相
互制衡,从而保证了整个国家的统一。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4-06-02 14:21:00
印度人没有历史。因为只有神话而没有文字记载的信使法显、玄奘、义静、马欢四位中国人对印度历史重建起来重大作用
作者: bilice   2014-06-02 15:41:00
印度地区最少必须分裂20块以上才能稳定。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14-06-02 15:46:00
我觉得现在印度很稳定啊!不过治理没效率就是了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06-02 15:49:00
阿育王是旃陀罗笈多的孙子 可是之后又出现旃陀罗笈多??
作者: PrinceBamboo (竹取驸马)   2014-06-02 16:00:00
http://ppt.cc/Zns5 就算没知识也不要连估狗都懒好吗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06-02 17:23:00
楼上 你都不觉得你做的是很无厘头?? 有人规定要先查完才能推文? 我推完文再查还要像你报告吗? 成天脑补不嫌烦
作者: PrinceBamboo (竹取驸马)   2014-06-02 18:04:00
每次问这种程度问题现丑不烦? 也没规定你不能问1+1=?
作者: diablo81321 (流月城七杀提督)   2014-06-02 21:57:00
原PO再开一篇吧......
作者: umano (ぎゃああああああああ)   2014-06-02 22:03:00
贵族居然不会编纂谱牒 满怪的文明
作者: QuentinHu (囧兴)   2014-06-02 22:21:00
两个人又在那边打情骂俏了
作者: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4-06-02 22:28:00
看不下去推文吵架
作者: PrinceBamboo (竹取驸马)   2014-06-02 23:14:00
推文是就事论事好吗 这篇原文不错 推回来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4-06-03 00:22:00
http://ppt.cc/foxL 印度电影阿克巴大帝印度宝莱坞也喜欢拍摄历史巨片
作者: leochang (leo)   2014-06-03 00:25:00
有意思推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4-06-03 00:25:00
http://ppt.cc/32Wb 本来历史剧,还要加入天神的赞歌
作者: leochang (leo)   2014-06-03 00:34:00
我记得"反英大起义"也有拍成电影~~~听说很好看
作者: JustinTW (DoW FAN)   2014-06-03 04:14:00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4-06-03 11:02:00
可是这篇的发文者是wladimir,两个嘘都算到他头上
作者: Kavis (抱着兔子的地鼠)   2014-06-03 11:57:00
如此精彩的文章,看完却跟没看仿佛,可见印度历史之奇妙
作者: mattc123456c (Matt Zhuang)   2014-06-04 00:38:00
看完了,好累
作者: QuentinHu (囧兴)   2014-06-04 01:57:00
推原文
作者: chrischiu (mini)   2014-06-04 12:47:00
雅利安人似乎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征服当地土著,可能有超过百年。征服的过程中可能影响到希腊神话,相传酒神曾经到过印度
作者: killerken (踢了肯)   2014-06-05 21:56:00
大陆人写的?
作者: gachimuchi (哥哥你好英俊)   2014-06-06 00:30:00
印度真是神奇的地方
作者: k556670741 (交大金城武)   2014-06-06 04:09:00
更神奇的地方是竟然需要利用中国人的旅行日志重建历史
楼主: wladimir (wladimir)   2014-06-06 23:40:00
很多英文也是说印度没有历史,当然印度人会反驳
作者: chrischiu (mini)   2014-06-07 12:45:00
电影猛卡班迪,就是描述第一个站出来抗暴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英雄事蹟
作者: JustinTW (DoW FAN)   2014-06-08 03:53:00
总让我想到世纪帝国3的印度战役,似乎就是这个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