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上如汪荣祖 陆键东 岳南的书都说陈寅恪是三百年来
罕见的人文巨人 精通各国 西洋语文 中国各种少数民族文字
冯友兰都甘愿做旁听生 刘文典说该比 自己多领十倍薪水
傅斯年说是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但最近在新浪网看到一篇文章 节录如下:
...................................................
李继宏:陈寅恪走上神坛之路
陈寅恪精通十余种语言 很可能只是以讹传讹之说。
依据陈寅恪1956年亲笔在中山大学填写的“个人简历”,
1914年以前,他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和法国留学各一年,
从1918年到1921年,各在美国和德国留学三年,嗣后即归国担任教职,
按照常理并无“精通十余国文字”之可能。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陈寅恪是语言天才的或然性,
但非常之主张需要非常之证据,
如果陆键东能够证明陈寅恪出版过和十余种语言相关的著译,
或者最低限度曾用十几种语言写过读书笔记,
那么这个说法才有最基本的可信度。但陆键东并没有这么做,
也不可能做得到,因为这样的材料根本就不存在。
陈寅恪公开发表的外文著述只有两篇短文,
Han Yu and The T'ang Novel(韩愈和唐代小说)
和The Shun-Tsung Shih-Lu and The Hsu Hsuan-Kuai Lu
(《顺宗实录》和《续玄怪录》),分别刊载于《哈佛亚洲研究丛刊》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即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
中所称的“哈佛大学亚细亚学报”)第1卷第1期和第3卷第1期,前者五页,
后者七页。这两篇总共十二页、笔法极其幼稚的介绍性文章,
显然不足以证明陈寅恪“精通十余国文字”,
只能证明其英文写作能力约等于如今水平较高的普通大学生。
另外,Han Yu and The T'ang
Novel文末注明由JR Ware博士翻译,
这也证明了陈寅恪的英文水平很低,很可能连基本的阅读校勘能力都没有,
否则他不会允许这样一篇东西署上他的名字刊登出来,
更不会在《元白诗笺证稿》开篇得意洋洋地说:“
寅恪曾草一文略言之,题曰韩愈与唐代小说,
载哈佛大学亚细亚学报第一卷第一期。”
顺便说一下,关于陈寅恪的“恪”字,有人读“却”有人读“克”,
从这两篇英文的署名“Tschen Yinkoh”
来看,陈寅恪自己的读音是后者,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实际上,反倒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陈寅恪在语言上的天赋并不高。
根据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31页记载,陈衡恪之子、
植物学家陈封怀曾提及其叔父在1913年尚不会说上海话;
然而陈寅恪曾于1905年到1909年间在上海复旦公学读书,
如果真是语言天才,怎么可能在一个地方呆了四年还不会说当地方言呢?
再者,也没有任何现存的材料表明陈寅恪曾经宣称自己精通十几门语言。
陆键东把“能运用十数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
作为陈寅恪是“世纪难遇的一个奇才”的重要前提和证据,
却不对其加以分析和考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后略)
不知各位大师如何看?
陈寅恪留下的著作跟钱穆 吕思勉 陈垣相比似乎也不成比例
我在香港苹果日报也看过蔡登山描写赵元任神奇语言能力的文章
节录如下:
赵元任会讲三十三种汉语方言,会说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
而且说得和当地人一样,还会使用他们的方言。赵夫人杨步伟在自传中就说:
“战后我们到欧洲去参加世界科学会议,在巴黎车站,
赵先生和提行李的红帽子即刻说他没有机会说的巴黎市俗土语。
那提行李的听了,便向他叹道:‘您回来啦!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我们到了德国福兰克福,赵先生又说福城的土音德语,他们又向他说:
‘您回来了?打完仗头一次回来呀。’赵先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
人家都说他回来了都认他是老乡。”
赵元任之所以能成为二十世纪国际上负有第一等声誉的语言学家和音乐界早已
公认的中国最好的“和声学家”,大概就因为他有一对超乎寻常的耳朵,
这在国际上公认是全球一共不到五对中的一对,它能听出极细微的方言的分别,
能辨出用仪器才能测出的“音的偏差”。
赵元任就说过胡适好像有点tone-deaf(音盲),他们在康乃尔大学同学时,
偶然有音乐会他总是拉胡先生一道去,但胡先生毫无兴趣。
赵元任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他说:“倒是学自然科学的比较喜欢音乐,
如果像胡适之先生那样有影响力的人早年在北平也喜欢音乐的话,
说不定音乐的风气
|开化很早些。”在他们那一辈朋友中,傅斯年、李济也与音乐无缘,
赵元任说李济唱歌时五音不全;傅斯年一度好像喜欢过京剧,
但也没有入迷。
............................(后略)
有著作能证实超强跨文化经典能力的近代大师有谁呢?
我只听说钱钟书的管锥篇 谈艺录能证明他跨多国文化经典的能力
让汪荣祖钦佩不已
就教各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