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qhyou (友善国际)
2014-05-06 18:21:17围棋运动又名“手谈”或“楸枰”,是我国的国粹,起源于尧,另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
春秋。它在我国传统文化精粹——琴棋书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清朝时发展到鼎盛,期
间出现了有名的围棋谋杀、边弈边读、东侯西侯文士之弈、僧道之弈、妇女之弈、高官
之弈等棋坛史例。当时出现了十八国手、过百龄、黄龙士等一大批棋坛高手。不管在皇
亲士族,还是在市井民间,围棋运动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末清初,很多文人墨客借
围棋之道来隐喻反清复明,抒发心中对明朝的思念。最著名的是钱牧斋,他是我国古代
写围棋诗最多的文人,其中不乏反清复明的思想。由于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满族清政权
最终被汉化,出于对政权稳固的需要,清政权一直积极参与到琴棋书画的活动中去,还
鼓励发展了汉文化,民间围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类围棋流派都涌现出来,呈现群
雄争霸的繁荣景象,围棋运动等国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围棋运动
由盛转衰。本文拟对清朝的围棋运动作一个概述,从围棋的兴衰中看近代中华民族的兴
衰荣辱。
1 明末清初间的围棋运动
明末清初,钱牧斋由于受扬州十日屠杀的影响,不忍心看惨剧再次发生,开城门献
了苏州城,并应召做了礼部侍郎,但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可想而知,其大量围棋诗都写
在入清之后,这些诗大都是借棋局咏时事,或抒发鼎革之痛,倾诉黍离之悲;或讽喻朝
政得失,勾画光复大计。但在当时清廷的高压下,他无法直抒胸臆,只得退藏晦密,多
所避忌,故诗中往往多抑塞愤张之语,而有峥嵘萧瑟之风。此时,围棋的中心主要在东
南方,以江浙一带为盛。围棋已经由明朝的三派鼎力,发展到多处开花,成就较高的国
手有方渭津、林符卿、范君甫、朱玉亭等,这些国手的棋技和事迹在钱牧斋的围棋诗中
都有记录。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度同化了清朝文化,琴棋书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
展,皇亲士族过著奢侈的生活,同时也享受着这些高雅文化,从一个侧面推动了汉文化
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围棋运动不管在上层还是市井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一项
民众的休闲活动。民众的参与,从一个侧面消磨了民众反清复明的思潮。自清人入关建
立大清王朝以来,名流辈出,超越前贤,新老棋手交相竞逐,过百龄经历两朝,独步棋
坛几十年,辈分年轻的佼佼者周懒予异军突起,形成了“围棋之于清,犹诗歌之于唐”
的景象。举国上下,各类围棋比赛层出不穷,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况,给各类棋坛高手
以充分展示自己棋艺才华的空间。新老棋圣,对弈交锋,在所难免,国手徐星友在《兼
山堂弈谱》中详细论述了二人的棋艺高低,“过周十局”也成为围棋史上的不朽之作,
至今流传。在周懒予之后,还有著称于世的顺治年间的周东侯、汪汉年,此二人棋技相
当,因汪汉年早逝,周东侯在棋坛一度独领风骚。后起的国手施定庵非常推崇周东侯,
在其著作《弈理指归》序中将周东侯列为清初诸名家之首。周东侯在年老时,依然能与
被誉为棋圣的黄龙士、被称为一代宗师的徐星友顽强对弈,可见他棋艺确实非凡。清初
棋艺高手四起,经过周懒予、周东侯等人的不断创新,旧的布局、定式逐渐被淘汰,不
断创新。而在清初,棋本身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填空式创新到数字式,是清代
围棋运动能够达到鼎盛时期的重要因素。
2 清代鼎盛时期的围棋运动
到了清中期乾隆年间,围棋已经进入了划时代的发展高峰,无论是棋手的数量,还
是棋艺水平都是之前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技术上,此时的中国围棋已经攀登上座子时代
的高峰。一代棋圣范西屏、施定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围棋发展达到了高峰。梁、
程、施、范清代“四大家”相继登场称雄棋坛。其中梁魏今辈分最高、出名最早,清末
邓元鏸曾赞其道:“梁魏今如幽燕老将,神完气壮。”之后的程兰如声名鹊起,与梁魏
今结成莫逆之交,惺惺相惜。世人很推崇这些大国手,就连大书画家郑板桥也对其赞叹
不已,作诗《赠梁魏今国手》,描述了国手棋坛之外的生活侧面,作出了“棋高品更高
”的赞誉。后起大国手施襄夏曾分别与这两位前辈对弈,受益匪浅,并在自己的著作《
弈理指归》自序中详细记载。施总结到,围棋胜负的关键在于布局,这和古代战争是一
个道理,诸葛孔明就深谙其道,曾独自对弈。日本棋坛有“流水不争先”的名言,和梁
魏今的自然流、施襄夏的布局可谓异曲同工。四大家中的范西屏辈分最低,出名最晚,
棋艺却胜于梁、程、施,有传世经典梁范十局。对弈休息期间,梁、程、施三人一起在
灯下研究对范胜招,但继续对弈却发现范西屏有奇招异法,一出手便在三人意料之外,
由此足见范当时棋艺超群。当然,之后施、范也有对弈,胜负参半,《当湖十局》使他
们分庭抗礼,曾经他们也是师兄弟,都师从俞长侯。之后,围棋运动一直广泛地流行发
展。
3 晚清时期的围棋运动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大炮打破,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此时围棋还保持着较强盛的发展势头。清同治年间,又有两位
国手晴川对弈,在清围棋史上留下佳话。他们是陈子仙和徐耀文,曾在晴川(今湖北汉
阳)对弈,观其对弈的名流聚集,大有当年当湖对弈的盛况。清末围棋史学家邓元鏸在
其著作《国朝弈家姓名录》中称陈子仙为“大家”,徐耀文为“名家”,并在《弈评》
中赞道:“陈子仙如剑客侠士,饶有奇气;徐耀文如名医,诊疾脉络分明。”他们都是
清代棋坛继“梁、程、范、施四大家”之后的“十八国手”之一。其他十六位国手至今
不能完全考证,大概是任渭南、董六泉、僧秋航、潘星鉴、沈介之、李湛源、周星恒、
林越山、施省三、李昆瑜、赖秀山、程德堂、黄晓江、楚桐隐、申立功、金秋林、周小
松等。邓元鏸也曾高度评价过十八国手,特别是最后的周小松,清光绪二十一年,七十
五高龄的他溘然长逝,二百七十年的清代棋坛光彩从此暗淡。
4 小结
纵观清朝二百七十年的围棋史,结合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政治背景,我们
可以从侧面推断,只有一个民族的经济国力繁荣富强,其文化事业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国弱则文化衰微,国强则文化兴盛,然盛终不能长久。清初,由于康乾盛世,中华国
粹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封建王朝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自鸦片
战争以来,国力日渐衰微,曾经的围棋盛况也难有发展,真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本文希望让读者以清朝围棋史为鉴,奋发图强,争做中华之有用人才。从围棋的发展史
来看,从产生至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涌现出了一大批棋艺高超的棋手,积累
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为我国棋艺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一笔非常宝贵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从晚清至新中国解放初期,我国的围棋水平随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
也随之落伍,棋坛出现了衰落和萧条的现象。
中国围棋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要使围棋运动在中国
东山再起,必须从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养顽强精神、机智灵活等品质方面开始
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