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111 资工所正取有补习心得文

楼主: Djent127 (阿里山森林公园)   2022-03-09 21:34:26
111 年度 资工所正取心得文
一、背景
四大理工科系肄业 非应届
二、考试成绩 / 名次
台大资工 资演 87 计系 69 数学 85 备取 25 (英文78)
清大资工 计科 66 计系 76.5 正取
交大资联 资演 62.5 数学 42 计系 51 正取资安、备取资甲 25
中央资工 资演 72 数学 51 计系 67 正取 20
中兴资工 数学 81 资概 68 正取 20
师大资工 软件 73 计系 93 数学 90 正取 3
北科资工 计概 67 程设 27 备取 16
三、心路历程
准备考试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身体状态及心态稳定。考试是长期抗战,因此将自己的身心状况
调整并维持在最佳状态、每天赢别人一点点,长期下来就会累积成一定的实力差距。其中,
饮食、睡眠、运动习惯等,这些基本生理活动的品质极为重要,都会影响到精神与学习成效
,但却可能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从零调整到好的。所以我会建议还没开始准备考试的人先提
早几个月开始看一些跟睡眠、饮食、学习方法有关的书籍、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毕竟没有
好的身体也很难维持好的心理,对于达成目标只会有坏处。
我刚开始上正课时还没什么大问题,直到后来上题库班写题目、复习,上课的状况跟预期的
有满大的落差,也开始不太清楚自己的实力究竟在什么位置,很怕自己是实力最差的那个,
所以压力非常大。题库班上一上,作息一度很混乱,心态也不太稳定,有去进行心理咨商。
后来决定停掉题库班,休息个几天,然后开始依照自己的节奏写考古题,对完答案有分数可
以参照(参照过往心得文),才比较确定自己有一定的实力,心里也比较安心。
写考古题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准备方式,原因有二:
(一)对于大脑来说,把知识记进去与提取出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二)考试范围太大了,必须先知道考试容易考什么地方,才有办法针对性地准备。
考古题每写完一份,我都会先主要把正课上过并且当下没有写出来的题目范围重新复习,
务 必扎实地订正。而这个订正的动作,光是交大一年份的考古题,就可以花上 1 ~ 2 个礼
拜 (我第一次写交大资演只有 8 分)。到最后我没有写太多份考古题,总共交大写了 8 份
、 中央及清大各写 1 份、台大写 1 份外加数学 5 年份。虽然份数不多,但我自己认为透
过订 正的动作,让我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与连结已经很扎实。
我甚至认为,每次写题目之前都不用先复习,就直接开始写。这样除了比较不会拖时间以外
,也能在写的过程中尽量想办法把忘记的东 推导出来,然后才知道哪些东 是自己彻底了
解(长期记忆)而不是透过死背硬记(短期记忆)的。
另外,不管目标是考什么学校,我都建议从交大考古题开始写。一方面是因为交大的考题比
较扎实,也不会太偏门;另一方面是因为交大的选择题有公布答案,手写题参考答案也算容
易找。写完交大之后,再写其他学校来补足交大没有的范围。
四、各科准备方式
因为我有补习,所以教材都是以补习班讲义及笔记为主、原文书及自己上网查为辅。我决定
要考试时,对于六个科目是完全零基础,所以基本不考虑自己读。我有试着自己啃补习班讲
义,但发现内容太多,完全不知道考试会考哪,这样硬读的话效率极低。
而师资的选择是个问题,因为我认为云端是最适合我的方式,面授跟数位都不是太理想,但
补习班云端的师资有限。不过今年也算是幸运,遇到疫情没有影响到考试,还让我的面授及
数位课程都转到云端去了(除了黄子嘉),在家里用三倍速看得很开心。
基本上我是完全不抄笔记的,因为笔记抄下来的内容跟网络上找得到的不会差太多,所以我
会使用别人做好的笔记,上课要做的事就只有把课听懂。比较不容易理解的东 就在思考过
后加上一些注解。这样的模式其实上课不会太累,比较像在听故事。
准备时程:
3 - 6 月 学校还没毕业,慢慢开始利用云端准备计算机组织,包含完成上课指派的题目。
7 - 9 月 毕业之后回到台北,想说利用面授强制自己跟上各科进度。后来因为疫情所以改
为 每周看完老师规定的影片进度加上写老师指派的题目。除了线性代数都上完了。
10 - 11 月 题库班开课,各科慢慢开始复习,正课没上完的课赶快上完。考古题开始写第
一 份了,比较知道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复习。
12 - 1 月 疯狂做考古题,疯狂复习。已经复习差不多了可以开始看一些正课没有但是考古
题 有考的范围,像是作业系统的资安或网络,尤其是原文书 security 那章。
2 月到考前,该唸的书都唸差不多了,好好放松然后调整考试作息,过年去拜拜。
师资的选择:
线性代数 黄子嘉 数位
离散数学 林纬 面授
计算机组织 张凡 云端
作业系统 洪逸 面授
资料结构 洪逸 面授
算法 林立宇 数位
其中林纬、张凡、林立宇都是使用讲义来上课,内容都在讲义上,所以不需要抄笔记,也不
需要去找别人抄好的笔记;黄子嘉跟洪逸上课则不太会使用讲义,都以笔记内容为主,建议
去找别人已经抄好的笔记来上课。洪逸的部分找年份越新的笔记越好,黄子嘉的话唯一推
荐 wjungle 大大的笔记。
(一)线性代数
其实我是优先考虑林纬,但林纬似乎没有在台北班上线代了,我就决定选择黄子嘉。虽然遇
到疫情,数位学堂关闭完全不能看,也不能转云端(黄子嘉是特例),从 8 月底才开始看,
10 月才看完,但黄子嘉的课真的让没基础的学生很容易听懂。之后我把课本 T/F 都做完
, Easier 单数题也写完,边写边回去整理笔记内容,每一题都尽量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法
,写 完之后观念就很扎实了,后来我也完全没有去看线性代数题库班。另外也感谢 wjungl
e 大大 的笔记,使用 wjungle 大大的笔记来上黄子嘉的课完全不用动笔,连口头注解都写
好了,听课听得很顺。
线性代数通常是所有科目里面最好拿分的科目,所以我建议一定要好好准备。刚开始听到向
量空间可能会突然很问号不知道在讲啥,但是把向量空间、线性映射好好搞懂以后其实整个
概念就差不多了。到后来就是不断地把各个章节的题目关联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章节
的题型都可以用一个相同的方法来解。到了这时候线性代数已经是最简单的科目之一,不会
的话很可惜。
(二)离散数学
林纬的课其实是本来就可以用云端看的,但因为毕业前的时间不多,就决定暑假再看。暑假
课很满,所以一开始选择面授,最后因为疫情又变成云端。林纬讲话速度不是很匀速,没
办 法三倍速,只能用两倍速看,想飙速的人要注意。暑假的时候每个礼拜周末老师以 goog
le meet 直播的方式,让大家提问并解题,也有利用直播的时间来勾一些类题让同学回去做
(也会把要勾的类题 po 在脸书粉丝团),我觉得这对我帮助很大。这些类题大概每个礼拜
要花两天写,但是写完之后觉得满扎实的,之后在复习的时候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回想起
来。后来没有直播了,我遇到数学的问题都会直接写 mail 给林纬老师,老师都很快就会
回 答,因此我也感谢林纬老师。
离散数学这个科目刚开始在听的时候满有趣的,每一个单元都很容易懂。但是因为每一个单
元都没有太多关联,到后面也是忘了非常多。所以后来还是依照考古题考到的范围来复习。
这个科目可能各个学校考的范围差异就比较大,只能针对各校考古题去准备。
(三)计算机组织
计组的内容实在非常多,所以我满庆幸我第一个看完这科。这个科目我觉得算是很有趣,对
电脑的硬件会有比较多了解,先学了这科再去学作业系统可能会有比较清楚的架构。在看
影 片的时候,老师上课要带题目做,我都会先按暂停,先自己写好,再看老师如何解题。
老师 说要自己回去做的题目,我也会当场做,或者是看完当天的影片赶快做。这样做下来
其实关 于 pipeline 或是 memory 的观念都很清楚,之后要复习也是很快。
这个科目跟着题目班复习还算是不错,老师会有一些方法帮助同学记忆,也会针对各种题型
去练习。只不过这科内容太多了,题库班只会讲比较重要的章节,剩下的章节老师以录影片
的方式让同学自己回家看。即便是这样,题库班还是上不完,所以真的都是考古题有写到的
地方才会再去复习。也因为我有云端课程,我到了考前都还可以复习一些正课的补充章节,
让我觉得非常安心。
(四)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就不是太好准备了。因为这科使用的原文书讲的只是作业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但
实际上每个系统之间有不少差异,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有很多模糊空间,大多只能以原
文书讲的为主。而原文书的内容,有许多用词的部分也是随作者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常常会
有一件事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解释,解释出来的答案会完全相反,这时候只能以作者的
角度为主。所以很多时候遇到不太懂的题目都是先查原文书。
这个科目如果只唸洪逸的笔记是不太够的。建议把洪逸笔记的内容先熟悉了之后,再去读其
他范围(资安、网络、Linux、File system)。这个科目光是将洪逸暑假分派的题目跟题库
班的小考卷订正完就要花满多时间,有时候一题就要查一个下午。但我不会认为上网查资料
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一道题目即使不会再被考出来,他背后的概念也可能帮助自己建立出
一 个清楚的架构,考试看到没看过的题目(大多都没看过)也会有更高的机率写出正确答案

另外,虽然遇到不会的题目直接问老师可能比较快,但我认为自己查资料其实会有更多的收
获。因为如果背景知识不太足够,老师只有回答到一个关键的点上,那问完之后还是不会懂
,还是要去补背景知识。那不如一开始就先思考过,真的找不出答案再问老师,再把洞填上
。这样大脑早就建立过一串思考的脉络,对于考试作答会比较有帮助。而且依照我的经验,
如果自己查很久都查不到什么答案,那问老师大概也问不到满意的解释,只能当作怪题目,
放弃搞懂它。
(五)资料结构
这科在准备上没什么大问题,把笔记的主要章节熟读就可以了。有个小问题是,不同版本的
原文书可能在定义上有些微不同,要稍微记清楚。还有就是,有些章节的内容与算法提到
的内容是重复的,但因为根据不同的原文书而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最好把两边的内容汇整起
来,到时候不管是依据哪个版本考出来都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来解。
如果是跨考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懂 C 语言的问题。洪逸上课只有稍微提到一些,仍然不是
太懂。我是读了刘锦宪的《C 程式设计语言基础》之后才搞清楚 pointer 的概念。
(六)算法
这个科目的正课内容不多,我是利用暑假的零碎时间看完的。一开始没有写题目,所以也没
有很搞清楚在干嘛。直到后来写考古题,发现我真的不太会写,才花时间去看题库班,跟着
老师上课把题目都练习一遍,大概就懂了。主要就是了解一下各个算法的精神,以及可以
使用哪些工具来实作,大概就能知道时间复杂度。考试考很多时间复杂度,搞懂时间复杂度
才算是搞懂算法。
是否上题库班:
题库班我认为可以上,但不一定要上完。可以上的理由是,刚开始可能还没有太清楚应该复
习哪些范围,让题库班带着复习一些之后会比较有感觉。其实题库班的本质就是看考古题,
跟自己看考古题可能意思没有差太多。但自己看考古题,有时候遇到一些不懂的题目,也问
不到答案或者解释,这时候还是会希望参考老师的看法。也有一些正课没提到的东 会在题
库班补充。另外就是有满多学校的考古题在网络上找不到答案,但可能会在题库班讲义上面
有答案。
而不一定要上完的理由是,题库班都在晚上上课,而且上到非常晚,这完全违反了考试的作
息,严重者可能对身心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就是题库班上课的进度其实很缓慢,很多科目
到最后是上不完的,所以最后还是要把准备的重心放到自己写考古题上。
五、致谢
(一)ptt graduate, Grad-ProbAsk
Grad-ProAsk 上的问答文章也常常让我可以参考答案,graduate 上十年内的心得文也让我
有参照的标准,甚至是学到一些准备的方法,都对我有帮助。因此我也决定上榜要来发一
篇,让之后的人可以参考。
(二)战友
很感谢我战友们给了我很多准备考试的方向,也可以让我稍微知道自己实力不差。因为有一
起补习,所以遇到上课有问题的时候都可以直接讨论。写考古题也很需要讨论,在互相解答
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厘清自己观念上的盲点。还有就是看到战友都很规律作息、自律地唸书,
会激励到自己,觉得要更努力。
(三)家人、朋友、女友、咨商师、治疗师
拥有身边的人支持也是非常地重要。在我压力太大的时候有许多人来帮助我缓解、提供我建
议,让我非常感谢。女朋友更是扮演着监督以及让我随时分享各种想法的角色,甚至是一路
看着我进步,没有她我可能考不上。也趁著准备考试期间进行心理咨商,调整了我从过去到
现在没处理的一些心理状态,学会觉察压力、处理压力,也更了解了自己一些。甚至还有一
些准备考试的观念,都让咨商师帮助了我很多。身体肌肉上的一些大小问题,就每周固定交
给物理治疗师帮忙处理,每周治疗完都放松许多。这些许多的资源还有让我无忧准备考试的
环境都是家人提供的,感谢我的家人。
六、结语
短短一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到上榜,是一段很有趣的经验。像我这个没有从好学校
毕业的跨考生也能考上,希望大家不要对自己没自信。只要意志坚定,就有机会不断地克服
许多困难。完成了越困难的事(当然也有风险要承担),收获就越大。
不过虽然说得很轻松,但意志坚定或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这必须先从考研究所的动
机来厘清了。每个人动机不同,但真的要想清楚自己为何选择考研、为何不选其它的路,问
自己是否真心想要,这些都很重要。想要心态不倒,那必须地基先稳固。最后也感谢看完这
篇文章的人,祝福大家都能走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作者: Z02502131 (名字好难想)   2022-03-09 22:06:00
怎么一下肄业一下毕业 肄业不是比较吃亏吗?
作者: qazStarStar (我不是派大星)   2022-03-09 22:09:00
作者: foogty (夫葛踢)   2022-03-09 22:10:00
推 恭喜上岸
作者: joywilliamjo (joywilliamjoy)   2022-03-09 22:14:00
推恭喜...有备上的话我来写个负面教材不要学好了...
楼主: Djent127 (阿里山森林公园)   2022-03-09 22:25:00
因为肄业之后又跑去别的学校唸了一阵子,没特别写出来
作者: nasa930022 (卤公伯禽)   2022-03-10 20:02:00
推 恭喜上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