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yam.com/rti/healthy/20150818/20150818222384.html
博士生提出台造山新理论 终结数十年争议
中央广播电台/杨文君-2015年08月18日 上午11:21
全世界的山脉多数是发生在板块聚合的位置,台湾的山脉是小型造山,大陆的喜马拉雅山
则是大型造山,但到底是如何碰撞出来的,全球目前有两派说法,分别是薄皮理论和厚皮
理论。在科技部经费支持下,台大地质科学系博士生黄梓殷今天(18日)发表的研究指出,
薄皮与厚皮都只能解释一部份的自然物理现象,他利用“环境噪音”发现新证据,发现台
湾造山运动是结合薄皮与厚皮两种现象,终结台湾造山运动数十年的争议。
台大地质科学系博士生黄梓殷指出,造山运动有两种学说,分别是薄皮理论及厚皮理论,
薄皮理论指的是板块相撞时,板块下部是安然无恙,只有上层在造山;厚皮理论则认为是
整个版块一起参加挤压。
台大地质科学系博士生黄梓殷在发表的研究指出,薄皮与厚皮都只能解释一部份的自然物
理现象,他利用环境噪音取代地震波,观察震波穿越岩层时的速度,提出新证据,发现台
湾造山运动是结合薄皮与厚皮两种现象,解决台湾造山运动数十年的争议。她说:‘(原
音)这个山脉是介于薄皮跟厚皮之间,两个学说都可以部分描述实际的观测情形,我们观
测到的是浅层的变形行为跟薄皮很像,只有上层参与造山,深层的部分在薄皮里面没有变
形,但我们观测是有变形,跟过去其他的模型都不一样。’
黄梓殷也表示,台湾造山带强度丝毫不亚于其他大规模造山带,且变形机制和西藏造山相
似,台湾的观测可以作为其他造山带的范例。这项研究也在8月14日登上国际期刊Science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