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赖清德的言论争议不在统计数据,而是复制了爱滋

楼主: pur (我是GAY)   2017-09-28 10:35:07
https://goo.gl/MAuwJh
■赖清德的言论争议不在统计数据,而是复制了爱滋与同志的污名锁链
【2017-0928 关键评论网】
◎江河清
日前行政院长赖清德表示“男男同性恋”是目前爱滋传播主因,引发许多批评,
例如统计调查的误用、“男同志等同爱滋”的再污名。然而,也有人为赖清德辩
护,认为他只是说出了统计上的“事实”。反同组织和媒体也没放过这个机会,
在网络上大作文章,强调爱滋与同志身份的连结。
其实,这个爱滋与男同志关系的争议由来已久,过去卫福部的爱滋政策经常把男
同志标示为“高危险族群”,一方面以爱滋污名暗示同志的性混乱,另一方面再
以同志的性污名让社会恐惧爱滋,一来一往将同志和爱滋划上等号。可喜的是,
近年来卫福部在政策方向、宣导用词已经做了许多调整,转向强调“性行为传染
”,而不是特定的性别和性向的身份。毕竟,真正造成病毒传播的是人的行为,
而不是人的性向。
事实上,爱滋防治从“性向”到“行为”的转向有学术理论支持,医疗人类学家
Richard Parker比较不同文化、地区的爱滋研究,进一步主张爱滋防治不只是个
人行为风险管理或文化实践的问题,更是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病毒在特定群
体间传播。
举例来说,人类学家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一书研究中国四川凉山地区的少
数民族,因为贫穷和歧视性的族群政策,他们透过海洛因寻求精神快感与象征的
消费力,但也成为爱滋病的重灾区。
同样的,近年美国白人的HIV传播控制下来了,但黑人社群仍然普遍流行,拉美
裔的感染数字也持续攀升,显然因为种族、经济的不平等让病毒在有色族裔中更
容易传播。根据美国疾管局2016的调查报告,有男男性行为者的黑人,每两位就
有一位会在其人生某个时刻感染HIV,拉美裔为四分之一,白人则为十一分之一

这些案例共同指出社会的不平等的因素,例如贫穷、性压迫、种族主义,让一些
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暴露于病毒的传播。病毒不会选择一个人的性向、阶级、种
族等社会位置,因为在生理体质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HIV感染者,但人们却可
能因为社会位置的差异,有不同的机率接触到病毒。
我们不该把爱滋传播或统计数字的现象简化成少数民族、有色族裔、男同志本身
容易感染爱滋,仿佛一切都是他们个人或社群的错。这种个人化或族群化的讨论
方式,只会让社会大众更远离爱滋议题,对于爱滋的知识更加无知,仿佛那只是
特定身份或社群(例如同志、黑人、穷人、少数民族)的问题。
遗憾的是,近年在台湾同志权益的争议中,反同团体一再主张男同志性混乱,所
以容易感染爱滋病毒。他们的论点也容易误导社会大众以为只有同志会感染爱滋
,导致异性恋筛检率偏低,太晚发现治疗。
反同团体的论点是一个将爱滋和同志绑在一起的污名的锁链,这是一个最没有建
设性的谈法,他们只有让社会大众更恐同、更惧怕爱滋。他们主张男同志爱滋感
染率高,只是为了合理化他们对于同志的偏见,但对整体爱滋的公卫政策没有任
何帮助,甚至是有害的。当社会越恐同,同志就更容易缺乏支持性的环境,更无
力或缺乏资源照顾自己的健康;当社会越害怕爱滋,感染者也就更难及早发现,
获得适当的医疗协助,并降低再传播的可能。
因此,尽管我同意许多论者指出爱滋统计数字的有限性与诠释问题,但我认为赖
清德的爱滋言论风波最主要争议点并不在于统计数字本身,而是他的言论复制过
往爱滋与同志的污名锁链,也意外呼应了反同者的主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
志团体对于赖清德的批评,不是统计数字上的辩论,或是否认同志HIV感染者的
存在,而是要求政治人物、公卫政策不该带头延续对于同志与感染者偏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