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ur (我是GAY)
2017-09-28 10:35:07https://goo.gl/MAuwJh
■赖清德的言论争议不在统计数据,而是复制了爱滋与同志的污名锁链
【2017-0928 关键评论网】
◎江河清
日前行政院长赖清德表示“男男同性恋”是目前爱滋传播主因,引发许多批评,
例如统计调查的误用、“男同志等同爱滋”的再污名。然而,也有人为赖清德辩
护,认为他只是说出了统计上的“事实”。反同组织和媒体也没放过这个机会,
在网络上大作文章,强调爱滋与同志身份的连结。
其实,这个爱滋与男同志关系的争议由来已久,过去卫福部的爱滋政策经常把男
同志标示为“高危险族群”,一方面以爱滋污名暗示同志的性混乱,另一方面再
以同志的性污名让社会恐惧爱滋,一来一往将同志和爱滋划上等号。可喜的是,
近年来卫福部在政策方向、宣导用词已经做了许多调整,转向强调“性行为传染
”,而不是特定的性别和性向的身份。毕竟,真正造成病毒传播的是人的行为,
而不是人的性向。
事实上,爱滋防治从“性向”到“行为”的转向有学术理论支持,医疗人类学家
Richard Parker比较不同文化、地区的爱滋研究,进一步主张爱滋防治不只是个
人行为风险管理或文化实践的问题,更是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病毒在特定群
体间传播。
举例来说,人类学家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一书研究中国四川凉山地区的少
数民族,因为贫穷和歧视性的族群政策,他们透过海洛因寻求精神快感与象征的
消费力,但也成为爱滋病的重灾区。
同样的,近年美国白人的HIV传播控制下来了,但黑人社群仍然普遍流行,拉美
裔的感染数字也持续攀升,显然因为种族、经济的不平等让病毒在有色族裔中更
容易传播。根据美国疾管局2016的调查报告,有男男性行为者的黑人,每两位就
有一位会在其人生某个时刻感染HIV,拉美裔为四分之一,白人则为十一分之一
。
这些案例共同指出社会的不平等的因素,例如贫穷、性压迫、种族主义,让一些
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暴露于病毒的传播。病毒不会选择一个人的性向、阶级、种
族等社会位置,因为在生理体质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HIV感染者,但人们却可
能因为社会位置的差异,有不同的机率接触到病毒。
我们不该把爱滋传播或统计数字的现象简化成少数民族、有色族裔、男同志本身
容易感染爱滋,仿佛一切都是他们个人或社群的错。这种个人化或族群化的讨论
方式,只会让社会大众更远离爱滋议题,对于爱滋的知识更加无知,仿佛那只是
特定身份或社群(例如同志、黑人、穷人、少数民族)的问题。
遗憾的是,近年在台湾同志权益的争议中,反同团体一再主张男同志性混乱,所
以容易感染爱滋病毒。他们的论点也容易误导社会大众以为只有同志会感染爱滋
,导致异性恋筛检率偏低,太晚发现治疗。
反同团体的论点是一个将爱滋和同志绑在一起的污名的锁链,这是一个最没有建
设性的谈法,他们只有让社会大众更恐同、更惧怕爱滋。他们主张男同志爱滋感
染率高,只是为了合理化他们对于同志的偏见,但对整体爱滋的公卫政策没有任
何帮助,甚至是有害的。当社会越恐同,同志就更容易缺乏支持性的环境,更无
力或缺乏资源照顾自己的健康;当社会越害怕爱滋,感染者也就更难及早发现,
获得适当的医疗协助,并降低再传播的可能。
因此,尽管我同意许多论者指出爱滋统计数字的有限性与诠释问题,但我认为赖
清德的爱滋言论风波最主要争议点并不在于统计数字本身,而是他的言论复制过
往爱滋与同志的污名锁链,也意外呼应了反同者的主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
志团体对于赖清德的批评,不是统计数字上的辩论,或是否认同志HIV感染者的
存在,而是要求政治人物、公卫政策不该带头延续对于同志与感染者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