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平权] 对完美孩子的想像─同性婚姻的另类反思

楼主: dualiammin (歪歪)   2017-03-19 22:30:16
※ [本文转录自 lesbian 看板 #1OpfN112 ]
作者: dualiammin (歪歪) 看板: lesbian
标题: [平权] 对完美孩子的想像─同性婚姻的另类反思
时间: Sun Mar 19 22:29:16 2017
温和反同的父母对完美孩子的想像—同性婚姻的另类反思
来源:立场新闻
https://goo.gl/h5iqrA
藉著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争议得火红火热,我想推荐一本看起来与该议题并无直接关
系的书籍:迈可・桑德尔 (Michael J. Sandel) 的《反对完美》。
该书讨论的主题是“人体基因改造”的伦理争议,但全书很大篇幅却是反思父母对孩子责
其“完美”的心态会造成哪些社会问题上。
(关于该书,可参考我所写的书评。https://goo.gl/lfvfOw)
我认为发展该书的观点,或许可以在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上提供一套较为迂回的说帖
。这说帖可针对“温和派”的反同父母,提供值得深入反思的线索。
先从温和反同婚立场说起
我近来发现,有些“年轻”父母反对同性婚姻,并非出于他们受到什么宗教主张影响。他
们没有心理上明显的“恐同”,抑或对同性性行为的反感。那为什么他们仍然反对同性婚
姻呢?交谈后才发现,这是出于一种世俗式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在他们对孩子的想像里
,已经勾勒出一幅未来的“完美”蓝图,并认为这番勾勒是尽起父母责任与善意的表现。
这些父母大抵已经想像出孩子将会在怎样的适婚年龄与异性结婚,而孩子的结婚对象“至
少”会有哪些物质与内外在条件,不然他们无法接受。别说是孩子未来会成为同性恋了,
就连孩子未来若就读某些他们眼中的“无用科系”,他们也不太能接受。不用说成家对象
,举凡孩子未来的工作型态、社会地位、交友社群等等,他们都试图为自己的孩子“尽责
”,以求未来能至少达到某种他们所认为的“完美”。
自不用消说,如果孩子成为同性恋,这幅完美想像就破碎了。若问起家长,他们的孩子不
与异性结婚(甚至不婚仅愿意孤老)这为何是“不完美”时,常见的理由多是忧心孩子要
承受社会的异样眼光、不论辨婚宴或不办婚宴,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亲友交代、这样的人生
选择所受到的祝福较少,阻力又多......等等。
如果问到万一孩子天生只对同性感兴趣,并且难以接受异性伴侣生活时,他们多半只能说
若真是这样,他们也只能祝福并为孩子的同性婚生活多做点设想,言谈中似乎透漏一丝哀
伤。不过这些父母毕竟也度过自己的青春期,知道性启蒙阶段对性吸引与性审美的影响。
他们仍会不甘辩驳,有不少人是双性恋,或是性倾向会受到后天启蒙,如果孩子不是坚决
过同性恋生活不可,在两者皆可选择的情况下,他们认为选择异性婚姻的人生路途会较为
顺遂。
终归一句,这些父母试图为孩子走上一条他们设想中已经铺好无阻的人生道路。除非孩子
的性格与常人有着根本差异,不然他们觉得自己一路走来的丰厚人生阅历已足够在孩子的
人生上涵盖到“尽责”。
我必须要说,这些父母之所以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或许真的只是出于“爱”。“兼相爱
,交相利”,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就是令他在现实条件上过得更好,而不是出于什么宗教信
念或性想像上的反感。假如他们的孩子非同性坚决不嫁娶时,也许会反过来支持自己的孩
子。但从“整体立场上”来说,他们最终仍然会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譬如,企图透过某
种禁止手段,达到教育小孩的意义)。我手边虽没有统计数据,但我猜测这类父母其实才
是反同婚族群的大多数,而不是那些反智又偏激的萌萌们(i.e. 护家盟与某些特定宗教
团体)。萌萌们或许是发现温和反同的族群市场很大,趁机以此议题传教来扩大自己的宗
教利益而已。或许挺同婚立场者现阶段要积极说服的对象已不是那些萌萌们,而是要走入
身边这些温和反同的父母。
《反对完美》vs. 父母为孩子求其“完美”的心态
这些年轻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们通常会看到“尽责”对于他们人生有显著影响
。有的父母开始戒菸、戒酒,甚至更努力赚钱,且希望赚到的不只是奶粉钱而已。他们所
求的并不只是孩子一般性的成长。对于孩子的饮食如何挑选上,不惜重金购买多样营养补
品摄取,为的不只是孩子能顺利长大:不仅要长得健康,还要长得高、长得美;对于孩子
的学前教育上,把赚来的钱都投资在各种补习与才艺教学,希望孩子能预先有通用才能的
基础,令孩子未来的人生选择无碍;对于孩子的学校教育上,不只求一般能力,还设法透
过砸钱读私校,借此为他选择理想的交友圈;父母甚至会透过迁户籍与补习,藉以让他们
孩子能从国中、高中、大学一路上入读明星学校,并选择父母眼中有用的科系......。为
了孩子未来的“完美”蓝图,这些年轻父母可说是尽心尽力。
迈可・桑德尔的《反对完美》正是要反思父母这种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借用在书中桑德
尔与哈贝玛斯这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当父母在孩子人生的各种层面求尽完善,将使得孩子
再也无法把自己看待为“个人生活史的唯一作者”。孩子的人生责任与亲子关系不再是在
平等互惠的关系上展现,这些被父母设计、规划好人生的孩子们,只会成为父母的附属而
难以真正独立。
《反对完美》例举了不少美国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所产生的社会扭曲。当生命窄
化成为了某些限定目标而试图求其完美,往往适得其反:美国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寻找心理
医生诊断自己的孩子有学习障碍,试图在大学考试取得额外加分,这一家心理医生收买不
成,就再到下一家;此外,美国有百分之十以上的大学入学生父母,为了介入孩子各个层
面的教育控管,高额聘请私人顾问,为孩子量身打造大学申请策略、履历编辑、面试训练
等规划;在美国,有助增加学习效率的药物滥用情况也愈来愈严重,“利他能
(Ritalin) ”(能加强注意力)与其他兴奋剂药物,其产量在十五年内增长了百分之一千
七百;而为了学前测验,美国幼稚园逐渐增加数学、阅读、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时间,取代
艺术课与下课和午休时间,短短十六年内,六到八岁孩童的家庭作业成长了三倍……。没
错,对于生命的本质为何之一问,也许难有共识,不同的生命个体呈现出不同的本质发展
。然而,当父母试图积极地为孩子决定未来,不仅可能扭曲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也限制
孩子的自主权。
台湾反同婚者的论述者常以“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作为大前提出发,但他们可能
没有想过,一个个追求世俗评价中完美家庭所组成的社会,其结果只会造成大量的社会扭
曲:孩子因升学求职压力而喘不过气来、双薪家庭为供应孩子理想前程,造成无止尽的劳
动与投资竞赛、孩子的天赋与自由在以“完美”为名的追求下受到各种限制、这种追求世
俗评价的菁英竞逐滋生了社会贫富差距与阶级鸿沟......。
也许有人认为讨论同性婚议题,讲这些是扯远了,但问题是许多人从未反思过以“家庭是
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为信念所出发的结果。以“守护家庭”为名,它所号召的不仅是只
对孩子性倾向的规范与想像,它号召的更是整个家庭生活、孩子未来前程的规范与想像延
伸。
原本桑德尔这本《反对完美》也只是应美国总统的生命伦理委员会之邀,来针对“人体基
因改造”的伦理争议所写,但在探询该议题背后的伦理争议后,却发现根本问题是来自于
父母对孩子求其“完美”的心态所致。故而桑德尔在书中主张诉诸一种自然、机遇、甚至
是诉诸一种不可预知或不去掌控的上天赋予,认为父母应该将生命视作是个不可预期的“
恩赐”,而非试图为子女的未来负起全责。
桑德尔认为当某人不需为一切负起全责时,不必要的道德重担也随之减轻,同时,也越有
理由在团体里与所有成员共同分担命运与成败的后果,而不是将责任放于特定成员之上。
这种共同承担将会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易“团结”。这对于那些试图包揽孩子前程的父
母而言,实在是很好的警语。
在欧美社会,已经开始对父母的这类心态出现许多反思,并且以法规与教育跟进改善,但
在东亚社会却不是如此。东亚社会仍把上一世代对下一世代的期许与规范包装成良好的“
传统”价值与秩序,不少上一代人甚至无视社会的扭曲,仍跟下一代人强调:他当年也是
这样走过来,才有今天的成就,并持续复制这样的传统价值观至下一代。
父母对尽责与关切的无尽延伸,是否就能消除人生的许多不期而遇
有人认为,从洪仲秋事件、到 318 学运、再到现在的同志婚姻合法化,是“世代意识翻
转”的象征、是年轻世代对旧世代发起的一项抗争。如果我们深究新旧世代的对立问题,
便不难发现其根本源于上一代人试图包揽全责,以强调旧秩序将会带来的美好。然而,在
面临社会的快速变迁与新市场的转型,旧秩序却无法确保美好未来的出现,于是究责的对
象便指向这些试图在各层面规范一切并包揽全责的上一代人。
在这种反弹之下,我们常听到时下新世代的玩笑话说:“有一种关心,叫做你妈觉得你会
冷!”这类玩笑话突显了上一代人责全式的关心,是有多么地不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自然
发展。
我想对那些劳心劳力的父母说的是:“何苦呢?”孩子有孩子他自己的“自然”发展。也
许他人生某个阶段会受到挫折、也许未来他某一段人生阶段会开始抽菸、过着你不想见到
的酗酒且荒唐的生活;也许他人生未来立定的志向是你所不会去选择的,但他却在那里发
现只属于他的新天地;也许在你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下,他反而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能力
,或甚至对你产生反弹也不一定......。人生的际遇一直很难说,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地以
全面的管控与规范来使一个孩子成长,我们能做的只是给予孩子充分资讯,让他在成长历
程里自己摸索并体会出属于他自己的选择。
我有一个同性恋朋友,他的性启蒙经验是在 12 岁时,他圆圆胖胖的中年叔叔到他家拜访
,摸了摸他的头,给了颗糖后,就只是对他微笑了一下而已。此后,他就开始觉得胖胖的
男性很美好,开启他成年后逐渐追求“熊族”同性伴侣的种子。生命的许多状况就像这样
不期而遇,令我不禁想问:如果那些反同的父母知道这类个案,那是不是未来任何与孩子
相同性别的亲友都不能接触他的孩子?而审美本身就带有一种主观的任意性与外在的不期
而遇,纵使父母对于教育有所自信,试图不断灌输异性审美经验给自己的孩子,那又怎么
能知道孩子不会适得其反,反而因审美疲劳,开始试图尝试同性爱情的可能?
不少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父母,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会不知道怎样教小孩!”这种理
由多少有些儒家传统式的“以政令施教”的意味,“齐之以礼”便是这种观点的传统注脚
;但如果我们熟读道家传统经典便会知道,企图以法律和政令施教,是难以触及社会所有
层面与细节,甚至面对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这种以政令施教的结果反而是一种“有为”
的窘境--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进行规范,却又成效不彰。
讲极端一点的说法是:“法律也没有禁止你的孩子去吃大便!”我们可以从便疗饮食里告
诉你许多吃大便对于健康的好处,也可以从婴儿的嗜粪期说明人先天就有吃大便的心理特
质与能力,而这世界上真的有些人以食粪为傲,并鼓吹这种“传统”医疗饮食。但我相信
有许多父母比起反对同性恋还更不喜欢孩子有食粪的习惯,那所以法律就要开始明令禁止
食粪行为吗?那我们的法律可真的要为某些人的偏好,就在各种面向上去规范一切行为吗
?那以前那些因推广食粪在国际上成名的便便医生、便便博士,他们在食粪与粪便研究里
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就要因某些人的偏好而被禁止他们对于人类的努力成果吗?这太荒谬
了,可不是吗?
结语:以《反对完美》作为一种迂回的说服策略
我认为,对于某些温和反同婚的父母,他们其实并不完全认同萌萌们的那些反智言论,但
他们却无法与相反立场的人争论时,道出他们背后真正的隐忧:一幅为孩子已勾勒好的“
完美”蓝图的破碎。于是当相反立场者与其进入争辩时,浮上台面的言语却以萌萌们的言
论取而代之,最后激化了双方的对立。
所以,与其直接与反同婚的那些父母在同性恋话题上进入激辩或无止境的尴尬,倒不如采
取一种迂回的说服策略,那就是:“先从对孩子的未来想像谈起!”而推荐迈可・桑德尔
《反对完美》这本书,我认为可以起到一些反思作用:从抽离同性婚姻合法化议题的高度
,回头过来松动一些反同父母的堪虑。
但我最后必须要强调的是,迈可・桑德尔的这本书“并不是以自由主义立场为出发点”。
目前挺同言论市场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作为论述立基,自由主义以个人权利做为出发,然而
同性婚姻的权利是否属于基本人权的一环,还尚待被争取。它并不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
三个人权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暨文化
权利国际公约》的保障范围。以自由主义的个人意志或个人权利作为论述的利基点,有其
侷限性。
我们目前看到游行现场争辩到最后论理无效时,一方往往在喊著请尊重他们的宗教选择,
而另一方喊著:“这是我的基本权利!”这形同已经相互退缩到没有说服与论理空间的可
能。而当某项权益尚未被普世化为基础人权之时,仍会陷入类似于自由主义者洛克
(John Locke) 在追求民主投票的民权时所遇到的“投票悖论”:当专制国通过第一次公
投成为民主国后,那些拒绝成为民主国而投下反对票的民意该怎么办?洛克最后也只能得
出很暴力的解法:请那些少数的反对者离开多数认同的民主国。
当两边都跟你讲那是他的民意,那是他的个人意志自由,且基础人权又还未能对同性婚背
书时,自由主义者究竟该怎么办呢?
在自由主义论述已尽疲态之时,我个人较欣赏的论述像是:“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婚姻权
原是私契约,今天是被政府所垄断后才有此争议的立场,转而控诉政府在婚姻上的霸权干
预;或是像迈可・桑德尔诉诸一种自然、机遇、甚至是诉诸一种不可预期上天恩赐。这些
论述目前比较可以抽离原有的争论僵局,甚至说不定在宗教反同的宗教原典里,本身就含
有“自然”、“机遇”、“上天的恩赐”等元素可作为反思。像我自己是传统道家主义的
拥护者:“无政府主义”、“自然”、“机遇”或“上天的恩赐”,都可以在传统道家经
典里找到很有力量的主张。
希望万物各得其所得,愿台湾的同性恋者再也不因婚姻未平权,而面对许多社会福利、医
疗权益、个人契约上总总的不便与困扰。这是我身为道家主义者,在今年最大的愿望。
(文:梁F编审:阿捷)
作者: prokey (小矮)   2017-03-20 00:36:00
推,还蛮有意思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