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不认同这篇文
不过最近这种类似论调在脸书上非常频繁出现
也转来给水手们参考
-
同婚围城 争议的社会运动?
原文网址: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2542
文/陈圣允 中正大学政治系学生
今天(10/5)在巢运结束后,本来打算跟朋友的淡水土地议题导览,但最后与其他朋友决定
去立法院“同婚围城”做“观察”。先前许多人早已批评同志运动在近年渐渐与追求同性
婚姻合法化画上等号,而其他议题则相对受到排挤、不重视甚至切割[1]。此外,他们透
过建构一套论述试图说服异性恋父权体制下的大众,同性间的爱与异性间的爱是一样的;
然而根据网络文章的分析,该文认为以上的论述是向异性恋“纯爱”文化靠拢[2],忽视
情欲的多元与复杂性。因此怀抱着以上的理论与怀疑,我才决定去同婚围城走走、看看。
恐同解锁
首先在于恐同解锁这活动中,所出现关于“恐同”一词的用法。对于恐同症的用法上,
应多为指涉对于同性恋者的恐惧或排斥[3]。然而在这场行动中,却发现他们把所有不支
持、不表态的立委全部归类为恐同立委,前者或许还有关联的可能,但后者我们真的能说
他们是恐同吗?对我来说,我相当不喜欢二分法,因为此种“非我即敌”的用法,我认为
是有可能将没有特定立场或尚未决定立场的中间人士贴上标签,要求其立即支持,而此作
法不是说服是种强迫。
“纯爱”文化、婚姻与家庭
今天的行动中,主办单位与讲者提及了许多关于爱、婚姻、家庭与下一代等的有关看法
,第一是关于“爱”的论述中,他们建构了关于“同性间与异性间的爱是一样的”、“我
们的也是真爱”等论述,这套想法其实就是与异性恋父权体制文化中的“纯爱”画上等号
,因为为了追求平等、相同的权利,所以将“我族”与“他者”间的差异消弭,甚至应该
是说是否定了我们自己过去迫于社会压力、在“柜子”里时每个人在不同的情感关系中所
能体会的“情欲是多元而复杂”的概念,然后“选择”声称我们的爱与异性间所倡导爱的
内涵是相等的、一样的,也就是选择异性恋父权体制那套对爱、情感关系的统一论述。
第二是,他们声称“没有婚姻,非异性恋伴侣无法教育小孩(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何),也
无法追求爱”,以上言论我认为是夸大了非异性恋者缺乏婚姻时面临的困境,譬如没有婚
姻我就不能追求爱吗?而对于前者我要做的批判为,为何没有婚姻制度,我就不能教育、
告诉小孩我与我伴侣间的关系?还有婚姻与相应的关系称谓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而我们为
了同志运动打拼,不就是为了要倡议进步思想、冲撞传统体制吗?为什么却开始服膺于压
迫的社会体制了呢?
最后在此,我想说我也认同非异性恋者都该享有如同异性恋者能够选择进入婚姻与否的权
利,然而我对于近年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所采取的手段与方向感到忧心与不认同,譬如先
前提及的与其他议题(娱乐性用药、性病污名、性工作者等)做切割或相对性的排挤之,
我也不认同同婚将“爱”或“情欲”用异性恋父权体制的“纯爱”文化作诠释与规范。我
真正希望的是,同志运动是作为倡议进步思想、冲撞压迫的社会体制、与弱势一同奋战的
社会运动,而不是为倡议婚权派把持、做统一的诠释与指导,变成为了进入婚姻而背弃同
志运动的精神、对于异性恋父权体制的批判、甚至抛弃其他性别弱势的社会运动。
1.Ptt实业坊:[心得] 被绑架的同志游行
https://www.ptt.cc/bbs/gay/M.1411926322.A.FE1.html
2.香港独立媒体网:《震荡疗情》 洁净同婚与污名情欲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6328-
3.维基百科:同性恋恐惧症
http://goo.gl/rDn3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