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清稗类钞 物价

楼主: mstar (Wayne Su)   2016-09-21 21:42:14
两篇。
“以物价觇俗”
清初物价已经比明朝时贵;
顺治年间,有御史上书说风俗爱好奢侈,讲一顿宴席要一两、一出戏要六两,
《毋欺录》写:
“我刚出生时,家人招待亲朋好友,一壶酒一钱、一盘豆腐一钱、鸡鸭蛋一盘两钱,
就可以款待客人;现在没准备丰盛酒菜就不敢请客人留下用餐,
一餐至少要两三百钱,花费增加但物价也上涨,财政困难、情谊也更淡。”
王命岳在家训中曾提到往事:
“三钱银子可换一百二十枚铜钱,每天买柴用一钱、三天的菜钱用一钱,
二十天共用二十七钱,还剩九十几钱可买米一斗五升,够家里吃两天半;
此时一两银子只值四百钱,一斗米只要六十钱,柴火蔬菜更是便宜。
到康熙年间,一斛米要价两钱,
雍正年间,一两市平银可换制钱八、九百枚,
米的成色变化,但一石市价大概都在一百钱左右。
道光以后,米价最低时一斗也要两百钱,最贵时要到一千多钱,
一两银子从来换不到低于一千钱,
可见以前物价低、铜钱价值高,官府所谓“例价”就是常价,
不是故意想压抑价钱,只是一直沿用不肯改。”
光绪、宣统年间,一顿宴席要花费二、三十两,一出戏要价七、八百两,
平常有客人,主人招待也须花至少一两,可见人变奢侈和物价上涨两者皆有,
以至于同学或同乡聚会、官绅群集,往往要集资几百两才够用,甚至还嫌不够;
生活开销上涨、用品渐渐奢侈,北京、上海的生活要求几乎跟伦敦、巴黎一样,
但外强中干、捉襟见肘的实况,却仍不能稍稍减缓国民穷极奢侈的欲望,
且全国所有人都一样、成为一种风气,就算比较贤能一点的人也不能自免!
作者: Yenfu35 (廣平君)   2016-09-21 22:06:00
第一则的原文好像就有问题:“一钱”到底是指一两银子的十分之一,还是一枚铜钱?
作者: blakespring ( ‵▽′)╮☆(__ __||)   2016-09-21 23:35:00
这是通货膨胀吧
作者: reinherd (浣熊提督莱茵哈特)   2016-09-22 04:56:00
未必是比较贵 可能是银铜货币价格下跌通膨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酱,酱不汁冰,难吃!)   2016-09-22 09:56:00
这些人是欺负鞑子皇帝没读过训俭示康吗? 内容好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