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古代的黄金,纯度跟现代一样吗?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8-10 18:52:19
※ 引述《nodavirius (大魔道师)》之铭言:
: 这篇原文的推文有争论中国清末民初的货币本位,
: 有人主张银本位,有人主张铜本位,
: 这里有一个看法
: 有一个影响中国非常深远的事件,鸦片输入中国,
: 不就正是西方需要中国的茶 丝 瓷等物资,以银作为交易
: 而使得西方的银大量流入中国,致使西方缺银,
: 一旦缺银,就无法买这些物资了
: 所以才用鸦片把银吸纳回去,才有办法使这些物资继续输往西方
: 所以,应该是银本位才比较正确吧?
: 毕竟是用于国际贸易的结算
我并没有主张铜本位,我说的是银铜复本位
以下我直接引王业键先生〈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收录在
《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一)》(2003)的内容
(18世纪~19世纪早期)人口的膨胀与移动、新地区的开发、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市镇
的兴起、以及农产商品化──所显示的清代经济,是一个在不断增长的经济,在这种
情形之下,银铜复本位币制之难以适应是很显然的。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不但需要大
量增加流通货币量,而且需要简单、方便、且具有相当弹性的交换媒介,以供各种交
易之用。固然,十八世纪的巨额白银进口及国内铜矿的大量增产,大大地扩张了货币
的供给量。
但是清代复本位制的固有缺点──缺乏弹性、复杂、携带不便──并未改观,由于政
府没有采取积极步骤,改善币制,以求配合经济变迁的需要,私经济部门(the private
sector)于是渐渐采用私票及其他信用工具,以利交易之进行。
大约在鸦片战争前一个世纪内,在中国有四种信用工具出现,每一种都可或多或少地
补救清代复本位制的缺点。这四种信用工具为
(1)银票或钱票,(2)庄票(3)会票,(4)过账银。
......由此可见,东南沿海一带私票之盛行,在当时市场交易中的重要性,甚或超过
银和钱。北方各省钱票的使用,更盛于南方。中国自明末以来,北方用钱远多于用银。
遇大宗交易,铜钱携带及转运甚感困难,北方又缺乏可通舟楫的水路,运输大量铜钱,
尤为不便。当贸易扩张时,更感到有采用简易而轻便的支付工具之必要。这是黄河以
上钱票普遍的主要原因。(页179~182)
之后的几个式子很重要我一一列出
今以M代表流通货币总额,Ms代表当作货币流通的白银,Mc代表铜钱的流通额,Mn代表
私票的流通额。清代十八世纪中叶前的货币供给量应为:
M=Ms+Mc
到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由于私票的逐渐流行,货币供给量中增加了一个新的部
门,所以货币总额应为(纸币准备暂不考虑):
M=Ms+Mc+Mn
......私票的发行额当为银钱准备的若干倍。在这种情形之下,当作准备的银钱已经
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成为准备货币(reserve against note issue)。
今Ms和MC中各有一部份仍当作普通货币而流通,即Ms'和Mc',另一部份则为充当准备
的货币,即Hs和Hc。又假定m为全部私票发行额对于现金准备的乘数
我们可以推演而得下面几个等式:
Ms=Ms'+Hs
Mc=Mc'+Hc
Mn=m(Hs+Hc)
M=Ms'+Mc'+m(Hs+Hc)
(页185)
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清代货币的演变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的事,便是各种货币流通区
域的分布。概括地说,铜钱为全国人们日常小额交易(数额不超过千文,且通常少于五
百文)及支付小额税款的最普遍支付工具。
其次,钱票在北方、西北一大部分、及南满一带最为流行。大宗交易以及交易数额在
千文以上者,多以钱票支付。
第三,在南方各省(包括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银元、私票(银票及钱票)和银锭(
银块)在大宗贸易市场中互争雄长。
最后,西北及西南极边地区(如新疆与云南),货币结构殊少变动,交易媒介仍沿用铜
钱及银锭,私票和银元所见甚少。(页186~187)
十九世纪上半叶各种货币主要流通区域略图
http://goo.gl/R7c9VI
由于私票有货币乘数,因此银跟铜的供给量对于整体货币供给会放大
如简化图所示
http://goo.gl/aKvSkW
还有清末货币改革铜元跟银币是并行的,这方面研究以何汉威先生的〈从银贱钱荒到
铜元泛滥──清末新货币的发行及其影响〉最为经典,收录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第四卷,我直接引用文末的余论
〝清末最后二十年间,各省大量铸造银币,尤其是银辅币,而铜元的滥铸,较诸银币
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大大削弱了满清政权的长期经济
利益。铜元泛滥成灾的结果,把制钱逐出市场,导致制钱制度的土崩瓦解。在对外贸
易方面,由于制钱作为币值标准作用的丧失,“中国双重汇率的情况,很快消失了。
金银比价的变动遂成为影响中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书中对双重汇率引用郑友揆先生的〈十九世纪后期银价、钱价的变动与我国物价及对
外贸易的关系〉一文
〝郑氏认为1900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严格地受着双重汇率的影响──对外是金、
银汇价,对内是银钱比价。”他估计十九世纪后半,中国的出口商品几全部来自农村
,而约占进口总值八成的洋货的销售对象则为使用制钱的群众。从1871到1900三十年
间,制钱对银两升值了34%,抵消了部份金银比价下跌的影响;洋货往内地销售,以钱
计的货价仍低于内地土货物价。是以银价虽不断下跌,而进口反迅速增加,贸易逆差
持续扩大。〞
清末民初的货币在这样的背景下是非常复杂的,王先生将其命名为多元本位,特色如下
一、没有固定汇价,随信用不同有不同的汇价;
二、没有中央单位统管,各省铸币混乱;
三、有明显地域差异
最后清政府灭亡跟此有不小关系,而革命政府并没辨法处理此问题,要到法币确立,
才暂时大一统,最终解决要等到中共建国,大力推广人民币,清理、排除其他货币,
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路程
有兴趣了解清代后期货币问题这两篇是必读的经典文章,文中引用的资料非常丰富,
要了解清代后期世界银价跟中国的关系可参照林满红先生的《银线──19世纪的中国
与世界》
我发现很多人误解金属货币时代的本位制度,代入太多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想法,现
代信用货币的确立,不过百年。19世纪后期,列强纷纷进入金本位制的时代,清末民
初的中国则连统一的货币制度都没有,各国货币、各省铸币在市场上流通,是一个混
乱的时代,明清以来的银铜复本位制遭到毁灭,展开寻找自身货币定位的年代
作者: zoonead (...)   2016-08-13 20:46:00
引用清晰,推一个!
作者: waree (白熊)   2016-08-13 21:09:00
推最后一段本位制..常用货币和货币本位观念是有所不同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