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茂吕美耶《战国日本Ⅱ─败者的美学》中 对日本姓氏的解释,比较简单好懂。日本
人会因应情势改姓名,譬如所谓的一字拜领,都是其习俗、惯例,可《明朝那些事儿》这
书作者不知是否有意还是无知,在跟日本相关的章节,很爱拿这点开低级玩笑,这实在是
低了档次,不然这套书其实还不错。
※※※
日本的“姓”与中国的“姓”意义不同。日本原为氏姓制度,掌握政权的贵族及其血
缘亲族均为同一“氏”,后来按血缘亲近与功勋大小,天皇再赐予“姓”。这个“姓”表
示门第、社会地位或职称,相当于爵位,是世袭制度。之后“姓”底下又分枝为众多“苗
字”,此“苗字”,正是汉语中代表家名的“姓”。
“苗字”大多取自地名。
千年前的平安时代是母系社会,贵族家的孩子均由母亲娘家抚养,为了区分自己的品
官阶级,通常冠宅邸所在地名为“苗字”。例如公卿很常见的“近卫”姓,其实是京都地
名,而“近卫”家的原本氏名应该是贵族阶级的“藤原”。之后,“近卫”底下又分枝为
“鹰司”,这也是地名,原为平安京的鹰司小路。但无论“近卫”或“鹰司”,追溯至老
祖宗那一代,就都是贵族阶级的“藤原氏”。
武士兴起后,“苗字”成为统治阶级的勋章。只是,一个家系若不停分枝下去,根本
无法存续好几代之前的老祖宗门第地位,有些分家会没落为半农半武身分,有些分家则完
全成为农民或商人。因此战国时代之前的封建领主,不得不经常下达“非武士者不准冠姓
”之令。既然必须发禁令,表示当时的老百姓有冠姓的习惯。
时代进入乱世后,此禁令更无法彻底实行。正式明令老百姓不准冠姓,施行“兵农分
离”政策的人,其实是原本没有姓氏的丰臣秀吉。继秀吉之后,将“冠姓禁令”实行得更
彻头彻尾的人,则是创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
许多战国大名很爱强调自己是“源氏”或“平氏”后裔,目的正是要别人信服他的祖
先是中央贵族世家出身。当然这个“源氏”或“平氏”的血缘关系已不可考。
例如织田信长全名是“织田弹正忠平朝臣信长”,其中“织田”为家名的苗字,“弹
正宗”为通称,“平”是代表贵族世家的氏,“朝臣”则是代表门第的姓,“信长”才是
本名、真名的讳。
当时的人均称织田信长为“织田弹正忠”,而朝廷正式公文则写为“平朝臣信长”。
现代人虽以现代习惯称织田为“信长”或“织田信长”,但此称呼在当时是一种禁忌,只
用在咒术等特殊场合。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认为国民没有姓很不方便,不仅无法编造户籍,也无法课税征役
,只得制定“凡国民都必须取姓”的法律。
新政府的新法律刚好和德川幕府的幕令背道而驰。结果弄得鹿儿岛县某村落的人全部
都姓“岛津”,京都公卿出身的人全部都姓“藤原”,武家人也都擅自冠上“源”姓。
全国的“姓”几乎集中在“源”、“平”、“藤原”、“橘”这四个古代贵族的“氏
”上。明治政府只得再度下令,命国民重新取姓,这也是为何现代日本人的姓会如此繁多
的主要原因。
不过日本古来即有“真名”代表神圣灵魂之“灵格”的信仰,不能随便叫唤对方的真
名,所以现代日本人的名字即便统一为“姓”和“名”,一般称呼对方时都只称“姓”,
不会连名带姓叫出对方的全名,也不会光叫姓底下的名,除非你是对方的父母或兄弟姐妹
、夫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