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enGu (温菊)
2018-05-03 16:15:34 相信诸位都很有感,在如今这世道啊,“武侠”可说是风中残烛,是个凋零且退烧的小说
类型。出版社和市面上的武侠小说可说是凤毛麟角,提起“武侠”两个字,多半人头一个
想到的词就是“金庸”。几乎可以说,金庸等同于武侠的代名词了。
若从金庸发迹时算,大概武侠风靡约有半个世纪之久,不可谓不长。依此前提,我们是不
是能说金庸算另一个J.K罗琳呢?俗话常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究竟是什么缘
故使华人独俱的类型,武侠,成为连自己人都不爱的孩子?
在此温菊先列出个清单,将以前做的田野调查做公开。受调查的人年纪约莫为八九年级生
,学历普遍落在高中、大学,且男女各占一半。这些新生代读者,不看武侠的原因有哪些
呢?大抵如下:
1.那是老一辈的东西惹。
2.故事背景都差不多。
3.同样是幻想,魔法比气功酷多了。
4.太制式化、太多、太杂、太平凡。
5.纯粹没兴趣。
也许基数不够广,这些想法不能代表所有人,但至少我们懂一部分的新生代怎么看待这件
事物。好,那温菊自己对武侠又怎么看呢?老朋友想必听过温菊谈论此事,但在此际,为
使文章完整,我重新阐述一次。
我很怪。虽然写《转心诀》这个被归类在武侠的小说,实际上对武侠小说兴趣缺缺,在写
转心诀以前,没看过“金古温梁黄”五家作品,就连电视播不完的武侠电视剧也没看过,
说白点,我之于武侠盛世,约莫等同边陲塞外的夷人。后来之所以读新武侠宗师的作品,
目的只在比较我和他们的作品差异,仅看过寥寥几本,而且多的没看完。
相较于武侠,我倒是经常阅读翻译文学,以及受到日漫影响。所以,上列的田野调查只是
参考,并不是温菊码文的出发点,而是基于我自己也是个不爱武侠的人。打这篇,单纯是
最近和文友讨论非常有感。
首先,依照古人说法,一件事情要风生水起,必须俱备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天
时”、“地利”、“人和”。而我觉得,武侠的天时已经过了。
武侠的天时是什么呢?其实追本溯源,我们会晓得武侠一直是华人创作历史的老宗本,会
衍生出这类型的原因,可能是在法治不公的氛围下,人民有冤难伸,心理必须活着一位行
侠仗义的侠客,他专门锄强扶弱,让心灵有所寄托。
我相信稍稍认识中国历史的人对这背景都略知一二。数千年铁打的“人治”社会,法律多
么形同虚设,有权有势如掌免死金牌。武侠最早的始祖,大概就属《虬髯客传》吧,后头
的《包青天》《七侠五义》也属此列。我们甚至能悲观地说,只要武侠有被需要的一天,
治条就是丑恶的。
满清被推翻,民国成立后,武侠还在。也许法治越来越与西方同步的作用下,人民对武侠
的期许产生质变。金庸作品那最出名的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引用自清末民初革
命家梁启超之口。
梁启超生存的当时背景是什么?我们晓得,鸦片战争后,中国如温水煮青蛙,慢慢被列强
瓜分,这段时间,香港、台湾、胶州湾一一被割让出去,国内志士、满清政府打着“救亡
图存”的旗号,试图以变法让伤痕累累的国家再次抬头。变法失败不几年,满清被推翻,
中国在军阀割据下并未好转,反而更糟,因此著名的“五四运动”揭旗而起,领导人徐志
摩、蔡元培几位留洋学子,甚至打算施一剂“废除中文”的猛药。
我以为,正是在这种国家积弱的背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才走入武侠小说,像金庸
的作品,大多可以见到虎视眈眈的邦外之角色,垂涎中原什么秘宝,无时无刻存在着国家
忧患意识。
我想这时期的“武侠”重心已从“公理”倾斜到“变强”:唯有富强一途,才能免于被欺
侮的命运。正是在此背景,“变强”成为主旋律,武侠小说(至少金庸)的主轴泰半讲述
主角如何变强,像张无忌、令狐冲、郭靖......等。
当然这只是武侠“发烧”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天时”,是当时全球化程度不及现在,资
讯流通也不及现在,那时候,人民的读物相对有限,不像我们逛逛书店,就是各国书籍。
其他种类就不说了,光小说,华文就被各国翻译文学挤压。
换言之,我们这世代小说家的竞争越来越剧烈。我常打个比方,在旧时候,想成为小说家
可比拟为“在一群原始人面前秀出火柴”,你不需要太懂怎么说故事,只要会写、有人脉
,就能获得读者青睐。这可能也是“地利”吧。
而今万国万家争鸣的现在,局势形同必须“在一群火柴专家面前秀出火柴,并感动他们”
才有可能争取到相等地位。
其实我很讶异说真的,作为一个读者,文章开头我提到自己看过部分新武侠大师的作品,
有的还没看完,原因就在于......呃,写得很差。很抱歉这么说啊囧。我向图书馆借阅都
看不完,更遑论产生出钱购买的意愿。
譬如说:黄易老师我看《边荒传说》,这作品有个致命伤,就是开头写了长之又长的世界
观,加数来个人物。这个写作选择以现在眼光看待,完全就是一个萌新。
古龙老师我看《绝代双骄》《多情剑客无情剑》《三少爷的剑》,古龙怎么写女性我就不
提了。对我完全是剧毒,大概在现在也会被骂的很惨。就说这三少爷的剑,后头完全不知
写什么,无限的免洗高手一个个来、一个个去。
温瑞安老师我看四大名捕系列的《逆水寒》和几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本,一本主轴在
追捕灭绝王楚相玉,一个讲有个采花大盗不断奸杀良家妇女,凶手居然是个阴阳人。让我
雷之又雷。
第一本书,毛病在于追捕坏蛋的旅途间设计太多可以省略的打斗,一堆铺陈薄弱的配角大
篇幅相杀,说真的谁在乎。完全使故事延宕。第二本凶手是阴阳人的,问题在于它算是个
半推理小说,推理小说自有一套法则,这本书完全没有铺陈与线索,到后来一迳冒出个阴
阳人来。
梁羽生老师的作品说教意味太浓;金庸老师,我看第一版,也就是普遍备受好评的《天龙
八部》,可能是因为报章连载的关系吧,我认为存在着数万字可以剔除的节拍。金庸老师
后续还修了二版三版,听说口碑很差,我没看过所以不做讨论。我倒好奇,为什么越修越
差?
五位大师看完,我不意外为何金庸老师能长青垂古半个世纪久。
朋友,记得我自述看翻译文学长大吗?读过新武侠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让我讶异,在于以上
提到的问题在我读过的翻译文学几乎没出现。我觉得这不是口味、喜好问题,而是“说故
事”这个身为小说家应具备的技艺熟不熟练。
可是,“金古温梁黄”就是我们熟知的武侠顶点。虽然不很精确,但我把写作技艺归类在
“人和”,也就是人为。
“天时地利人和”这顺序,同时表达三者的重要性,得到天时天助,是最梦寐以求的助力
。面对全球化的今天,能供大众选择的娱乐多如繁星,天时已过,地利也没有了,身为创
作者,我们只能向内自省,求好“人和”。
也就是说,写好作品(人脉不在此讨论)。
话说回来,为什么新生代读者(包含我)对武侠本能地抱持排斥?我想一来是中国这时候
已经够强盛,谁都比须看他脸色,从原本诉求“变强”,演变为蜕变后的“屠日灭美”这
种带有复仇调性的民族主义。同时“变强”也不是台湾当前最突出的氛围,所以新一代的
人对新武侠倡导的主题无感。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我想最重要的,还得检视到创作者身上。
真的,这是身为不喜欢“武侠”的我最最奇怪的一点。我就奇怪,为什么写武侠的,多数
总写什么峨嵋、少林、昆仑、武当这些门派呢?有些虽然没写,也是换汤不换药。这一点
正中上列清单的“故事背景都差不多”一条。然后来来去去都是什么轻功、内功,真的,
为什么你们的“江湖”都长得差不多?数年来从没变过。
可能这和华人教育有关吧。我想是这样的。我们被教育要服从权威;各种考试,又被要求
填写“正确答案”;还被教育,“听先人的话比较好”。我们被教育,不要问“为什么?
”听话就对了。
偏偏,创作不是考试,根本没有“正确答案”。为什么你的小说和金庸一样有丐帮?为什
么你的故事背景需设于古代?为什么脚色在吃饭时总有人生事,就像老一辈武侠小说家的
作品?为什么你的脚色要有武功?为什么?
为什么你觉得那是你的“正确答案”?如果那不是你的“正确答案”,为何你写出来的东
西和前人不差多少?如果只是二创(不论你是不是有这个意识),那读者何不看金庸就好
?你的角色为何而“武”?你心中的“侠”又长什么模样?
“武”指的是一种形式,武力、武打,几乎我们见到各国创作都不乏“武”的成分,日漫
《幽游白书》、《哈利波特》的魔法、美漫漫威不外如是,但为何华人武侠总上一个“X
X剑法”、下一个“OO刀法”这种东西,难道非得要这样才叫武侠吗?
再回顾新生代读者怎么看武侠:
1.那是老一辈的东西惹。
2.故事背景都差不多。
3.同样是幻想,魔法比气功酷多了。
4.太制式化、太多、太杂、太平凡。
5.纯粹没兴趣。
当全世界身怀绝艺的创作者绞尽脑汁给读者新东西,武侠创作者仍追寻“金古温梁黄”五
大头的吐息,写差不多的角度,差不多的氛围,故事说的不如金庸,就连最重要的核心:
“写这篇故事,你想说什么?”都没有的话,后一辈读者怎么可能对这武侠有好感?
最后以两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作结:时势造英雄,因占有天时,才出了这么个五大头,即
使他们部分作品仍未能臻美。今天,武侠的时势已过,但英雄造时势,有没有那个英雄能
打破半世纪来华人对武侠的刻板印象,再掀武侠时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