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套剧本,顺利带失智长辈就医

楼主: lighthearted (陪伴)   2016-05-22 19:54:23
http://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9935
康健杂志196期2015.03.01 作者:张静慧
“我又没生病,为什么要看病?”失智患者缺乏病识感,家属如何发挥演技,完成带长辈
就医的艰钜任务?
爸爸近年来性格完全变了样,白天看似正常,每到晚上就不断咆哮骂人,还怀疑妈妈有男
朋友、有人打电话恐吓他,最近已经严重到夜夜大闹。我担心他得了失智症 。
我曾去拜托爸爸的心脏科医师劝劝他,结果医生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爸爸听了很难接受。
前几天我跟爸爸摊牌,要带他去看神经内科,医师那边已经打过招呼,但他很抗拒,觉得
我们最后会把他关在医院。我该怎么办?
忘记刚刚吃过饭、出门会迷路、怀疑别人偷东西……, 失智症 鲸吞蚕食人的脑部功能,
表现出种种反常行为,家属虽然觉得不对劲,却劝不动长辈就医,常爆发冲突,不仅伤感
情,也延误了诊治时机。
台湾失智症协会家属联谊会会长 周贞利 说,长辈不愿就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病
识感,不觉得健康有问题,或者以为是正常老化,“人好好的又没怎样,为什么要去医院
?”家属一再劝说,只是让他们觉得很烦、受辱。
家属对失智症的态度,也直接影响长辈的就医意愿。有些子女直接对父母说:“你怎么变
成这样?老是忘东忘西的,可能生病了,赶快去看医生!”长辈为了维护尊严,当然极力
抗拒被冠上记忆障碍的帽子,那感觉好像告诉他“你老了、痴呆了”。
周贞利 说,长辈已经很害怕自己 失智 了,儿女千万不要再给他贴上“你生病了、快去
看病”的标签,而是要认同、接受他的种种困难。
“家属愈是不能接受长辈退化、失智的事实,表现出惊慌、排斥、愤怒的态度,长辈就愈
害怕、逃避就医,”愚人之友基金会教育组主任赵素绢说。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其实是患者本人,”赵素绢认识一位失智阿嬷跟她是同一所高中毕
业的,她问阿嬷︰“您是哪一年毕业的?”阿嬷指指旁边的儿女说︰“你问他。”阿嬷可
能根本忘了,只是不愿暴露出来,极力表现出正常的样子。“他们心里其实很害怕、无奈
。”
好态度是万灵丹。赵素绢家有长辈轻度 失智 ,常抱怨忘东忘西,赵素绢跟她说︰“你80
几岁了,这样很正常啊。我比你小20几岁,也常忘记。”用平常心接受长辈脑力退化的事
实,接着顺势表达关怀︰“要不要哪天我陪你去做健康检查(不说看病),医生会教我们
一些补脑养生的方法。”
每位长辈排斥就医的原因不尽相同,需要家人用心了解。愚人之友基金会安康日间照顾中
心社工陈佩怡说,有些老人家很怕被关在医院、怕被遗弃,这时就需家人一再保证“只是
去做检查,检查完就回家”,解开他在意的症结。事实上,治疗 失智症 确实多半不需住
院。
见招拆招,斗智不斗气
照顾 失智 患者是在斗智,十八般武艺都要练,才能应付种种状况。
愚人之友基金会执行长李希昌说,如果长辈还能够讲道理,可以告诉他:“你现在只是记
忆力有点不好,赶快看医生、多动脑、多运动,以后就不会变成失智症 。”避免忧郁、
增加社会参与、运动都是预防失智症的方法。但如果讲理无效,就需要多准备些“剧本”

1.借助权威︰ 埔里基督教医院神经内科暨长照医学科主任詹弘廷说,老人家非常需要安
全感,比较信任跟他熟的医生,因此建议家属找原来帮长辈看诊的医师(如心脏科、新陈
代谢科、肾脏科等)帮忙,请原医师告诉长辈“需要找别科医生会诊,我可以帮你挂号”
,这样长辈比较愿意接受。
周贞利说, 失智者对家人和外人的态度不一样,家人说什么他都回答“不要”、为反对
而反对,但医生的话他通常会配合。
2.借助关键人物︰ 陈佩怡说,谁讲话爸妈听得进去,谁就是“关键人物”。比如父母的
兄弟姊妹、老朋友、老邻居、某个儿孙等。比如爸妈最听住在美国的女儿的话,就由这个
女儿去沟通,比其他人讲都有效。
3.带他去看别的病: 李希昌说,很多失智者伴随其他慢性病如失眠,可说带他去看失眠
;老人常有关节退化的困扰,这里酸那里痛,也可带他去看骨科。“看他抱怨哪里不舒服
,就带他看哪一科,再请医师跟长辈说需转诊。”
4.请患者陪另一位家人去看病︰ 周贞利照顾失智父亲十多年,当初父亲也没有病识感,
生活可自理,很难无缘无故要他上医院。但妈妈有失眠困扰,于是她想出一个法子,跟爸
爸说︰“你能不能陪妈妈去看失眠?因为你们睡同张床,医生想知道妈妈为什么失眠,很
多问题要问你才能明白。”父亲欣然答应。
她也先写信给医师,让医师知道父亲才是真病人。到了看诊时,父亲完全配合医师的指示
,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任务在身:要帮医生了解老伴为什么失眠。
5.投其所好,说善意的谎言︰ 周贞利说,每位长辈的特性不一样,如果老人家很节俭,
可以找他信任的人告诉他︰“卫生局通知有免费健康检查,还送纪念品,只有老人才有的
福利喔!我陪你去!”先引起兴趣,再顺势转换话题,达到就医的目的。
家属先做功课,跟医师合作“演戏”
李希昌提醒,有些“剧本”必须先跟医师打过招呼、双方有默契才会顺利,最好在就诊前
就让医师了解长辈的状况。
周贞利在父亲就医前,写了一封信陈述父亲的症状,并附上父亲的基本资料、预约看诊日
期及诊号,寄给主治医师。
也可自己先挂号,向主治医师口头说明,或者在看诊当天,先进诊间跟医师说明,尽量不
当着患者的面说他的“事蹟”,否则他会觉得没面子,极力否认︰“我哪有这样!你乱讲
!”在诊间跟家属吵起来。
“家属事前准备,对长辈就医帮助很大,”周贞利说,医师已从信件初步了解爸爸的症状
,也清楚他是被哄骗来的,因此在场的医护人员跟家属一搭一唱,演出全无破绽。
李希昌建议,看诊时多让医师跟长辈对话,医师可以借此判断患者的认知功能。因为亲属
事前已跟医师说明过老人家的症状,此时亲人就可以少发言,以免变成“箭靶”,“跟失
智患者辩论毫无益处。重点是让长辈信任医师,愿意配合后续检查。”
如果医师问家属问题,可用低调、不确定的口吻说︰“有一次……,不知道这样算不算?
”避免引起患者反弹。
埔里失智症团体家屋“福气村”社工督导张琇冠说,神经内科涵盖很广,建议找擅长失智
症的医师(可从医院门诊表或网站查),他们会很有技巧地跟病人对话,不会当面宣判“
你得了失智症”,维护长辈的尊严。
最好找近一点的医院,方便日后回诊,并由两位家属(或主要照顾者)陪伴长辈看诊。周
贞利说,很多失智者会躁动,等看诊时不耐久候,会起来四处走动。最好一位家人陪他走
动,另一位家人注意门诊灯号,快到号码时再电话通知另一位家人带长辈回诊间。
怀疑是失智,需要做哪些检查?
失智症 无法靠单一检查就确诊。除了医师问诊,还需一连串测验及检查︰
˙简短智能测验︰ 包括定向能力(问今天的日期、这里是哪里等)、注意力及算术能力
(从100开始减7)、立即记忆及短期记忆(回忆3件东西的名称)、语言能力(拿出几样
东西,要病人说出名称、覆诵医生的话)、绘图能力等。
˙知能筛检测验︰ 主要评估病人九大认知功能:注意力、集中力与心算力、近期记忆、
长期记忆、时空定向力、语言、空间概念及构图、抽象与判断及思绪流畅度。比简短智能
测验更复杂、范围更广。
˙语言记忆测验︰ 失智患者的核心症状是记忆衰退,这个测验的目的在测试记忆力。心
理师会告诉受试者一系列(9个、10个或12个)字词或物品,然后让他说出记得几个。
˙临床失智评估量表(简称CDR)︰ 评估失智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认知功能,包括六大项:
记忆力、定向力、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活动能力、家居及嗜好及自我照顾能力,
医生除了评估患者,也需跟家属或照顾者晤谈。
˙脑部影像检查︰ 如电脑断层(CT)或磁振造影(MRI),看脑部结构有无变化,及是否
有中风、血管阻塞、肿瘤等。
˙其他常规检查︰ 血液、肝肾功能、维生素B12浓度、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如果是因缺乏
维生素B12、甲状腺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失智症状,尽快治疗,有机会部份恢复,甚至治
愈。
有些长辈在确诊失智症后,觉得这病治不好,便放弃治疗,家属很无奈。
家属用心陪伴其实是最好的“治疗”。周贞利说,要尽力让长辈感受到家人的爱与支持,
让他安心,觉得自己会得到很好的照顾,而不是害怕被遗弃。“虽然失智症无法治愈,但
接受治疗才有机会控制病情、延缓恶化。”
赵素绢强调,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份,尽可能鼓励长辈参加活动(如日间照顾中心或瑞智
学堂的课程)、与人互动、接触大自然,都有助保健大脑、维持活力。
有些长辈是因为药物副作用(如头晕、脚软易跌倒、昏睡、没食欲等)而不想吃药,建议
尽快带长辈回诊,请医师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当父母的靠山,陪他返老还童
詹弘廷说,不能接受失智症的常常不是长辈,而是家属。他们带着老人家四处就医,寻找
想要的答案,希望医生说这不是失智症,他们害怕自己照顾不来,也不知道病程有多久?
该去哪里找帮手?
李希昌的工作时常需要接触失智长者,但是当自家长辈失智,仍是强烈的冲击。他感叹︰
“印象中的他是那么威严,却退化到大小便失禁。家人难接受是人之常情,确实需要一些
时间才能调适。”
他慢慢转念︰长辈是返老还童了,一步步退化到叛逆的青少年、懵懂的少年、天真的童年
,也许不像小婴儿般稚嫩可爱,“但你一定要相信,他还是能感受到你的爱。无论接不接
受,失智症已经来了,这是生命的过程。”
照顾失智者要靠家人团结,不能靠一人苦撑。怎么样让全家都了解这个疾病、接受长辈退
化的事实?
周贞利说,如果只是偶尔跟长辈短暂相处、吃顿饭,不容易发现异样。她跟爸爸共同生活
一段时间,亲眼看到爸爸去邮局办事,却听不懂工作人员的话、不会写名字、不会洗澡…
…,才相信曾是老师、聪明儒雅的父亲已被疾病破坏到令人心碎。“我努力去认识失智症
,开始接受父亲失智了。他曾是我的靠山,但这座山即将崩塌。他愈来愈不能自理生活,
我必须跟他对换角色,成为他的靠山。”
跟她同住的婆婆也有失智症状,但其他家人没有感觉,于是她跟先生出国旅行8天,请大
姑照顾婆婆,大姑才发现妈妈已不会洗澡、刷牙,终于相信老人家病了,帮忙劝说就医。
周贞利很幸运,全家人都支持她这位主要照顾者,帮忙找失智症的资料,有机会就分摊照
护工作,让她喘息。“即使不是主要照顾者,也需要了解失智症,才能支持主要照顾者。

她并提醒,照顾者如果没有家人支持,一定要向外求助,运用社会资源,“千万不要单打
独斗,否则很容易跟患者一起陷入疾病的漩涡,两败俱伤。”
“能陪伴父母是福气。我何其有幸,能给他们‘尽力的陪伴’这份珍贵的礼物,”她说。
牵起父母的手,一起迎向生命的难关,尽管他们终将撒手远去,但已无憾。
作者: more1102   2016-05-23 12:56:00
作者: kerfish (kerker)   2016-06-01 20:40:00
QQ
作者: mynamename (没有)   2016-06-17 08:23:00
我妈病了6年 最后1年 还能自己吃 可是吃很快 就会堵住我开始喂 控住吃的速度 后来不爱吃 我找注射管喂到嘴里 她的表情 好像终于吃到东西了 医生说末期会噎食症
作者: ggg456 (*小夏*なつちゃん*)   2016-09-10 15:35:00
帮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