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40年投入制作研究教育 李道明多面向耕耘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2-05-15 12:08:16
40年投入制作、研究、教育 李道明多面向耕耘纪录片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505insight002/
台湾纪录片界中,具“多面向”特色的导演兼学者李道明,除产制丰富的原住民、环保与
社会历史议题影片,也是推广教育者,引进新观念、培育人才、带动风气,并于今年获颁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杰出贡献奖”。
李道明出身新竹医药世家,从喜爱电影的文青,到纪录片制作、研究、教育的全方位耕耘
者,近40年的投入,在因缘际会下顺势而为,勤力不辍,开枝散叶。
见证台湾奋斗轨迹 李道明
1953年出生于新竹
学历:美国天普大学广播电视电影艺术硕士
现职:北艺大电影创作学系名誉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制作)硕士课
程主任
从事纪录片制作、研究、教育、影展评审及国际推广等工作,纪录片代表作有《杀戮战场
的边缘》《人民的声音(环保篇)》《离乡背井去打工》等;专书著作有《纪录片:历史
、美学、制作、伦理》等。
“ 是电影找上了我吧!不是我主动追求电影梦。是在对的时间与地点出现一些对的人,
慢慢把我带到这条路。”年近70的李道明回忆,带他接触电影的第一人,是母亲。身为么
子的他童年常跟着爱看电影的妈妈上戏院,到了电视时代,又看影集、老电影。循着既定
模式上台大、赴美留学,但不像父兄般成为医师,反而因兴趣、时势与机缘,由电影逐步
深入纪录片的堂奥。
1971年,李道明以第三志愿考上台大农化系,大二获学长但汉章邀请,担任当时颇具新世
代文化声量的《影响》杂志编辑。为兼顾编辑与撰稿,大三时李道明平转社会系,毕业退
伍后,又当1年主编。70年代末台湾电影景况不佳,有心出国学电影的李道明想:“可能
回台湾也不能拍电影,就去念大众传播。”
当年李道明就读的天普大学是全美电影学校前五大,他读大众传播硕士班第一年也修不少
电影课,并拍摄作品。1年后,台湾电影环境似乎有些改变,他于是申请转念电影。时值
美国纪录片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拿到奖学金的李道明学习拍摄技术与理论,还修电脑动
画、多媒体等课程,首部纪录片《爱犬归何处》更获金穗奖最佳纪录片与美国学生电影金
像奖的区域特别奖。
随着台湾新电影崛起,李道明返台伺机而动,进入“光启社”跟着制作人丁松筠神父前往
泰国、高棉(今柬埔寨)边界难民营,拍出纪录片《杀戮战场的边缘》,获1986年金马奖
最佳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导演。
以往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多为官方宣导性质影片,1985年李道明与黄建业、张昌彦等新一代
金马奖评审,大胆说服其他人让该届纪录片项目入围从缺,引发“什么是纪录片”的论战
。由“从缺”到“得奖”,李道明以理论和作品开始改变台湾电影界对纪录片的概念。
解严之后,压抑多年的民间力量迸发,李道明除拍摄街头社会运动,也持续关注环境保护
、原住民、台湾社会与历史议题,记录转变过程。
因拍摄社会运动,接触环保抗争事件。“环保运动慢慢有人参与,可是对环境问题与不同
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太有人处理,我就去拍。”作品《鹿港反杜邦之后:一些社会运动
工作者的画像》与获1991年金马奖最佳纪实报导片的《人民的声音(环保篇)》,都展现
他纪录片创作者的观点及环保立场。
 
靠教书能更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又提供拍摄的新想法。
1987年,他与人类学家胡台丽共同执导《矮人祭之歌》,开启制作原住民纪录片的契机。
因国立台中科博馆设立人文相关展示,在该馆任职的人类学家王嵩山邀李道明拍摄介绍原
住民各族的影片。“那时不知天高地厚,以为1年就能完成,结果拍了2、3年。因规模庞
大,只好招集人马成立制作公司‘多面向艺术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林建享、曾文珍、
郭珍弟、许明淳等,后来也成独当一面的导演。
摄制纪录片外,李道明也从事教学与推广工作,在大学任教,并协助纪录片在国内外放映
。他坦言,“一直拍片较容易因循旧方法,教书有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逼迫你重新思考
、学习更新的知识和理论,我的成长也是靠教书而有更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又提供拍摄
的新想法。”
李道明举例:“《杀戮战场的边缘》时,制作人丁松筠认为应以旁白清楚传达讯息。但我
教学时慢慢思考,到拍《排湾人撒古流》《人民的声音》时就不用旁白,采观察式的方法
。到《末代头目》,用拍摄者与被摄者共同参与的模式,由‘他者’与‘内部人’合作完
成影片的做法,也大略符合“分享人类学”(shared anthropology)精神,反映排湾族
部落内部观点。制作《路,TSUENU》时,更进一步结合纪录片创作者、邹族在地文化工作
者与长期研究邹族文化的汉族人类学家王嵩山3方的身分与经验,共同完成。”
另外,2006年李道明担任公视史诗纪录片《打拼:台湾人民的历史》制作总监时,采用表
演重现历史片段的拍法。“纪录片使用重演,有理论依据。它不是戏剧,而有点像插图的
概念,让观众看到具体的人物、物件或行动。当时公视同意用这种方式解释历史,却有观
众质疑。不过现在纪录片大量使用这种手法,显示社会需要一些时间接受不同的形式。”
 
纪录片存在最大的意义,是留下社会演化过程的见证。
在纪录片领域持续突破,但李道明的电影创作却磕磕碰碰,1988年执导电影《阴间响马·
吹鼓吹》里的《吹鼓吹》段落之后,遇上90年代国片票房惨淡,他两度申请到国片辅导金
,却因找不到投资者而中断。不过他因教学研究与对产业的理解,却替后辈带来新机。李
道明共同监制的林正盛首部电影《春花梦露》获东京影展青年导演银奖;2003年更参与创
立北艺大电影创作研究所,以高标准养成人才,适时衔接台片复兴,成为现今电影产业中
坚分子。
纪录片吸引李道明的两大重点:一是透过纪录片可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制度下,不同人
的想法、生活与面貌;二是提供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或反省借镜。无论是高雄后劲五轻关厂
或核四厂封存,看到多年前自己镜头关注的问题产生改变,他认为,“社会演化的过程大
家常会忘记,如有机会回头看人们如何奋斗才造成改变,这就很有意义。我觉得自己做的
事对社会最大的意义是在于留下见证,这也是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作者: aacs0130 (湛靈)   2022-05-25 14:58: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