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网页版http://goo.gl/spWDQJ
雾霾调查纪录片
-柴静出品《穹顶之下》
2015/02/28于网络上发布:
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
这是什么影片?柴静是谁?
而他们有何企图?
雾霾调查纪录片大约一百分钟,
主要针对空气污染当中的
细悬浮粒子PM25进行调查说明,
地区涵盖大陆数个
主要城市与霾害地区,
提及燃煤、石化工业
以及民生方面使用能源的方式,
佐以上世纪40-50年代,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大烟雾,
历史知名污染范例借镜对照,
进一步分析大陆经济发展产生的状况,
相关法规执行的疏漏,
最后企图唤醒公民意识与
环境保护的具体作为,
正视能源使用之道。
总的来说,
这部纪录片是有备而来的一场简报,
它的威力让与会人士因为立场的不同,
或有醒世反思,或有如临大敌,
不管怎么说,
笔者认为是一场有价值的简报。
柴静是谁?其实耳聪目明之人,
听两句谈话
便不难察觉其具备媒体背景,
是记者出身,第一线报导过
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得名。
十年过眼,
这场一百分钟的雾霾调查报告,
内容满是科学统计数据,
但是陈述包装不乏耸动口吻,
宛如一场3C新产品发表会,
只不过推广的不是商品,而是唤醒。
柴静透过影像与数据,目的明确:
唤醒对于能源使用的公民意识,
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但严格来说,
笔者认为这部影片不像纯纪录片,
也不像专题报导,
因为要说是纪录片的话,
它的人为制作色彩浓厚,
自然纪实的成分有限;
要说专题报导的话,
它的企图与手段也未尽客观。
既然她的企图明确,
影片类型也没什么好追究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柴静的调查报告是一颗成功的魔弹,
并未停留在检讨,
连带告诉大众可行的办法,
这股力道对群众是好事,
对于保守派或是既得利益者,
就未必是如此了。
笔者认为,
稍微清醒的既得利益者
知道什么是创新改革,
但是节奏不能由外界来掌控,
有意思的是外界已经迫在眉睫,
不想等也等不了既得利益者
无法透明化的顾虑,
唯有唤醒群众来形成力量,
导引决策人士的抉择。
这是唯一的办法吗?
从掌权的角度来看,
环保政策也许可以透明,
政治是不可能透明的,
某些高度开化的老百姓也明白这一点,
只能说权力人士
请多加提升自身的权谋能力,
等到老百姓来“逼宫”的局面,
虽未大势已去,也十分难看了。
公共议题在现今转向凝聚公民的力量,
值得深思的是,我们都是公民,
适逢“还政于民”之时,
我们准备好了吗?
万一没有准备好,
难免成为被煽动的乡民,
被戴上这种帽子,也有失尊严。
多听多看多花点时间关心,
尤其是那些不是为了报导而报导的
公众议题,环保议题,
也许是一个出路。
对于这份调查报告的内容,
笔者某种程度上相信的,
毕竟已经满天雾霾,
要在上面捏造恐慌,没太大意思。
笔者也敬佩制作群
在这份报告所付出的心力。
坦白说,有些东西,只要有本事,
十年观察与短时间急就章,
其实出来的效果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但是愿意选择投入大量时间与心力,
无非是彰显他们如此珍惜时光、
环境甚至设想到未来的孩子们,
你可以觉得他们太过执著,
可是不应该否定他们的努力。
环境保护的东西,就是麻烦二字,
笔者很喜欢拿天平来做比喻事情,
一端放环保,一端放著原有的生活习惯,
环保观念要被重视,肯定生活变麻烦。
一端放环保观念,一端放着生活品质条件,
可能有点环保意识的民众,
心想先过日子,
生活条件好转了再来谈环保,
经济稳定了之后再来看环保,
所以时间错置的情况下,
环保仍是一种麻烦。
直到一端是环保,另一端是性命威胁,
那就不一样了,命都没了还谈什么,
肯定做环保,
人过日子大都是这些概念,
笔者不是卫道人士,
如果你的生活条件还过得去,
想想环境,想想孩子,
有机会观赏类似的调查报告影片,
环保的东西还是该当一回事了。
图文网页版http://goo.gl/spWDQ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