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五行问题请益

楼主: benchen (南瑶)   2010-06-14 21:00:44
※ 引述《datoguo (渊泉先生)》之铭言:
: ※ 引述《leonal (玄机)》之铭言:
: : 板上前辈高人大家好
: : 自小弟学卜术以来
: : 一直有个疑问
: : 就是五行会有反侮之类的问题
: : 例如 水多金沉 火多土焦等等
: : 在实际卜卦 比如梅花易数中 会用到吗?
: : 那又如何断定孰多孰少?
: : 感觉在实际应用中 似乎不考虑此问题
: : 那为何又要把它当成学习的基础?
: 个人浅见:
: 按古籍记载,五行自黄帝时代即有。事实上,五行与天时(日月运动)有很大关系,
这边我有问题,目前学术上考证,五行出现应该是战国时代,
: 上古时期采用五季历,也就是将一太阳回归年分成土、金、水、木、火五等份,
: 每等份配以一季,每季72天,即黄经72度,五季计360天,合黄经360度。
: 如《管子》载云:“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 可见五行本源与天时有很大的关系。
: 此五季历,也就是《黄帝内经》谈的五运,其亦与长生信仰有很大关系。
黄帝内经应该是战国时代,一群人的共同思想著作,托黄帝与岐伯来说出
骑文体与用字都是战国时代的东西
从春秋繁露的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篇中看
五行的诞生应该是春秋战国
而你说的五季 在下是没看到资料
只是 古代会说是 四时 五行
四季 这词应不是古代用法
而从 邝芷人 教授的研究中
他认为 五行可能是出自于 邹衍
而五行于上古 可以说是五种行为
用于星命禄命 是较后期的事
而白虎通议谈到的五行 也是类似这种观点
(抱歉 书在台中 没办法正确引用文章)
: 如果从五季历的角度看五行生克,其实就是五季寒暑生克,
: 相克其实就是寒暑相克(如寒冷水解暑热火,云水克火,或暑热火过多反侮寒冷水),
: 相生其实就是天时生序(天道日月运动对应地道土季->金季->水季->木季->火季循环)。
: 五行相生相克平衡,维持寒暑变化的平衡,而生万物。
: 数术以卦配五行而以五行生克占论吉凶,其实也是以人道法天道自然的精神,
: 把阴阳消长法则的推演应用在吉凶祸福的推断上。
: 五行相克反侮,或水多金沉、火多土焦等等,
: 究其根本,其实本源都是寒暑天时生克作用,或自然现象作用,
: 只是秉持人道法天道自然的精神,而将天道阴阳消长法则套用在吉凶祸福推断上,
: 卦配五行始自汉代京房大师,其将五行与卦爻结合在一起,
: 借由卦爻之五行生克,表示人事吉凶祸福关系。
: 因此,回归到你的问题,姑且不论梅花易数,
: 其实很多易学系统的占术,多会用到反侮、水多金沉、火多土焦的概念来论断吉凶关系,
: 但究其根本,其实也就是把从大自然中归纳的阴阳消长法则套用于占卦之吉凶解读。
: 以梅花心易来说,卷二所提内外应或十应等,即有五行反侮等活用之意涵,
: 譬如体卦为兑金,用卦为离火,虽是用离火克兑金体,
: 但若恰逢申酉之月日金旺,则可能体卦兑金反侮用卦离火。
: 究其根本,其实还是本源于寒暑天时之生克变化。
: 至于如何断定孰多孰少,基本上全看解卦者的心境自由心证。
: 我个人认为不要太拘泥于五行生克规则,究其本源精神,乃系人道法天道自然的精神,
: 只是以天道自然生克平衡的阴阳消长法则,套用于人事占断上。
: 因此活用比较重要,不要太拘泥五行生克一定是如何如何,
: 道在穷则变,变则通,占筮之法贵在亦复如是。
: 古哲以五行生克模型表示天道之寒暑生克,及人事吉凶关系,
: 那只是人道法天道自然的生克模型建立,我不认为这样模型所谈的五行生克是绝对的。
: 易道贵在变通活用,不要拘泥于公式或模型。
: 题外话:说实在,如果你觉五行生克反侮等很难断定,
: 其实你也可以不用五行,并非所有易学系统的数术都用五行来论断。
: 事实上,也有不少人古哲是批评五行的。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 : 同样的 京房易法 也强调五行要致中和才好 不要偏废
: : 但是以十八问答第一问 月克日生或日克月生 何以断吉凶?
: : 王洪绪先师答曰:动出一爻来生是生 动出一爻来克是克
: : 但这样不就反而偏离"中和"?
: : 再者,若无动爻(包括暗动)呢?
: : 这样就是中和之象,可以成事?
: : 另外黄金策中
: : 也有论到:太过者损之斯成,不及者益之则利
: : 这里好像是想说明五行需要平衡才好
: : 但是小弟所看的书中
: : 有的说 太过是不会成事的 (王虎应即持此看法)
: : 但是太过的标准为何?
: : 有的说 不存在太过不成事 (戴劲、王炳中)
: : 损之斯成指的是应期
: : 王洪绪先师的注解则是让小弟看不懂
: : 我感觉王洪绪先师比较偏后者是吗?
: : 望板上高人解答
: : 万分感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