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你想要留给孩子的?《我如何认识世界》优利.修尔维滋
网志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4/05/blog-post.html
小威的点心盒就像是个神奇聚宝盆,不曾空虚过,即便家中从不曾替他采购零食。这些礼
物来自亲友、邻里与校园的餽赠及奖励,让库存量总是得以维持在不虞匮乏状态,有时甚
至多到得以挑拣分送程度。这些富裕也同样漫延到其他方面(玩具、衣服、日常用品,甚
至是资讯、娱乐)也是类似情形;对事物的思考方向鲜少稀缺渴望,大半状态都是处于如
何安置整顿。丰沛地、甚至过量的拥有物资,已是当下世代孩子成长阶段的并不罕见的状
态。
《我如何认识世界》是73岁作者图文并用地述说当年他在4岁小男孩时,因为国家(波兰
)爆发战争,顿时失去安身立命的环境,一家三口不得不仓皇逃难到其他国家(苏联的哈
萨克)的自传性(第一人称)故事。
战争破坏了我们的家园,房子塌了毁了,化成一片尘土。我们失去所有的一切,逃难时什
么也没有带。
我们往东走了很远的路,一直走到另一个国家。那里夏天很热,冬天很冷。
那个城市里的房子,是用泥土、稻草和骆驼粪盖起来的,到处是布满灰尘的阶梯,被太阳
晒得热烘烘的。
我们还和一对陌生夫妻共住在一个小房间的泥土地上。
我没有玩具、没有书本,最糟的是,没有足够的食物。
世代不同的成长背景,最先擦撞出火花场景是吃饭席间。起初提醒小威浪费食物是不好
习惯,希望培养爱物惜物心态,小威如往常一般想询问理由,此时妈妈回应方式竟只能从
“大脑中理性方式”来分析。因为他尚未亲身体验贫困窘迫的物资稀缺洗礼,无法靠自身
感知发展出爱惜行为。而仅靠认知习得的成效显然不彰,过量拥有而衍生的喜新厌旧、挑
三拣四、漫不经心等事件,也在生活中屡屡显现。让孩子成长于不虞匮乏环境,即表示“
对孩子好”吗?
有一天,爸爸到市场买面包,一直到傍晚都没有看到他的踪影。妈妈和我都很担心,也很
饿。天快黑了,他才回到家,而手臂下夹着长长的一卷纸。
爸爸得意地说:“我买了一幅地图。”
妈妈问:“面包呢?”
爸爸又说了一遍:“我买了一幅地图。”
妈妈和我都不说话。
爸爸带着歉意解释道:“反正我的钱只够买一小块面包,也填不饱我们的肚子。”
妈妈的语气充满愤怒与哀怨:“今天没有晚餐了,有地图就够了。”
我好生气!我想我永远不会原谅爸爸了。
我饿著肚子上床,而和我们同住的那对夫妻正在吃着他们仅有的一点食物。
那个丈夫是作家。他写作的时候很安静,可是,天啊!他吃东西的时候怎么那么大声!他
咬一小块面包在嘴里嚼啊嚼,嚼得津津有味,好像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我好嫉妒他有面包,多么希望吃面包的人是我。我用毯子蒙住头,不想听到他舔嘴唇时发
出心满意足的啧啧声。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提出公司及个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资源、流程及优先
顺序”等三个因素,而能力值是不断变动且长久累积的,教养方面也可借镜此概念。
1. 资源是“孩子能利用的东西”:包括金钱和物质上的资源,有些是父母给他
的,有些则是他自己获得的。还有他的时间、精力、知识、才能、人际关系,以及他从过
去学到的一切。
2. 流程是“孩子怎么做”:就是孩子运用资源创造出来的东西。包括他的思考
、提问、如何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
3. 优先级是“孩子这么做的理由”: 成人必须用行动(家庭文化、身教)来
展现希望孩子学到什么样的价值观,藉以建立人生的优先级。
若父母放任关爱天性,将子女安置在无微不至与提供大量物质羽翼下成长的情境,试想若
代入作者提出的能力三因素理论时,那孩子的未来将会是如何?在第一个资源层面,的确
能取得先发的入场门票,但这是最容易被超越(像是外包的才艺课、外语能力、补习班)
。第二个的流程层面则是困难许多。孩子拥有再多资源都无法长出自信,因为信心是来自
于克服困难的事情,孩子的问题需要自己学着动手解决。父母的角色是为孩子创造学习的
机会,并帮助孩子建立流程的能力与自信。往往在一开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一
些简单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以帮他们建立流程的能力和自信。而第三个优先级层
面则是在孩子成长时,父母基于家庭文化的建立,培养他们心中设定优先级的能力。长
大后,他们才知道如何评估各种选择,做出最好的决定。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让
孩子学习做困难的事。如此孩子将来才能面对人生的挑战。
隔天,爸爸把这幅大到能盖住一整面墙的地图挂起来,死气沉沉的房间突然有了缤纷的色
彩,我渐渐觉得地图非常有趣。
我常盯着它看好几个小时,研究每一处细节。只要一有机会拿到小纸片,就在纸上画地图
。地图上有许多听起来奇怪的地名,那些带着异国风味的发音使我着迷。我把它们编成一
段韵文,不断重复唸著这段韵文,它仿佛神奇的咒语,把从来没有离开过房间的我传送到
遥远的地方。
我降落在炎热的沙漠上。
我在海边奔跑,感觉沙子在我的脚趾间流动。
我爬上积雪高山,冰凉的风舔着我的脸颊。
我看到奇特的寺庙,有许多石刻雕像在墙壁上跳舞,还有五颜六色的鸟儿在屋顶上唱歌。
我经过各种果树林,尽情享用芒果和木瓜。
我喝新鲜干净的清水,在棕榈树荫下休息。
我来到高楼林立的城市,数着千万亿万个窗户,数到睡着了还数不完。
《活出意义来》作者是位犹太裔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二战时期经历过纳粹集中营
的幸存者,这本书中他亦采用与《我如何认识世界》作者同样的(身为难民)第一人称视
角,记录那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真实经历和思想。在被拘禁于集中营时期,一个人所属的
身外之物、尊严及身体自由皆被剥夺殆尽,环境中尽是绝望与痛苦的氛围。在生命朝不保
夕的境遇下,作者体悟到生命中最原点的意义:即便外在世界万般恶劣不堪与身不由己,
人类仍然有一个“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的自由,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
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也就是“选择如何回应生命意义的自由”。
书中多次引述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话:“人只要参透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
何煎熬。”(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强调即使在最
不人道的条件下,人仍然有能力找寻生命的意义。而这种对生命采用主动参与态度在多本
探讨人类独有心灵自由被高度认同与推崇,诸如《与成功有约》作者将之精炼成“在刺激
与回应之间有个空隙,我们有权选择如何回应,而我们的回应则决定了我们的成长与自由
”观点。书中提出若要成为高效能人士须具有的的七个习惯,而首要师法“选择如何回应
生命意义的自由”观点的“主动积极”习惯,个人就能将问题决策权由从外界决定论转换
成个人主动论,不再随意受环境摆布。《清醒的企业》书中提倡将自己由受害者立场(具
有免责与心理安全的好处)转换成参与者角色(拥有不受限的自由与回应能力)的“无条
件的负责”等概念。而斯多葛主义(Stoicism)亦有强调即便身处困境时,人类依然能将
“心态”主动掌控于己,而非放任外在环境恣意残害形塑等概念。
我在(这些想像的)远方度过美妙的时光,远离了饥饿与贫困。
我原谅爸爸了。我终于明白,他是对的。
父母角色最无可取代的功能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Froebel)所说:“教育无他,
唯爱与榜样而已。”(Education is nothing but a concern for love and role
model.)。若父母想为孩子谋求更长远的幸福感与生存能力,在精力组态部分并非着眼于
物质提供,而要投入在更有效杠效益的促进孩子在流程及优先级面向,像是投入孩子解
决问题能力与形塑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然后坚持不懈的以身示范,营造出能浸染其中的家
庭文化。小威缺少对匮乏的感受力在妈妈心底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著是否让环境过于简
化安逸而剥夺对生活的多元体验。也许已到了带孩子走出现状,尝试参与不同情境的时刻
了,见识世界上存有多种人生样态与可能性。《原子习惯》书中提倡改变习惯最有效的方
式就是改变身份认同,并巧妙地用“投票”比喻这段历程:“你采取的每个行动都像一张
选票,投给你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随着票数的累积,新身份的证据也聚沙成塔。”每次
的一张选票都像是新身份的一个小胜利,透过每次的小胜利,渐渐地你会相信自己就是那
个人。所以我们不必背负著绝不能犯错的恐惧在行事,只要不断累积每次的小胜利,不放
弃的让《穷查理的普通常识》及《致富心态》等在财经领域不断传诵的宇宙最强力量之一
的复利效应(Compound Effect)发挥其强大作用,亲子之间亦能走向情感深厚、内心富
足,且彼此滋养与祝福的正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