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和甘伯伯去游河》 约翰.伯宁罕

楼主: dawnss (dawnss)   2023-06-25 11:01:05
被一种宽广的爱,轻轻地包裹着《和甘伯伯去游河》约翰.伯宁罕
网志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3/06/blog-post.html
《和甘伯伯去游河》述说著一个单纯、宁静,但不那么容易达到的美善世界。
家住河边的甘伯伯有一艘木船。某日游河时,沿途遇见的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
、鸡、牛、山羊纷纷要求上船,甘伯伯要他们应允戒除自身坏习惯当作乘船规矩。起初,
大家都很高兴,但不久以后,这些乘客都忘了守秩序(山羊乱踢,牛乱踩东西,鸡乱扑翅
膀,绵羊咩咩乱叫,猪到处乱晃,狗招惹了猫,猫就去追兔子,兔子乱蹦乱跳,小孩大吵
大闹),船就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
群起譁然的新北幼儿园喂药案仍持续地侦查与披露,多头马车的风向与纷乱不明的报导,
不断激发舆论的惶恐与愤慨,此案件的存在已然重挫全民对社会集体协作与幼童照护网的
基础信心。同样身为家有幼儿的家长,听到这个讯息,第一时间的震惊与不舍,犹如无预
警地猛然在心头上被重重地打了一拳,不忍直视却又无法回避;置身于其中的相关人员想
必更加心疼与焦虑,存疑危机竟处于日常运作的基础环节中?!是否原视为后盾的支援角
色却反成为加害者的恶意对象?或者这起事件代表需要从学前教育系统的政策面着手?逐
渐失去善意与安全感的人际关系,缓缓侵蚀未来美好生活所需的信任值。
如果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原先对于社会组成各司其职与各尽其责的信念是如何逐渐丧失
呢?或许是《影响力:让人乖乖听话的说服术》所提的不敢接受他人善意,因为别有居心
者利用互惠或收藏本能,略施小惠让我们多次被利用或欺骗;也许来自《钱买不到的东西
》提到万物商品化所引发的不平等与腐化(降低层次)问题;更深远地的可能性有《食托
邦》提出工业化创造城市与乡村,阻断实际生活与大自然的连结,食物(动物与植物)变
成商品层次,甚至连人类自身关系(俄乌战争、中美抗衡等等议题)都紧绷了起来。自然
环境、美德、宗教等其他过往参照的价值观式微与单一(金钱)价值观强盛也无法置身其
外。当中最为难的处境是,人是社会性动物,生存层面也许勉强能应付(生产耕作、纺织
、建筑、烹煮),但若要达到发挥个人天赋层次仍须仰赖集体协作(运输、教育、基础公
共与医疗建设);这就好比影集《怪医豪斯》(House, M.D.)的主角即便拥有高明的疾
病诊断能力,仍须处于组织良好的运作(医院体系)与工作团队(诊断小组)才能发挥其
精湛医术,而难以信任他人的厌世及反社会倾向,让其私生活处于孤独与药物成瘾际遇,
而无法过著称之为美好的人生。
翻船后,甘伯伯没有凶、没有怒、没有骂骂骂。他领大家一起游水到岸边、爬上岸,在太
阳下晒干身子,然后说:“我们穿过田野走路回家,我请你们到我家喝喝茶。”大伙围着
满桌的水果和点心,微笑地享受惊吓后的悠闲时光。午茶结束后,甘伯伯提出邀请:“下
次再来游河吧!”
亚马逊公司(Amazon)CEO贝佐斯的经典演讲:“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现实生活中,选择做善良的事(
为他人着想)往往比去做聪明的事(轻松得到个人好处)困难百倍。那么如何才有机会过
著美好与充满希望未来?
也许这本绘本正是一种提示。违背承诺的乘客们酿成甘伯伯跟全船一起翻覆事件,这位宽
厚的船主不以是非指责、也不用情绪谩骂,他把“(翻船)结果”当作给所有人的“一次
经验”,也是常在亲子教育常提的“自然后果”,这种不批评不说教所展现的信任、包容
和接纳,流露出他对孩子所敞开的温暖又坚实的情怀。这种从自身修养及能力所为起点的
善意,以及绘本《善良,我做得到!》的众多微小善行,是一种每个人能胜任、可力行,
并具有影响力的小小种子。
过美好生活的起点也可能来自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一段对话:
年轻人:如果你懂这么多,怎么会在加油站工作呢?
智者:这是一个服务站。我们提供服务。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有更高的意义。
年轻人:帮车子加油很有意义?
智者:是为他人服务。(Service to others.)
《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书中提到认清自我特长与认同工作价值,发挥个人天赋与
努力造福他人是至关重要的议题。像是因年轻时申请到南美洲当志工的黄志成医生,这次
震撼教育就让他找到为玻利维亚街童服务,提供一个能安身立命长大的地方的终身使命:
“如果有一天,玻利维亚的街童们都能有一个家,那将是我留给人们最大的遗产。”这种
把工作做大、发挥我才的影响力、尽力在工作中服务他人的助人之心,不但有利于组织(
大我),也有利于个人(小我)。这个论点分别在《给予》与《内在原力》书中被研究与
支持。《给予》透过经过多年实证研究成果,以强而有力的论证说明能为团体带来稳定而
持久力量,来自于信奉利他主义与乐于分享的“给予者(taker)”,不但能为组织带来
成功,给予者自己也有机会迈向成就。而《内在原力》中的“利他共赢”所说具有利他之
心的人,将释放出一种独具吸引力的讯号,吸引较多的人愿意接近、与其共事。正呼应了
《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时当个好人》所提出让世界变美好的方式是自己努力当一个可爱的
人(值得信任、拥有智慧及美德),并当一个褒善贬恶的人(维持社会良善系统)。做好
份内的工作,并非仅属于自私行为,同样能帮助别人,让世界更美好。
某晚的睡前聊天,小威提到幼儿园老师告诉班上最后一份点心不能拿走,那份是属于小威
的。
妈妈:“哇!小威今天拿到这么两份点心啊!你是不是有做很棒的事呢?”
小威:“我今天有帮同学收玩具,老师说我很棒!要多留一份点心给我。”
妈妈:“你对同学好,老师也对你很好耶!你喜欢人家对你好吗?”
小威:“我要人家对我很好!”
妈妈:“那我们练习多对人家好,如果东西够用,还有剩下或多出来,可以一起玩或分享
啊!”
小威:“可是XXX的玩具又没有分给我!”
妈妈:“还是我们先练习对别人好。如果这个同学如果对人不好,下次就不用继续帮他忙
。如果这个人都会感谢别人、会对人好,那我们就有机会交到更多新朋友。你觉得这样好
不好呢?”
跟作者约翰.伯宁罕(John Burningham)一起加入童年守护者的行列吧,或许试着每个
人一生至少要为孩子做一件事!犹如《钱买不到的东西》提醒每个人都应该试着提出美好
生活的想像是什么?并思考着市场化的范畴应该处在何处?当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愈来愈少
,我们面对的,不只是财富的分配不公,而是必须去思考市场的极限,以及我们要选择怎
样的人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