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都会与微物论者 新世纪女性知性散文写作

楼主: fondness (迷走他日)   2005-10-15 11:05:03
杨佳娴(作家)  (20041213 中国时报)
历来现代诗与现代小说的典范大多由男性包办,散文世界则多女
将。过去的女性散文多以温馨抒情挂帅,近年来则大量出现知性论述
,表现都会特性、富于思索批判,是具备了一定生活资历的女性作家
,对于所处世界和自身状态的回视。
长期以来,学院内的散文研究数量一直低于小说和现代诗研究。
北大陈平原教授曾提出解释:由于散文被视为“看了就懂”的文类,
不像诗和小说往往需要导读与解释,要做出“学术性”是一件困难的
事──这也意味着,散文文体的亲切,使其更容易展现作家个人情志
、思维,不因技艺之锻炼与设计的曲折,掩蔽了作家性情,也更没有
那份挑选读者的姿态。
女性散文,在家常抒情中添一分力道
战后以降,木台面上写作散文的女性作家似乎更多一些,比起在
各种选辑与大系中,现代诗与现代小说的典范大多由男性包办,散文
世界则多女将,而且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恒定性。当主流文坛由反共、
乡土、都市、政治等各种议题主导的时候,往往仍有大批女性散文家
以身边琐事微物作题材,不见得受主流话题左右,与众多面临类似景
况的市井小民分享生活的苦辛与甘蜜。
女作家散文向来以家常和冰心式的温馨抒情挂帅,其中固然有张
晓风、简媜等,为散文增添了力量的线条,简媜写母性,有时候在深
挚外竟也带着雄浑的气势。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突破的迹象,表现都
会特性、富于思索与批判、反思女性的文化位置、谈衣食日常之微物
,成为新的趋势。此现象或可纳入“知性散文”这个词汇下来谈,且
写作者几乎都集中在三、四十岁这个区带中,可视为是具备了一定生
活资历和都会体验的女性作家,对于所处世界和自身状态的回视。
可纳入此议题讨论的女性散文家不少,新世纪里最受注目的包括
张惠菁、柯裕棻、蔡珠儿、张小虹等。女性知性散文的大量出现并非
偶然,其中固然还保留了散文的亲切,但深度、题材和风格却改变了
。她们作品数量不一,题材或有重叠,却风格各自发展,且都和报刊
脱不了关系。如张惠菁《告别》从《壹周刊》专栏结集,蔡珠儿《云
吞城市》、柯裕棻《恍惚的慢板》、成英姝《女流之辈》脱自人间副
刊的“三少四壮集”。报刊专栏有其时限,虽未必要求和时事紧扣,
但因为发表频率紧凑,从时事中取材自所难免,故而展现了比以往女
性散文更高的社会性。再者,字数限制甚或编辑对于基本性质的要求
,虽不至于让人戴着手镣脚铐跳舞,毕竟受此约束,亦可能因此调整
原先的写作习惯与呈现方式。
蔡珠儿,充满杂烩生猛特色
早年以细腻鲜活的植物、饮食书写为主的蔡珠儿,本就具有相当
的专题性质,考掘、发扬物的文化,对细节掌握详实,这样的写作倾
向本就适合专栏。过去读者必须等待良久,才能看到蔡珠儿新作,而
一个礼拜一次的专栏,正好让她发挥主题写作的本色。以前蔡珠儿的
作品篇幅较长,于细部能有宛转曼妙的想像与描绘,写作周期和字数
被规定后,以香港众相为轴,充满了杂烩生猛特色的地方风情与政治
的笑嘲,让这些文章在报纸刊出时就颇得好评。然初读的趣味之后,
不免感觉深度与细致度降低了,猪扒港姐,屯门睡人,甘神父与小甜
甜,挨世界且叹世界,虽能以外来者与在地人之间的矛盾角色,为台
湾读者捕捉香港大都会的流光丽影,但“异国”典故述尽,感触方发
则字数已到,不得不匆匆收笔,反而是结集成书时所作的自序,以较
大的篇幅容纳其文笔的开阖与回转,读起来更完整。
张惠菁,奇思巧见为所长
《壹周刊》可能受人非议,里头的几个专栏却是精采的,尤其张
惠菁的表现令人激赏。专栏文章是这样,可能在报刊上读的时候觉得
好,结集后却容易暴露缺点;有的在连载时不见得抢眼,结集后才让
人领略那份自然优美的质地。我以为张正属于后者。过去读张惠菁散
文,以奇思巧见为所长,篇幅通常是短的,因此读者领略到了作者的
机智可爱,那份驾驭散文篇幅、推演抒情与思维的能力则刚刚冒出了
一点。直到《告别》出版。此书可说是老牌出版社洪范新辟年轻路线
中的力作,从封面、内页到书名,如此地与作品本身协调,致使书的
本身就像是一种极端感性的存在。诸如〈艾文芒果阿妈〉、〈女生看
医生〉、〈姓朱名德正〉、〈妈妈的委托行〉等,题材本身不足为奇
,视角与想法却是新鲜的,不只是新鲜,还追问了异国想像、生活杂
讯、女性的同性关系、台北的侷限等问题。而翻开书本,追索作者所
有的告别旅程,悲伤之外还有强大的智性,那洞视现象、追问意义的
目光,如敏感于都会与资讯网络的人际关系,素洁的修辞,在在使得
《告别》具备抒情能量,却又能挣脱传统散文的框架,不在春花秋月
、现实浮面上打转,也不倚赖语言膨胀情绪。
柯裕棻,在平凡风景中推敲解读
同样从三少四壮结集的柯裕棻《恍惚的慢板》,无巧不巧也如同
《告别》一样,在报端上阅读时,感觉较为平淡,结集后再读,却是
爱不释手。柯裕棻的都市散策,走着,看着,学术训练与思维倾向却
又促使她在平凡流动的都市风景中推敲意义,解读社会性的构成。《
恍惚的慢板》书前写得极好的纪大伟序,便认为书中透露的人/空间
的各种可能,是“忽视前途的旅程”,因此才能挣脱现代生活的理性
合约,发现脱逸后的惊奇与快乐。虽说“恍惚”,其实是一种家常走
过、伫立,游魂般的缓慢,却不是“无主”。比如〈出租车的气体力
学〉,写景气与出租车司机话题之间的关系,而发现最后大家所凝聚
的共同意识,就是批判媒体,遇到了浩然澎湃批判媒体的司机,简直
就是流动的民意论坛了;或者〈找东西吃〉从台湾餐厅的开店时间,
反省起居型态的规范和时间的分类仍然相当传统;〈专柜小姐〉写衣
著、形象、自觉与专柜小姐之间尔虞我诈的拉锯,末了在消费的世界
里,输的永远是自己。柯裕棻的每篇散文,都藏着一个批判、分析的
眼光。
张小虹,智识开展成各式身段
擅长从性别角度解读时尚的张小虹,其短论与散文散发较强的学
院气味,同样具备学院背景的张惠菁、柯裕棻的文章,相较下可能还
广大亲切一些。然而,正如某出版社为张小虹下的注脚:“90年代的
文化明星”,她充分运用中文形音义错换之美、古典和翻译并蓄、藏
艰深性别理论于时事和时尚中的写法,虽然让文章和一般读者之间产
生了一点距离,无疑却是知识与文化基础较高的读者乐于接受的。新
世纪出版《绝对衣性恋》和《在百货公司遇到狼》,其中《绝》书是
一个大胆的尝试,附上多张时装摄影,从时尚风格、文学怀旧、身体
、异端美学等角度写衣服的诸种幻象与真理,其理性线条远远胜过前
述三位作家。读者在张小虹文章中要寻找的不是抒情的体贴,而是智
识如何开展各式身段,矫若游龙,在女性的灵魂和学者的大脑之间表
演特技,读来分外过瘾。
学院背景、个人情性、生活环境、女性自觉等,都足以影响女性
散文家如何在文本中展露智性,感受日常微物,解读衣食住行。往上
个世纪回溯,则成英姝《女流之辈》、平路《女人权力》、《爱情女
人》等,都可视为带有知性线条、具备都会目光的散文。近来如新生
代作家李欣伦的《有病》,结合激情与知识,讨论伤害和隐喻,颇有
一转原先甜美抒情、进攻新风格的企图,都值得读者再探看、发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