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人际结果,比任何想法都要真实

楼主: shunn (Dana)   2016-10-29 23:44:22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面有任何的困扰或问题,思索著到底为什么自己在人际上面
一直遭遇自己不喜欢的结果,总是想着为什么别人给我的评价都是我不喜欢的?我明明就
没有像他们讲的那样啊?我也一直很努力的想要改变/塑造形象,为什么都没有好的结果?
几乎所有人际关系问题的源头都在这:“自己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眼中看到的
自己,长得并不一样。”我们无法客观的看到自己,不断地活在自己捏造出来的幻想之中
。也许你会忿忿不平地觉得,为什么别人看到的才是客观?我自己看到的就是幻觉?因为
我真的那么感觉啊!嗯,当然你可以这么想,但你总不会说一个有幻听幻觉、精神有问题
的人,不是活在幻觉之中吧?但他的确也有看到那些别人所不能听、看到的。我们也可以
说不同人有不同观点,为什么我就得接受别人的?当然也没有强迫你必须接受别人的,但
一旦你想要在“人际关系”上有你喜欢的结果,你当然就不能忽略他人。
“人际结果,比想法更真实”这句话可能对你来说有点模糊,我来用例子做个解
释。例如如果有一个人不爱笑,但不爱笑的时候长相又很凶,那当然他会遇到的人际结果
,就会是别人不敢主动接近他、会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很凶、不易亲近、看起来像在生气….
等等,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这个人可能跟熟人就都不会有这个问题,跟他熟起来的
人都会说“其实很好相处”。
如果这个人不喜欢这些印象评论,又心里觉得“我明明没有在生气啊!”、“我
明明没有很凶!为什么大家都要说我很凶!”、“我明明人就很好!”然后把“看不到我
温柔的一面”的过错都摆在他人身上的话,那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人无法正视客
观的自己,如果他能够客观地看见自己,他就会让自己多笑、意识到自己的臭脸然后少摆
臭脸、自己主动跟别人讲话、讲话语气调整成轻柔….等等。
“我明明就没有很凶、排斥他人”这是“想法”,而为什么自己明明很渴望别人
主动接近我们,明明想法是“怎么大家都不愿意主动接近我”还是得不到相对应的结果呢
?因为“想法”其实并不主宰我们,“潜意识”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常常听到“相由心
生”,在这里也不例外,如果那个人真正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会发现自己容易摆臭脸、不
爱笑其实是害怕被他人伤害,换句话说,其实是把遇到的人都默认成坏人,先主观认定别
人不会喜欢自己,才因此产生了“让他人觉得有敌意”的观感。潜意识中,这个人想要利
用自己的凶,来过滤愿意来接近自己的人,但自己却不自知。他不自知自己面对熟人却可
以很轻松地笑,面对他人就会突然紧张起来的样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再举一个学生问的问题的例子,并且分析给大家看。我们简称这个提问者为A,另
外一个参与讨论的学生为B,我是D。
A“大家好,想请问大家,面对嫉妒自己而对自己不友善的人,该如何因应呢?因为不论在
职场环境或是朋友中,由时候我有心和对方合作或交朋友(不论同性或异性),但对方往
往有那种‘你比较厉害’的心态,导致不愿分享他的意见与想法。而在面对异性,对方也
有‘高攀不起’或‘你那么行’就都靠妳好了,能者多劳’的心态,让我觉得有点挫折。

B“妳想学示弱吗?”
A“不是耶,我会求助,只是觉得彼此互相帮忙的过程中,想请对方解决问题或团队合作,
他们会有种奇妙的心态(? 连我真心地赞美他们也被认为是讽刺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我会优先请教对方的想法并且让他们主导,也没有尖锐地否认别人的意见过,但可能是
自身标签(如学历),造成对方好像有不是很积极的感觉,甚至常常秒回‘不知道’。
虽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面对这一群人,我想知道有没有改善这样关系的方法,还是
这就是对方的特质,我应该尊重?尝试和其他人合作?进一步衍伸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
,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虽然经常有觉得关系不能尽如人意的时候(不论同学、朋友、另一
半、家人…)以学习关系课题的立场来讲,我想要美好的关系,应该自己做出改变,但又
疑惑的是,有些人就是过客,我该放手,不要执著在这段关系上,就有一种‘不知何时过
客会变主场、主场会变过客”的疑惑,进而疑惑我该放手还是改变?改变是一种放手吗?
放手是一种改变吗?非常地疑惑(抓头)以上问题请教~~(不好意思话蛮多的XD)”
看到这个帐号(这问题提出是在网络社团),我就花了点时间翻了一下这个帐号
过去的提问与发言,因为从一个人对于完全不同的议题的提问与发言形式,可以大概推论
对方网络人格的习惯、进而推论对象在现实中会有什么相应的部分与外显印象,以及提出
的问题,也能够知道对方在人际关系上的欲望(欲望会对应到潜意识的能量也就会影响到
表现形式)会造成什么问题。(这听起来很玄,但其实很简单,当然也要对应一些验证性
的问答)
翻了翻过去提问发言,我发现提问者“有渴望想要别人看到自己‘是盛开的一朵
花’”(出自“花若盛开,蝴蝶自来”)的欲望,当然拥有这个渴望并不能证明什么,但
今天我们有提问者的人际结果,就是“他人觉得她‘那么厉害,不然都给妳做’的想法”
。再来,是她的网络文字上,也让人觉得有一种“每一句话的措辞、标点符号、断句都必
须照着某一种规则走,需要表现自己“很完美”的感觉”。当然这个也不能证明什么,我
必须知道一些资讯来补足自己的假设。(当然你可以说网络人格可以完全创造出不同本人
的人格,但今天我跟提问者没有利益关系,他并没有要骗我什么或是从我身上得到什么利
益,我们先假设她是很困扰的,所以在体现网络人格上并不会与现实人格有太大的落差)
D“这种状况,是第一次遇到,还是有过不只一次?”
A“是指哪一项状况呢?”
D“妳自己认为‘被嫉妒’的状况?”(在提问时问法必须很小心,提问者很有可能因为问
题具有针对性或是可能泄漏自己任何会丢脸的状况产生不安而隐瞒事实)
A“截至目前为止共有5个人,1个是国中女同学、1个是大学室友、1个是研所同学、1个是
最近联络上的国中男同学。”(如果连人数跟背景资料都记如此清楚,我们可以知道提问
者非常在意,而且个性上也比较容易给人‘呆板’‘不有趣’的感觉,读者也可以根据前
面提问者的措辞感觉到这个人并不会给人‘自在’或‘放松’的感受)
D“所以都是隶属于不同团体、彼此也不认识,对吗?”
A“国中那两位互相认识,但关系似乎不算密切,但我们三个专业领域相同。”
D“妳有没有被别人说过‘官腔’的评论?”(我先提出一个根据所有资讯整理下来,别人
对这个人最有可能给出的说法。因为这个提问者没有大头贴,所以我无法确定这个学生本
人我有没有印象,我只能根据对方目前为止给出的讯息判断)
A“有”(猜对了,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知道有很高的机率我们对此提问者的profiling是
正确的)
D“我认识很多能力、学历都是金字塔顶端的人,身上一堆值得人嫉妒的特质,但都很少遇
到被嫉妒的状况,即使知道能力比自己好,也不会让人产生嫉妒的感觉,反而是欣赏。”
对于提问者提出关于“自我认知”的问题的时候,其实引导上要特别小心,因为
我们如果曾经有过‘妳那么厉害,都给妳做’而且不愿意提供自己的想法的经验的话,我
们会知道那根本不是出自于‘嫉妒’,以提问者朋友的角度,是‘觉得她自以为厉害、爱
现’倒不是有‘想要跟她一样’的嫉妒的心情。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直接切入,得慢慢引
导让提问者认知‘讨厌自己的人真正的感受’。
A“那要怎么样才能朝这个方向迈进呢?”
D“毕竟我没看过妳本人,所以我只能从妳的文字去判断,我刚刚看了一下妳的对话纪录跟
过去的发言,得出了别人对妳可能会有‘官腔’的评论这个推论。”
A“官腔的特质是什么呢?”
D“讲好一听一点是官腔,难听一点就是‘假仙’吧。妳应该是一个疑惑到自己没办法解决
的时候才会提问的人,之前你发问关于社群网络的问题的时候,说‘想要被看见’‘想让
别人知道自己盛开’可能就是问题的源头所在。”
A“意思是我有想要炫耀自己的想法吗?”
D“其实可能不是因为妳能力太好遭人嫉妒,而是妳的这个欲望加上妳本身可能有官腔的气
质,才会让人产生‘妳那么厉害,那都妳来做啊’的想法。这个想法其实不是出自于嫉妒
,通常是觉得爱现、自以为才会出现的。”
A“想看好戏的心态”
D“嗯嗯,没错,有可能不是真的认为妳能力有多好”
A“那我应该如何调整呢?”
D“‘想要让别人知道我有能力’就是症结点,加上沟通方式太喜欢安全,妳会想要用尽办
法,用漂亮的言词修饰自己,但这同时也会让人觉得假仙、不贴近,所以才会有‘官腔’
的结果跟说法。”
D“可能妳谦虚,都会让人感觉妳是在‘展示’自己很谦虚‘你看我很谦虚喔!’。妳需要
多加一点‘性情中人’的特质。”
A“什么是性情中人的特质?”
D“不要事事都追求完美,从小地方来看,妳打字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每个问句都需要加上
“呢?”但你可能就会强迫自己一定要把问句问好。我只是拿你社团的发言做举例,你很
希望自己事事都尽善尽美、也有希望别人觉得妳很完美的欲望。但人喜欢的是有缺点的人
。”
A“可是当我自嘲或是骂脏话的时候,他们反而说我假掰”
A“例如有一次我参加亲戚聚会,长辈问说今天聚会感想如何,我说像这样大家有空一起聚
一聚感觉很好,旁边我表姐秒回‘官腔’。我是因为大家格十几年没见,才真的觉得有空
一起聚一聚很好,当下其实觉得很受伤。”
D“妳可能太习惯用修饰的讲话方式,导致连真心话都变得很官腔(或是不管说什么都因为
之前的印象让别人觉得妳就是想要表现)妳太不放松,想要追求完美的欲望其实很强烈。
比如说展现缺点、骂脏话,如果妳很有‘意识’的在做这些事,很有‘意识’在做自己、
骂脏话、展现缺点,其实某种层面就会呈现出一种‘刻意’感。会刻意的原因就是这个展
现跟妳内心想要完美的欲望有冲突,但想要完美的欲望更强,所以最后就会让人觉得妳是
在‘利用展现缺点、骂脏话来刻意制造某种形象’。一样是假掰”
A“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现在好像变成在做自己的时候,反而被觉得假掰XD”
D“那就是表现方式的问题了,用官腔的语调展现自己的真心。但重点还是你要先意识到你
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而不是一直觉得‘我没有这样想’,就像是明明看起来像流氓的
人说自己明明没有很凶、也没有想要伤害别人,为什么大家要说我很凶?而不是让自己多
笑、或是有意识地不要摆臭脸、讲话轻柔,如果只是说“我没有凶啊”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喔。但其实相由心生,真正去探索,看起来凶的人希望别人主动接近自己,但事实上更深
一层是害怕被伤害,换句话说就是把别人默认成坏人,所以外显上会让别人觉得有敌意。

D“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没有意外,只是你有没有去正视原因而已。而在与人互动的结果上面
就是最真实的呈现,也许比妳脑中的‘想法’更真实,因为结果反映的是潜意识,你没探
索的话是不可能注意到的。”
A“所以我面对那几位同学的反应,是一种原则而不是例外?”
D“所以我一开始才要问他们是不是同一个团体的,如果是同一个团体,可以说是一种团体
中互相影响的效应,有可能不具客观的参考价值。但不同团体、互相不认识,却都有同样
的反应跟感觉,但很明显是一种原则而不是例外了。”
D“而且很可能不只5个人这样觉得,而是很多人都这样觉得,只是反应没有那5个人激烈罢
了”
A“我也是这样想,所以上来发问。除了根本在心态上的调整之外,谈吐互动上,要如何调
整呢?”
D“你要先知道自己‘为什么’给别人这种感觉、客观认识自己,就是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
,你就会知道要怎么调整了。”
A“因为一直以来是想要塑造乖宝宝形象。”(水,问到最后终于让提问者自己讲出问题关
键,太幸运了)
D“这就是问题了!想要塑造形象就是问题,不要想要塑造形象。”
A“也不要怕得罪人吗?”
D“比较中性的观点,应该是知道怎样会得罪人、怎样不会,然后你有能力选择要做哪一种
选择,这是比较高的境界。一直怕或不怕都不是最自己最有利的。而是根据情况判断,并
且知道而且可以承担后果。”(有时候不要把激怒对方措辞成得罪,其实在策略上有一定
的效果)
A“我想提一下一个经验。有一次我那位国中女同学觉得小考成绩不满意,我对他说‘没关
系啦 反正又不只有这一次考试’当时心里想说考试还很多不用纠结这一次,但没想到她解
读成是‘我觉得她考不好又不是只有这一次’,而且事后想解释他都不让我解释,搞到最
后我先哭出来。”
D“首先,如果妳成绩比她好,就完全不应该站在安慰对方的角色上,安慰对方是老师的角
色不是妳。再者,对方会解读错误,可能跟妳表达的语气有关(一样是出于想要表现的深
层欲望可能影响了自己的表现型态,但自己没有意识到)最后对方会这样就不让解释,如
果对方是正常人,通常是这件事情是引爆点,已经累积到临界值了,她可能已经忍很久了
,这次才爆发。不太会有人一次就不让解释。”
A“所以成绩如果比他好应该保持沉默比较好是吗?”
D“更聪明的回应其实应该要完全避免考试的事,让对方转移注意力比较好”
A“好,我以后要多注意”
D“最重要的还是要客观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形象跟定位,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
如果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一直注意在自己想要塑造什么形象,又对自己没有客观认
知,就很容易在人际上遇到挫折。因为对自己没有认识,又太把注意力放自己,也就会忽
略环境跟他人,导致很多事情其实你都搞不清楚状况,因为你都只有看到自己而已。这种
只看到自己的状况又很容易活在幻象之中,以为自己是某种人,但其实别人根本不这么感
觉,还是要跟现实互动对象的反应作参照才会客观。”
A“确实,‘我自己以为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相距甚远,需要多观察别人的反应,谢
谢DANA,我有新的努力方向了。”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也有问题,其实在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假
设跟你关系有问题的人是“正常人”,当妳可以用一般性的逻辑去思考对方的反应的时候
,其实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但当然也有可能遇到不正常的人跟你关系有问题,但就
像是前面所说的,同样的问题跟关系结果,发生在不同团体的不同人身上而且他们彼此不
认识,就可以做此假设)
作者: Chaser1482 (茈鱼十吃)   2016-11-04 17:09:00
推用心
作者: fukmar (fukmar)   2016-11-23 12:48:00
好长
作者: Andyhaha (Andyhaha)   2016-11-29 12:57:00
推 认识客观的自己
作者: rrr1900 (菜仔)   2015-04-19 05:06:00
想请问要如何改变浅意识呢?
作者: Rita0149 (丽塔)   2015-05-13 23:50:00
推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