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代工巨头开始造电动车…富士康已 别无选择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1-11-04 14:01:37
原文连结:https://tinyurl.com/yvysfxa9
原文内容:
当手机业务不断被后起之秀蚕食,苹果的造车计划中也有其他暧昧对象时,为了避免坐以
待毙, 富士康 不得不造出了自家的电动汽车。
“ 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 iPhone,我们既然能造 iPhone,为什么不能造 电动车 ?”
这句话曾被视为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进军汽车产业的宣言,就在近日,富士康造车已经既
成事实。
10/18 富士康正式发布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鸿华先进),同时带来了 3 款全
新电动车型:中型 SUV Model C、中大型轿车 Model E、以及电动大巴 Model T。
巧合的是,富士康将 “ Model ” 作为自家产品序列的称号,这与特斯拉(Tesla,
TSLA-US)的 Model 系列不谋而合,颇有蹭热度之嫌。
“ 这款车,是对我最有意义、最棒的生日礼物。” 同日,恰逢富士康创办人郭台铭的生
日,71 岁的郭台铭亲自驾驶著 Model E 现身发表会,对自家的产品亦是喜于言表。
这是富士康宣布造车后,第一次向外界展示旗下的产品,而三款车型将由富士康和台湾车
企 裕隆 ( 2201-TW )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制造。新车最大的亮点,并不算是帐面上夸张
的动力数据,而是未来基于不用产品需求可以 OTA 升级的 “ MIH 平台 ”。
据官方介绍,三款电动车均基于 “ MIH ” 打造,三电系统的关键零组件均为富士康自
主研发,车身部分可兼容掀背车、轿车、SUV、MPV 在内的多款产品,后续能够依客户的
自身车型定位做出相应调整。
而在造车之路上,富士康提出更为切实的未来发展目标,预计到 2025 年,纯电动汽车营
收占其制造业营收的 5%,营收目标为 300 亿美元,其中车辆 40% 的零配件由富士康自
己制造。这背后反衬著富士康的野心:既要造车,又要成为智能电动车的供应商,鱼和熊
掌试图兼得。
随着本次 Model 系列车型的推出,“ 四个轮子的 iphone ” 已然落地,富士康造车初
露锋芒。但拨开云雾回归理性,我们不禁提出些许疑问,富士康为什么要造车?造车之路
前景几何?
1. 造车,不得已而为之
长时间以来,富士康以 “ 为苹果代工 ” 被大众所熟知。
1988 年, 鸿海 ( 2317-TW )集团创办人郭台铭在深圳创立富士康,代工成为富士康的
立足之本;2007 年,富士康成功代工生产苹果手机,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公司先后打
败前全球知名代工企业 LG、伟创力(Flex, FLEX-US)等,稳坐全球代工之王的宝座。
但随着富士康产能的无限扩张,公司暴露出一重大隐患——过度依赖苹果。资料显示,富
士康近 80% 的收入来自苹果公司消费电子产品的代工,彼时的富士康盛极而衰。
而自库克掌舵苹果后,苹果的产品线明显拓宽,为了寻求持续的利润成长,降低代工厂黑
天鹅事件引发的供给危机,苹果开始谋求双供应商战略。富士康一家独大的天秤就此倾斜
,以立讯精密( 002475-CN )为首的代工厂横空出世。
2020 年,立讯精密斥资 33 亿元收购纬创( 3231-TW )资通的 iPhone 制造业务,成为
第一家中国 iPhone 代工商。公司又先后收购了韩国相机模组制造商 Cowell 和台湾金属
框架制造商 Casetek。
相较富士康过于依赖人工的生产线,立讯的自动化生产线更具优势。2019 年,苹果高层
曾拜访立讯的生产现场,董事长王来春展示了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后表示,“ 如果订单
交给立讯,自动化团队会保证品质,且成本再降 30%。” 而耕耘终有收获,立讯精密成
功拿下 6.1 寸的 iPhone 13 Pro 代工订单,加之先前 Airpod、Apple watch 的代工订
单,公司已在苹果供应链中占得一席之地。
而在资本市场上,这个后起之秀显然是更被看好的一方,市值曾一度达 480 多亿美元,
超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 100 多亿美元。此时的富士康,既有近忧也有远患,以立讯
精密为代表的后起之秀正在不断侵蚀代工市场,而苹果的造车计划却又面临着更多的不确
定因素。
随着全球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涌起,苹果涉入电动车成为 “公开的秘密 ”,近水楼台
先得月,业内曾一致认为富士康将为苹果代工生产汽车产品。
但事实却大相径庭,据消息透露,苹果先后与车界代工巨头现代汽车( 005380-KR )、
日产汽车(Nissan, 7201-JP )、丰田(Toyota, 7203-JP )汽车以及麦格纳传出 “ 绯
闻 ”。近期又有消息表示,苹果决定独立研发电动汽车,不再寻找代工厂,并开始恢复
汽车研发中心,处理电动汽车零组件供应商所涉及的文件。
代工新能源汽车显然有更为广袤的规模,而此时的消费电子产业则是夕阳西下,代工价格
内卷,产业天花板初现,富士康势必要通过代工电动汽车寻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了避免坐以待毙,富士康不得不造出了自家的电动汽车。
而车造出来了,能不能卖出去,对富士康来说或许并不重要,富士康的当务之急,是通过
自家产品证明自己制造汽车的实力,继续拿下苹果汽车的代工订单。毕竟,在造车之路上
先声夺人,算是自己代工汽车业务上最好的广告。
2. 十六年造车路
这场声势浩大的广告,富士康已精心策划了十多年。
虽然在郭台铭看来,富士康汽车从产品构思、外形设计、电池设计,到机械工程、三电系
统、操控内饰等,仅花一年时间完成,但其实,富士康对造车事业觊觎已久。
早在 2005 年,富士康就曾斥资 3.7 亿,收购台湾安泰电业 100% 的股份,该企业为台
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主要生产制造电瓶线以及倒车雷达等车用电子设备。随后富士康
逐步将版图扩大到了中控、仪表盘萤幕等领域。
2010 年,富士康陆续为特斯拉、BMW、奔驰(母公司 Daimler, DAI-DE)等传统汽车制造
商提供电子产品。2013 年,富士康与特斯拉达成交易,为部分 Model S 提供车内面板,
还获得了其上百个零组件订单。不过,先前的种种动作均集中在汽车零组件的代工,并未
涉及到整车制造方面。
2015 年 3 月,富士康与腾讯( 00700-HK )、和谐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成立和谐富腾
(拜腾汽车的前身),首次将业务领域拓展到了整车。但到了 2017 年,富士康和腾讯相
继退出。随后,富士康向宁德时代( 300750-CN )投资 10 亿人民币,2018 年,领投小
鹏汽车 22 亿元 B 轮融资。
2020 年 1 月,菲亚特.克莱斯勒证实,正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组建合资企业,生产
电动汽车并涉足车联网业务,双方将重点开拓中国市场。同年 7 月,台湾车企裕隆集团
内部人士透露,裕隆在中国 “ 将与富士康携手共创电动汽车市场 ”,这也为此次富士
康车型的发布奠定了基础。
而富士康造车之旅曾经最为接近成功的,还属 2021 年初与拜腾汽车的二次牵手。
2021 年 1/4,富士康与拜腾汽车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拜腾汽
车提供营运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支持拜腾首款车型 M-Byte 的量产制造。但此时的拜
腾已成了浪潮中裸泳的选手,公司因资金不足,倒在投产的 “ 前一天 ”。对此,富士
康提供了 2 亿美元的资金予以帮助。
可惜的是,此后的拜腾依然负面消息不断,2021 年 4 月,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下令,对
中国电动汽车新创公司拜腾的德国子公司 Byton 责任有限公司进行临时破产管理。富士
康的这 2 亿美金显然不足以支撑拜腾的 “ 复活 ” 之路。2021 年 6 月底,富士康宣
布终止与拜腾合作,二次牵手再次宣告失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富士康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布局终获进展,这家靠代工苹果手机成名
的公司,在造车之路上已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3.小马拉不动大车
新车的问世,无疑给富士康赚足了面子,富士康代工的标签就此被揭下,公司开始转战整
车制造的红海市场。但在汽车产业,从代工厂到整车厂,中间其实隔着千山万壑。
对整车厂而言,考验更多的是各零组件匹配、系统匹配的集成的能力,涉及范围囊括了整
车架构的布置、底盘的调校、用户交互等整车方面的关键性能。
代工厂虽然能生产出各种规格的弹簧、减震器,但只有整车厂才能依靠这些零件匹配出新
车型适合的悬架系统。因此,在自上而下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整车厂无疑处在 “ 链主
” 的位置,负责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而代工厂处于 “ 链尾 ”,仅需提供原材料的生
产。
这显然是富士康现有技术储备之下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填补这一鸿沟,富士康已然找到了帮手——同属台湾的企业裕隆汽车,本次新车发表
会上除富士康外的另一主角。但事实上,作为一家汽车整车厂,裕隆却难言成功。
在与富士康联姻之前,裕隆汽车曾与内陆车厂东风汽车( 0489-HK )有着不解之缘。
2010 年底,双方合作成立了东风裕隆,该公司首款投产的车型,取名为纳智捷大 7 。这
是一款中型 SUV,竞争对手为丰田汉兰达,凭借 18.8 万人民币的起售价、颇高的配置,
纳智捷大 7 曾一度引起不错的市场反响,坊间称其 “ 20 万(人民币)的价格拥有 50
万的配置 ”。
但在短暂的用车周期后,车辆的各种质量问题却接踵而至,维修费用颇高、车辆油耗过高
(百公里近 20L )的问题更是浮出水面,东风裕隆面对着品控差、核心技术落后的多重
质疑。这也最终造就了纳智捷过低的二手车保值率,数据显示,大 7 第一年保值率仅为
55.88%。
彼时,关于纳智捷大 7“ 中石化中石油常年合作伙伴 ”、“ 二手车商颤抖的品牌 ”
、“ 百公里一个加油站 ” 等段子,在各大汽车论坛广为流传,昔日的宝岛王者已沦落
为消费者口中的段子品牌。这直接导致纳智捷的销量骤减,自 2015 年达到历史最高的
6 万辆后逐年下滑,2019 年,中国市场销量为 1947 辆,而在 2020 年,仅 43 辆。
销量疲软,东风裕隆在经营层面上的表现亦不能尽如人意。2019 年,位于杭州的东风裕
隆工厂被迫停产状态;2020 年 11 月,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在浙江法庭正式进入
破产清算程式。资料显示,公司的负债总额达人民币 19.58 亿元,而资产尚不足以清偿
债务。
如今,虽然东风裕隆位于一线城市的 4s 店面尚有零星的布局,但大多以售后服务为主,
曾经的主力车型处于停售状态,纳智捷退出中国市场已成为定局。无论是否正式宣布退市
,东风裕隆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存在感早已荡然无存,而本次与富士康的联姻,才让裕
隆汽车重回大众视野,但先前技术落后的现实并没有得到改善。
据资料显示,富士康此次发布的三款车型中,Model T 的电池包布置方式较为落后,其电
池包放在四个轮包位置,严重侵占了车辆空间。而目前宇通、比亚迪(BYD, 002594-CN
)等纯电动公交产品早已舍弃这种设计,选择将电池包布置在底部和车辆顶部。
另外,被富士康寄予厚望的 “ MIH 模组化生产平台 ”,本就是传统车企的拿手好戏。
即便在智能电动化时代,强势传统车企也都配备了纯电动平台,如大众的 MEB 纯电动平
台、丰田汽车电动化平台 e-TNGA、比亚迪的e平台、长城汽车( 601633-CN )的 ME 平
台、广汽新能源的 GEP 平台等。
而在产品的行销层面,即将退出中国市场的裕隆汽车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当公司官网
车型的行销图册依旧把电动尾门作为亮点宣传时,我们很难想像裕隆能够给予富士康何种
实质性的帮助。对此,不禁有个疑问,当财大气粗的富士康找来江河日下的裕隆作为帮手
,究竟孰强孰弱?
心得/说明:
作者真的很敢写 !!
主流媒体 不会/不敢刊这种写鸿海的文章 ......
鸿海的目标还是做汽车的OEM,推出可行方案让客户买单
作者: chandler0227 (钱德勒)   2021-11-04 14:16:00
鸿华想当的是ODM,不是OEM
作者: BigRollPeace (我不是佳里人)   2021-11-04 16:38:00
把交通工具和手机混为一谈?嗯,闻到一股GOGORO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