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操控感 vs 操控极限 vs 该避免的操控动作

楼主: hihancom (hihan)   2014-11-23 09:44:46
虽然有人不同意这论点, 但我还是要说
操控感好 =/= 操控极限高
操控好坏并没有明确的科学数字可以呈现
一般描述时, 凭借的大部分就是驾驶感觉
而既然是感觉就会因人而异有落差
有人感觉路面回馈明显就说操控好
有人感觉过弯侧倾小就说操控好
有人感觉指向灵敏就说操控好
感觉准吗? 不~感觉很好骗的
胎压打高, 路面回馈就会明显
弹簧换硬阻尼调高, 过弯侧倾就会小
后轮调正倾角加toe-out, 指向就会灵敏
回馈明显过弯侧倾小指向又灵敏这种感觉这么好的车
就代表操控好吗? 不~一点也不~
(懂的人就知道这些都是跟鬼拿药单~ XDDD)
CVT感觉很没力 → 测试加速却很快
柴油感觉很有力 → 测试加速却不快
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感觉有多不准
接着讲车辆操控的极限,可以再分为
过弯极限(量过弯G值)/赛道极限(量秒数)/换道闪避极限(麋鹿测试)
前两项对一般普罗大众来说意义不大
第三项才是一般人有机会遇到的
国外麋鹿测试( http://teknikensvarld.se/algtest/# )
结果显示大部分车辆完成测试的速度都在70-80km/h之间
高级车没高到哪~平价车似乎也没比较低~
完成速度差异不大, 也就代表换道闪避的极限也差异不多
有人质疑这结果和一般人的认知不同
有些车明明普遍就认为操控很好~ 为啥测试速度没比较高?
其实原因很简单~
就是换道闪避这个动作对车辆来说太高难度!!
举个例子:
Subaru的对称式全时四驱车来当操控很稳的代表应该OK吧~
BMW 3系列也是底盘不错操控好的车,应该普遍同意吧~
体质这么好的车, 在没ESP的情况下进行换道闪避
还是一样会失控打滑( http://ppt.cc/RBE- http://ppt.cc/rF-4 )
由此可见换道闪避这个题目有多难, 就算是好学生来也考不好
这时ESP这个答题小帮手出现了..
#小故事:
1997年奔驰A系列进行麋鹿测试时发生翻车事故
高层大为震惊, 召回新车重新调校并加上ESP, 即是ESP的起源
题目太难大家都考不好, 靠答题小帮手(ESP)才比较容易过关
这时跟小帮手的关系好不好(ESP调得好不好)
就成了成绩高低的关键之一
关系不好的分数就很惨, 像这台直接fail ( http://ppt.cc/78db )
有些低分的也可能是关系不佳, 像这台61分的( http://ppt.cc/RrU~ 看最后)
这台虽有超强四驱~遇这难题还是只拿62分( http://ppt.cc/~zBi )
而关系好的, 就都能得到基本分数(~70~)
既然知道换道闪避对车辆来说是个难题
没事一直给车车出难题不就是在为难它吗?何必呢~
这动作是该尽量避免的操控动作
以本人在新竹安驾中心上课所学到的经验来说
如真要进行换道闪避动作~应先急煞将车速尽量降低
之后再松开煞车进行换道闪避动作
另一个一般人该避免的动作是..非自愿尾滑时反打方向盘进行修正
一般自愿的尾滑(如动力滑胎/带煞入弯/拉手煞车甩尾)
后轮何时恢复抓地力是可预期控制的, 这时做反胎修正比较容易
而非自愿尾滑发生时,轮胎何时恢复抓地力没人知道
若在反打修正时恢复很容易修过头, 像这台( http://ppt.cc/pYDy )
那这样说..非自愿尾滑发生时不要反打那要做什么?
下下策就是什么都不要做~ 让ESP作动来救你吧~
在新竹安驾上进阶甩尾时教练有说:不要让车有机会尾滑才是上策!!
非自愿尾滑时踩死刹车, 也是该避免的动作
看看这台高级名车吧~ ( http://ppt.cc/LnE4 )
打滑后踩死煞车, 这个动作让ESP连救都救不了, 无能为力
上面提了一些该避免的操控动作
这些动作对车辆来说太高难度, 再怎么好的车来也很容易失控
#其实操控感好的车可能让人误判导致失控这件事, 我有切身经验><
本人经新竹安驾中级高级进阶班多次训练, 二十多年来开过不少车
高级便宜车都有, 在路上连ABS灯都没闪过, 更不用说失控过
唯一一次经验就是坐在一台bmw当乘客时, 车主下坡过弯失控翻车
事后问车主, 他说车太稳了, 到失控前他都没感觉到会失控
就是很突然的尾滑, 滑到撞到路缘石车就翻了
幸好车够好够强壮, 虽然翻车了, 我们还是毫发无伤
(车子也是, 翻车后居然只坏了后照镜 @@a)
这车主虽是开车多年的有经验者, 还是不免误判了.......
作者: andyeva (轻微胖)   2014-11-23 10:00:00
详细推 观点认同 也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
作者: airmike (airmike)   2014-11-23 10:03:00
同意要有享受操控乐趣前,其实要懂正确观念和自己的车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库马)   2014-11-23 10:17:00
要重振声誉前先求不删改被打脸的文章内容......不然只是订正考券后用立可白改答案...
作者: volcom726 (要开始仇女了麻?)   2014-11-23 10:31:00
T真无聊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0:31:00
这篇说的很好啊!某T你可以安静点别只活在你自己逻辑吗?一直在那边跳针溼地干地, 那驾驶不是同一个人你怎么不考虑一般用路人跟职业驾驶的麋鹿测试, 可以得到一样的结果?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库马)   2014-11-23 10:34:00
那加上不同驾驶,这资料可信度跟引述做成的结论....?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0:42:00
你到底要啥可信度?? 湿地跟干地会差上20公里?
作者: shengyeh (shengyeh)   2014-11-23 10:42:00
感谢分享
作者: dcoog7880 (给猫)   2014-11-23 10:46:00
不用当止义小超人 原文被改过 看起来真的颇酸xd
作者: danish (丹)   2014-11-23 10:48:00
操控好的车确实会让驾驶误认为车子的可操控度高
作者: abiangoodjob (帮补乐坏坏)   2014-11-23 10:57:00
就一个自以为打脸之绳的咖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0:58:00
不觉得原文有很酸, 麋鹿测试状况看起来差别没想像中的大但那是因为麋鹿测试是很极端的驾驶状况 即使是Macan也fail但是日常生活不太会常常碰到这样的状况,加上贵一点的车可以借由比较好的车体来预先避免碰到极限状况(比如ESP)所以这篇跟前篇文章不是都写的很清楚, 驾驶观念优先吗?何必一直跳针在车体本身?
作者: abiangoodjob (帮补乐坏坏)   2014-11-23 11:05:00
那个人就只会小大脸中大脸神大脸和洗版,没啥实质见解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07:00
同意楼上, 看完某T发的文章, 就知道他根本就是想酸神车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库马)   2014-11-23 11:08:00
他论证过程就像讲连胜文的故事但结论是人一要要靠自己.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08:00
神车怎样? 欧洲车又怎样? 极限状况大家处理状况就是差不多某T, 有连胜文的资源还选成这样, 你觉得是连家的问题还是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09:00
连胜文的问题?? 今天370Z撞了 是车子问题还是驾驶问题?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库马)   2014-11-23 11:09:00
被打脸没差,修文就好....
作者: Sunal (SSSSSSSSSSSSSSSSSSSSSSS)   2014-11-23 11:10:00
所以正确作法是抓紧方向盘 煞车油门都不踩 让ESP救了?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0:00
请问某T, 你回文的第一篇内文应该是原文吧?S大,你从哪里得到这种结论? 要跳针抹黑还是洗洗睡吧
作者: Sunal (SSSSSSSSSSSSSSSSSSSSSSS)   2014-11-23 11:13:00
我是真的不懂才这样问的 是吃了炸药了吗?补推新竹安驾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4:00
抱歉, 口气很差请见谅, 正常状况应该是维持在速限内行驶然后碰到像是麋鹿状况的时候, 让车速控制在车体的极限速度
作者: Sunal (SSSSSSSSSSSSSSSSSSSSSSS)   2014-11-23 11:15:00
我想问的是若真的不幸发生打滑 应该做的动作是如何?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5:00
内, 所以麋鹿测试才会给你测试速度, 有ESP的好处在于即使超过车体极限, 它可借由修正车体的行进状态来改善失控状况
作者: Giornon (= =a...)   2014-11-23 11:16:00
写的很好的文章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9:00
打滑失控的话, 小弟就不敢班门弄斧 http://ppt.cc/A~hg但是方向盘切勿因紧张而乱转,然后让车子自然找回抓地力回复正常时间的差距大概会反映在车价上
作者: TaiwanNeko (台灣小小貓)   2014-11-23 11:42:00
我听说的是松油门ESP会失效,不知是真是假?
作者: abiangoodjob (帮补乐坏坏)   2014-11-23 11:45:00
不是松到等死,是回油轻扶方向盘等轮胎再度抓到再以小扶度慢慢修正车头到你要的路线轮胎抓到再给油的过程,循迹持续再左作动辅助你不要再次失控
作者: PTTcrazy (骗我不懂喔)   2014-11-23 12:14:00
听起来在极度恐慌下的处理方式~~似乎好难做到XD所以如果正常人应该都是反应不及翻车这时候靠的是板金了
作者: KittyGod (凯蒂大仙)   2014-11-23 12:21:00
好文 不过以前是不是有车评说 紧踩煞车等ABS作用
作者: d88647511 (Ricky Rubio)   2014-11-23 12:45:00
某t喜欢自打脸大家不必管他
作者: jukom (林渊)   2014-11-23 12:45:00
念佛号等ESP救援 整个戳到我笑穴 没错!!! 你我都是一般人
作者: KBMJ (抠鼻麦克)   2014-11-23 12:46:00
推!玩赛车游戏键盘体验过
作者: tkr (tkr)   2014-11-23 13:00:00
另外一样是ESP 不同厂也是有差别还有悬吊硬过湾侧倾少 很容易造成操控极限高的错觉悬吊硬反而不利于四轮吃力的均匀 操控极限事实上不如悬吊软所以硬悬吊 反而会增加超过操控极限而失控的风险
作者: OrzOGC (洞八达人.拖哨天王)   2014-11-23 13:05:00
所以很多超跑都撞的很莫名奇妙就是这个原因?
作者: qoojason (好想赢韩国)   2014-11-23 13:07:00
感谢分享
作者: kazami (高处不胜寒)   2014-11-23 13:46:00
推tkr, 以前改过避震, 侧倾小的时候就会一直觉得还没到极限, 等到你打滑的时候才惊觉已经到极限了...
作者: gb0606   2014-11-23 13:48:00
慢慢来最快!谢谢分享
作者: jacvky (风华绝代的正义)   2014-11-23 14:09:00
某ta又在悲愤啥了啦..
作者: eddy13 (eddy)   2014-11-23 14:34:00
某人好爱战喔
作者: ck940560 (しけ)   2014-11-23 15:06:00
硬悬吊极限不如软悬吊......? 那避震改装厂都爬带了喔软悬吊在受测向力时晃动大,车身重心变化也大轮胎的最大负荷随着晃动变化也大就如同家用交流电电压峰值到156V,但综效输出只有110V
作者: homerunball   2014-11-23 15:14:00
硬不如软真的神逻辑 过弯信心差多了你是能跑多少G力
作者: KittyGod (凯蒂大仙)   2014-11-23 15:16:00
不同悬吊设定要看不同道路的道路环境 当然我想原PO是希望导正一些观念过湾信心也是很难以客观描述的说法啊 啊哈
作者: LsVCheN (保守扼杀天才)   2014-11-23 16:10:00
硬不如软?八成是神
作者: bgflyer (sephiroth)   2014-11-23 16:57:00
没人会说开一条船操控很好吧简单来说就是能准确的跟上驾驶的操控
作者: accin (acc)   2014-11-23 21:08:00
路感最明确的就没头的那种货车阿FOCUS MK2当初刚出来测试也不少人抱怨抬腿 有一些有写出来之前在给朋友MK2载 在五羊高架那个大下坡抬腿 还以为GG惹我还跟他说你刚抬腿了你知道吗?他说哪有 过弯超稳好险他不知道抬腿 他知道可能重踩煞车就喷下去了= =刚查一下原来01测试也有写到MK3抬腿QQ
作者: mitgreat (小鸡向前跑)   2014-11-23 21:53:00
作者: cakin (TOMTOM)   2014-11-23 22:05:00
红个明显 个人认为那台TIIDA并非反打过度 而是前驱车特性造成
作者: Inar (Inar)   2014-11-23 22:37:00
Focus ESP测试影片也有抬腿阿....
作者: tkr (tkr)   2014-11-23 23:20:00
一般轿车的悬吊行程都蛮长的 另外悬吊可以是非线性的ck940560 你到现在才知道很多改装厂要不就趴呆要不就骗吗?
作者: Inar (Inar)   2014-11-23 23:52:00
我只记得某杂志做过测时,Fortis和Fortis iO(18吋+MDSS悬吊)下雨天是前者比后者快....
作者: a0925140 (ylft)   2014-11-24 18:48:00
很有用的测试文 推你一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