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了一阵子的鲁蛇,所以年资不是很长,
(其实到现在仍是,我的存在,威胁不了公司的任何人)
所以一次董思白,一次三闽一浙就把我的特休用得差不多了
我应该是没什么本钱再上去了
不过倒是有个分析法可以分享,以行穰帖为例
http://www.9610.com/wangxizhi/xrtd.jpg
会选这件作品固然是因为字数不多,但实际上,王羲之的书札
以两行到三行为大宗,影响到后来常临淳化阁帖的王铎
也是常以两行到三行为创作形式,只不过是拓而为大罢了。
言归正传:
相近的单字如果用类似的元素表现,称做呼应
相近的单字如果用相反的元素表现,称作对比
但大部分不会恰恰好对齐,而是在邻行同位置的上下附近
这件作品属于前者
第一行的 "下" 以点构成,第二行的 "不" 也是
第一行的 "穰" 写得比较大,第二行的 "大" 也是,而且符合字义的意象
第一行的 "九人还" , "九" 向左凸出,"人" 就向右,"还" 又向左
如果是王铎,他会喜欢把它夸张成跌宕的笔势
第二行的 "都当" 也稍微有这样的味道,但为免重复单调,所以以连笔表现
整体而言,视觉的重心放在画心,然后左右互相呼应来完成这个作品
当然这一切,正如 ceramic2 兄所说:一切只是说说
书写时如果斤斤计较这些而太过理性的话,作品完成后会不太自然协调
书写时如果完全不计较这而太过感性的话,作品完成后会显得章法凌乱
诚如杜忠诰老师所言:
只有当理性书写与感性诠释达到完美协调时,才会出现灵性的书写
譬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人们总爱传说羲之酒醒后再重写,都没有原作好,那是因为太过理性了
当然他也不可能喝得醉醺醺,太过感性,只适合发酒疯
只有在那似醉非醉,有点茫又不太茫的情境下
才有那次灵性书写的经验
最后的最后才是这篇文的主题:今日习作
http://signetgood.pixnet.net/album/photo/6439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