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丛文俊的中国书法史问题

楼主: ciens (oretie)   2014-08-25 09:35:56
最近在看一本书:丛文俊的中国书法史
有一些部分我看不懂冏rz:
1.书法附着于文字,在其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
古人使书写技术具有艺术品位的高低优劣及普遍适用的可比性,
这是保证书法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
a.什么是普遍适用的可比性?
b.为什么是保证书法健康发展?
古人使书体样式和书法风格具有复杂而微妙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与文化相伴,
由此使关于书法艺术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凸现在文化的背景上,以体现其价值。
a.复杂而微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意思?
b.体现什么价值?
2.在正体观念、审美标准日渐深入人心之后,随即泛化,推及其他。例如,在书体演进中
,隶、楷二体都是从日常通俗性的潦草书体开始,逐步完善与规范,实现了正体化。
推及草体,一则表现为使之概念化、定型化,如汉晋书家因草书风气大盛,遂以其抄写《
急就篇》字书,后人传习,字形体势不变,名曰章草。二则表现为学书需由楷法筑基,如
先正书而后始能行草的千载戒律。
a.概念化、定型化是什么意思?
b.草体一则概念化、定型化,二则由楷法筑基的意思?
3.王书大统有三个特点。一是晋唐名家传承有绪的历史线索和宋元明清的帖学,构成一个
完整的发展序列,其间书体不再演进,而只有风格的变化调节,最具有书法艺术传统的典
型意义。二是从宋代开始,明确以颜体为代表的唐宋人分支线索,与王系并行,而统归于
王。所谓颜书如同杜诗"一出之后,前人接废",只能说明分支的存在,不是替代的更迭
,还不足以动摇王系的正统地位。三是王书的中和之美,一经确立为正统,即成为其后一
千多年的书写与审美、批评的基本思想和价值标准。
a.晋唐名家和宋元明清为什么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
b.分支?是什么作用?
c.一出之后,前人皆废是什么意思?
d.什么是中和之美?
4.碑学论北派书法祖钟传卫,接续以崔、卢、高、沈、照、丁诸家,终以初唐欧、褚;或
强拟"体系",远说正传,复增以"十家""十六宗"之数。实际上,都是在为北碑正名
分,以便与南派比肩,而所论大都失据,以刀斧之迹论说艺术源流,其方法不可取。
清代中晚期的碑学运动,是反传统的。弃笔师刀,罕见其能。即使其中有些人取得较好的
成绩,亦非尽出于碑,只是善为借鉴,根基仍在于传统,这是和文人士大夫的既定立场分
不开的。
a.碑学论北派书法祖钟传卫,怎么断句?
b.强拟"体系",远说正传,是什么意思?
c.所论大都失据,是什么意思?
d.以刀斧之迹论说艺术源流,是什么意思?
e.碑学运动是什么,为什么反传统?
f.弃笔师刀,罕见其能,是什么意思?
g.善为借鉴,因非尽出于碑,是什么?
h.什么和文人士大夫的既定立场分不开?
5.从汉代的”善史书”风气开始,古今书体并行与书家兼擅诸体即成为传统,历代相沿不
变。考其文根源,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如《汉书.艺文志》所言,"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摩印章,书幡信",即古今书
体有不同用途的分工和文化上的象征涵义。唐代书学生课业有《说文》《字林》《三体石
经》,前两种字书是通知古今文字,石经为古文、篆、隶三种古体的标准字样。书学生考
试以文字学为先,"取通训诂,兼会杂体",东汉乐成靖王刘党"善史书,喜正文字"的
个人喜好被改造成制度固定下来。善书必须明字,论书亦必先称述文字,文字观成为书观
的基础。如此,则书家兼擅诸体,即有着文字与书法艺术上的双重意义,书家以此自矜,
论者以之为能,而赏悦评说大都偏重于艺术,也是很明确的。这条线索的鼎盛时期在汉唐
,宋以后重书法而废字学,但兼擅诸体的风气不改。
a.什么是善史书?
b.什么是兼擅诸体?
c.古今书体有不同用途的分工和文化上的象征涵义,是什么意思?
d.唐待有"书学生",那是什么?
e.通知古今文字,是什么意思?
f.明字、论书、称述文字、文字观、书观,是什么?
其实还有很多部分我看不懂>”< ,
另外,文中也有很多文言文的部分我也不懂他的意思,
希望各位强大的版友们可以为我解惑,感激不尽啊!
作者: changatcmu (台中金城武)   2014-08-25 11:08:00
大大把有问题的地方标出来会更有利板友解惑啦~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实信徒-我爱萝)   2014-08-25 17:15:00
普遍适用的可比性 XDD 这种莫名其妙的文字艺评很多
作者: ceramic2 (转转心旋桃红)   2014-08-26 17:08:00
你对书法这么有兴趣 要不要一起念书 可以念别本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