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ENiAC (蓝色虚空)
2025-02-13 10:38:45https://mikanlemonn.blogspot.com/2025/02/blog-post_12.html
为了让未来成为现实,必须认真活过一次
相对于完全架空的奇幻世界,科幻小说的范畴与边界在哪呢?
抽象如理论派的数学物理学,具体如 AI 机器人,
奠基于事实的想像,小说是人们望向由文字构筑平行宇宙的望远镜头。
〈妳一生的预言〉是短篇科幻小说,也是电影《异星入境》原著,老高也讲过这部片。
一名语言学家因为肩负与七脚族外星人双向沟通的任务,学习了外星人文字系统。
故事引用了语言学的沙皮尔沃尔夫假说,习得外星人的文字系统,
也让学者跳脱了人类语言与文字逻辑限制,
从线性时间观解放,看见了已经被注定好的未来:
她将有个女儿,她的女儿会死于攀登意外,作为母亲她只能去收尸。
常常看到人在感叹想要回到过去,
但如果未来的所见所闻、所得所失都已经被注定好,
就像读了一个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
你还会想要再体会一遍被雷爆的人生吗?
读完小说当天,刚好我要完成一个长距离的慢跑课表。
边慢跑边想,也许主角的选择就是这么一回事:
你知道起点、你知道终点、你知道路线、你知道配速,但你还是出发了。
如果没有出发,就不会感受到风雨阳光,
不能感受心跳与呼吸,以及一切无法言说但记忆著的。
听了一百万遍蛋堡的〈过程〉,还是会再听一次,
重要是过程/一切都是过程/重要是过程/都是过程。
开始与结局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即使如此,仍是去体会活着的感觉。
总有一天,未来自然会来到你的脚边躺下。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未来都了解你,爱你,就像一条忠心的老狗。
读完小说再重读一次时,发现自己也体会到如果预知结局的能力:
原本没注意到的细节,一字一句都有更绵密而压抑的拿捏,
很适合反复再读的小说,就像人生也值得细细品味,太早告诉你是没有用的。
姜峯楠从 1990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巴比伦之塔》后,
30 年来都是以短篇小说为主,也绝对不算是多产的作家,
但是不到 20 篇的作品则是精雕细琢,
有时是幻想中有科学理论,也是科技中带有细腻捉摸的人心。
本书收录的 8 个短篇,我并不是每篇都读得懂,
叫来身边的理科人帮我解释一下,他则是幻想的成分想不透,
幸好读者在后记有说一下构思故事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体验。
有看懂的故事中,除了〈妳一生的预言〉之外,
我最喜欢的是〈人类科学的演化〉、〈上帝不在的地方叫地狱〉与
〈看不见的美〉这三篇。
〈人类科学的演化〉这篇故事,
谈世界出现了具备数位化神经传输(DNT)的超级人类,
尖端科学因此大幅跃进,跃进到超出一般人类以及语言文字理解的范畴,
那人类的科学家会扮演什么角色?还能创新吗?
〈上帝不在的地方叫地狱〉让人想起克苏鲁神话,
看似讨论信仰,实则是演出人类的想法如何看待、消化不确定性,
并诠释为对所处环境的理解,“信仰”由此形成,天堂与地狱也同步而生。
在这个世界里,无预警出现的“天使”会引发奇蹟与灾难,
残障者尼尔便目睹了信仰虔诚的妻子痛苦死去上了天堂。
如同作者所思:
对某些人来说,宿命论是一种安慰,对其他人却是无妄之灾。
如果诚心信仰,为何妻子会痛苦死去?如何重拾信仰,才能在天堂与妻子团聚?
结尾转折拿捏非常精巧,既真诚、讽刺又带有怜悯——
“他仍旧爱着上帝,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看不见的美〉背景设定有一种叫做“美感干扰器”的发明:
消除对外表的先天偏好,杜绝外貌歧视。
小说则以围绕着一所大学学生自治是否采用/关闭美感干扰器的辩论展开,
每个人的心声也相当真实:
杜绝美感会让人们更公平对待彼此吗?
外貌与审美是值得彰显的优势能力吗?
希望干扰美感来得到公平对待他人那为什么同时又修图美化自己?
对于干扰美感与否的讨论,反映出人对于身体的矛盾:
既奠基于古希腊歌颂外在美与肉体,又受一神教影响贬抑肉体,颂扬灵魂。
小说中的每个人的视角围绕着感性、权衡与价值观,
凸显出“科技是理性的,但决定是否采用科技则不是”,
甚至对于喜好的掌握与控制,也引发对自由的其他疑虑。
附带一提我最喜欢的论点是
“这东西只是让那些长得不怎样的人觉得好过一点,
而他们想让自己觉得好过一点,
唯一方法竟然是惩罚那些拥有他们没有的东西的人,
这真的太不公平了,
怎么不去关掉那些男生脑袋里的怪胎线路?我绝对支持”
ps. 才刚读完没多久,
就看到我那外型亮丽的女性友人终于与聊了好几个月的网友见面。
路上刚好遇到的我内心土拨鼠大喊:
妳倒是给我把美感干扰器关掉啊!!!(有够失礼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