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失控的焦虑世代

楼主: joowei (瓜g)   2025-02-09 17:03:25
网志图文版:
https://reurl.cc/A6eMxE
失控的焦虑世代
手机喂养的世代,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Jonathan Haidt
推荐指数:☆☆☆☆☆
社群媒体就跟毒品一样,试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现实与虚拟的真真假假
“如果把你的身体交给其他任何一个人,你无疑会不以为然。为什么你不为自己的心轻易
受他人影响,以至于随便一个批评都能让你不假思索地感到困惑和沮丧而感到羞愧?”
还记得小时候和朋友之间最喜欢玩的游戏是红绿灯,他基本上是鬼抓人改良版,当你要被
抓到时你可以喊红,此时要有其他人来拍你,你才能转为绿灯。若全部的人都变成红灯,
则鬼获胜。这种游戏因为需要跑来跑去,我基本上很少在现在的公园看到有其他小孩在玩
这个游戏,若按照作者的研究发现则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奉行“安全至上主义”,导
致他们会过度保护小孩的安全,以至于这种“有风险”的游戏会被排斥在外。
反观现在最常看到的是,小孩成日盯着平板手机,动不动就喊无聊想玩手机,不然就是因
为得不到父母关注(因为父母也在滑手机),而吵着他也要玩平板等等。我完全理解这是
一个简单又迅速能让小孩安静的方法,也深深相信,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这么做。但是我
在观察周围盯着手机的小孩时发现,他们在盯着萤幕时的眼神实在像极了我们工作八小时
后精疲力竭的社畜,整个人无精打采,有非常严重的厌世感。
以上两种情境,你是否有感觉到其矛盾之处?
“保护过度在实体世界普遍存在,在虚拟世界却是保护不足,这两个趋势是导致1995年之
后出生的孩子成为焦虑世代的主因。”
焦虑、恐惧、忧郁
“恐惧是对真实存在或感知到的直接威胁的情绪反应,焦虑则是对未来威胁的预期。”
首先,作者他们发现得到“内化型障碍”如焦虑症、忧郁症的大学生在2010年后开始大幅
上升。此时正是社群媒体加上智慧型手机开始普遍化的时代。而人类是一种相较于死亡的
威胁对社交性威胁如排挤或遭到羞辱更加敏感的生物,也正因如此,当我们与社会脱节时
,我们较易罹患忧郁症,而忧郁症又会让人对寻求社会连结的兴趣和能力降低。反复的循
环导致青少年无法与社会相处,只能活在虚拟的世界当中。
(因为这一部分牵扯到非常多数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阅读,但总结来说,焦虑症
跟忧郁症发生在青少年且时间于2010年后急速上升,其中女生的上升比率又比男生多)
社群媒体“加上”智慧型手机
“社群媒体平台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从众引擎,能在短短数小时内塑造青少年的心理框架
与态度,决定哪些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 反观父母可能煞费苦心想让孩子坐直或停止抱
怨,努力多年却徒劳无功。”
“恭喜你的贴文获得了1000个按赞数!”,你是否很容易受到这类通知所影响呢?我们的
注意力就像汽车行驶于错综复杂的匝道,当你花费心力要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或事情时,你
成功的开到了正确的匝道。然而这则通知则轻易的把你从一个匝道导向另一个匝道,当你
要回去原本的匝道时,你必须花费很多时间才有办法成功。脸书早期领导人之一的Sean P
arker曾在2017年一次的采访当中承认:“脸书和IG希望建立一个社群认可反馈循环”,
社群媒体设计师根据点击数来量化声望,他们就像骇客骇入年轻人的心理,对他们的社交
发展造成灾难性伤害。
这个反馈循环是怎么形成的?在这边就要介绍一下Nir Eyal在2014年介绍的“钩瘾效应”
,而这个效应分成四个步骤:
1. 触发:一个外部触发如收到通知说有人按赞或评论你的贴文,因此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触发了你想点开通知的欲望。
2. 行动:因这个欲望导致你打开APP想去看是谁做了什么事。
3. 变动奖励:由于之前其他网友的按赞留言或分享让你心理上获得了“奖赏”的感觉,
虽然不一定是正面的,但你这次是有“机率”可以看到会令你开心的事情。
上述是源自B. F. Skinner在1940年代的行为派理论,在该研究当中发现最好不要每次动
物做了你想要的行为,你就奖励他。唯有根据“变动比例时距”(如平均每十次奖励一次
,有时高有时低),才会创造出最强烈且持续的行为。然而社群媒体强化了这个效应并加
入了第四个步骤:
4. 投资:社群媒体让用户知道他花费在平台上的时间,不论是登入个人资料,上传数百
张照片等等都是一种投资,且这些投资所获得的回馈也都不一定,进而造成无限的循环。
这个效应完美的诠释社群媒体的厉害之处,但脸书甚至是MySpace出现的时间比2010年还
早,为何青少年焦虑与忧郁症大量出现是在2010年之后呢?iPhone 4强大的功能在2010年
掀起了炫风,强大智慧型手机的诞生让消费者无时无刻都能体验网络的魅力,本来只有坐
在电脑前面才会被虚拟世界吸引的你我,现在只要有人在你的贴文上按一个赞,不论你在
哪里都能收到通知。简单来说,智慧型手机帮助钩隐效应完成了最后一哩路。
自身或世界该怎么做?
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指出人会感受到社会空间三个向度:
1. 亲密度:亲近vs. 不亲近的人
2. 社会等级:社会地位较高vs. 地位较低的人
3. 神性:道德行为高尚vs. 行为低劣的人
这三个向度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像上帝形状的洞”,
为了弥补这个洞有些人借由信仰来填补,有的人可能借由做善事,但现在的社群媒体填补
了你我所有的零碎时间,当这个洞变成社群媒体的形状,我们的道德行为不再受自己所控
制,而是被社群媒体给绑架了。
关于自身该怎么做,这本书介绍了很多方法像是灵性练习(冥想)、慢怒快恕等等,但有
一个我觉得满特别的是“在大自然中找到敬畏感”。人会产生敬畏主因大致有二,一是你
看到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巨大的,二是你无法将其纳入现有的心识结构。两者的结合会让
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进而让人产生深刻的愉悦感。走进大自然会让人惊叹这世界的鬼斧神
工而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进而产生神经生理学上的变化,减少对自我的关注,增加与他人
的互动。
至于世界该怎么做呢?总结来说就是要延后给予小孩智慧型手机以及注册社群媒体的年龄
,并增加小孩在现实中与他人互动的机会跟时间。详细的内容大家也可以去仔细看书本介
绍,但有一个有关年龄审查的机制我觉得挺有趣的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
过要如何审查注册者的年龄是否符合法定年龄呢?我的第一直觉是注册当下必须拍照上传
身分证,并验证身分证上内容跟照片是否与你一致。但在全世界越来越注重隐私权的情况
底下,这个方法让许多人担心资料外泄的风险而被许多公司舍弃。作者提到的一个方式是
,由硬件方面着手,当家长买智慧型手机给小孩时,输入小孩年龄,并直接封锁注册社群
媒体许可直到合理的年龄。
虽然这本书主要在探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但我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时常会反思自己与周围
朋友的行为。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无论什么年纪,被忽略都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不妨想像自己是个青少年,正在努力寻
找自己的定位与归属感时,遇到的每个人都间接地告诉你:你没有我手机上的人重要。”
强烈推荐大家在跟朋友聚会时关掉手机,在跟伴侣相处时设定无手机日,培养现实生活当
中的连结,让自己活得更快乐吧!
作者: wei3350730 (TIARA)   2025-02-09 18:07:00
本想买来看,等于先看书摘了,感谢分享
作者: Qorqios (诗人Q)   2025-02-09 21:42:00
推啊
作者: timonting (满满)   2025-02-09 22:04:00
感谢分享
作者: deepeye (一切都好^^)   2025-02-10 08:31:00
感谢分享
作者: GameTheory9 (赛局)   2025-02-10 08:58:00
谢谢分享
作者: yeight (小歪)   2025-02-10 10:26:00
强力推荐这一本书 尤其是家中有幼儿小孩的家长有兴趣的人可以搜寻一个YTer 张修修的不正常人生他有一集在讲这本书 以及社群媒体对下个世代的影响
作者: sbvickey ( )   2025-02-10 14:22:00
超级好看,推荐家长们看
作者: Facerhio   2025-02-10 16:38:00
感谢分享
作者: target8821   2025-02-11 14:50:00
感谢分享
作者: Ziegler   2025-02-11 19:21:00
感谢分享
作者: marcus1985 (歹命上班族)   2025-02-12 11:08:00
社群媒体真的很毒
作者: j0987 (jordi)   2025-02-15 04:2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