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 依恋效应>
=====================
图文好读版:https://reurl.cc/EgLjKK
朗读版:
YouTube: https://youtu.be/1JEamTjlWis
SoundOn: https://reurl.cc/46vn0j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G5OXKA
Spotify: https://reurl.cc/KdLRG9
=====================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自活着,而是会和很多人建立各种关系,并从
相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除了能更加了解自己与他人,还能互相陪伴,互
相扶持,一起共度许多美好的时光。
但事实上,人际关系的相处,对很多人来说其实非常困难。我就曾听说许
多内向者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常常因为害怕不被接纳,因此选择封闭自
己,躲起来远离人群,以避免自己的心受伤,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能交到
知心好友,或遇见一个“懂我”的人。
而《依恋效应》这本书,在封面写着的副标题是“为什么我们总在爱中受
伤,在人际关系中受挫?”和我观察到的现象很对应,因此引起了我的好
奇。
我想起自己过去曾经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困难,的确也曾因为害怕,一旦
做真正的自己,真的会有人愿意接纳这样的我吗?而为此烦恼了好久。
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依恋理论”,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可以为许多人际关系的困难,提供清楚的解答。
在作者序中就有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依恋理论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兼精
神分析师约翰‧鲍比所提出。……
简而言之,由于刚出生的人类婴儿没有能力照顾或保护自己,他们会本能
地寻找并依附一位称职可靠的照顾者……如果婴儿成功寻得持续性的照顾
,便可发展出情绪安全感;如果失败了,他将无法获得安全感。
婴儿寻求照顾的成败塑造了婴儿发育中的大脑,影响了核心情绪与人格结
构,从而创造对于人际关系的一套普遍信念与期望,更进一步影响我们的
感受及我们这一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当然也包括我们与恋人的关系,或是
我们与任何人事物的关系。这就是‘依恋效应’。总而言之,一个人最初
的依恋经验很重要……它有能力影响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人际关系。
”
至于依恋模式,大致可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而后者包含逃避
型与焦虑型,甚至还有两种混合而成的混乱型。
作者提到,不安全型依恋的人“比较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并且可能
得学着处理亲密与信任的问题。”但在某些情境下,不安全型依恋的人,
也能因为自身对于威胁的敏锐感知,而率先发现危险,或率先找到逃脱路
线。
虽然依恋模式奠基于童年经验,但仍有改变的可能。作者说:“可以透过
与安全型依恋者(教师、心灵导师、教练、伴侣)建立长期健全的关系,或
借由反省与治疗,甚至是养育子女而实现安全型依恋,研究人员将此称为
‘习得的安全型依恋’。”
读到这里,我非常好奇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虽然一般在心理治
疗体制中,会需要由专业人员的访谈与评估,才能获得更精准的分析结果
。不过目前网络上其实也已经有相关测验*,可以更迅速的得知自己可能
比较倾向哪一种依恋类型,做为参考。
而我的测验结果在网站显示的是:“最明显的依附风格是安全依附。”
但我感觉自己比较像上面提到的“习得的安全型依恋”,因为青少年时期
的我,总感觉处在持续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对抗的状态中,并没有如安全型
依恋那样,能拥有安全感的特征。
我想这表示我现在已经透过自我疗愈,成功帮助自己找到了我内心安全感
的来源。如今我变得比以前更喜欢自己,还能自在的做真实的自己,同时
身边的人也能感觉和我待在一起很安心。
不过对于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类型,据说逃避型和焦虑型如果成为伴侣,
通常下场会最惨。
其实我也曾遇过某个客户,听他描述和前任的相处,我就隐约感觉,他们
非常类似逃避型与焦虑型的组合。一方很想要随时黏在对方身边,想追问
更多对方的想法等等,另一方却反而冷处理,拒绝沟通。
而在我目前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亲子关系中,我也发现了,依恋关系其实
真的可以从小就观察得到呢。
像有一位我认识的妈妈,她的两个女儿因为放学时间不同,通常她会先带
念幼儿园的小女儿来咖啡店吃点心,等晚一点她去接念小学的大女儿,就
会暂时把小女儿留在店里,由我陪着。
记得有一次,我在这位妈妈去接大女儿的时候,稍微离开小女儿的身边,
去了一趟洗手间。没想到才不到一分钟,我就听到小女儿用很焦急的声音
哭喊著什么。但后来当我回来陪她之后,她很快就没事了。
这让我感觉,我似乎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小女儿能感觉安全的依恋对象
。当我坐在她旁边时,她都可以好好地安静坐着看影片或画画,但我一离
开,她马上就会感觉很不安,因而发出呼喊或哭声,试图引起身边其他人
的注意。
除此之外,我感觉自己目前观察到外显情绪是焦虑与不安的小孩居多,他
们无论什么时候,总是紧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放,因而无法好好放松并正常
的与其他人互动与对话。
但也还是有少数几个妈妈,她们带着孩子来店里,我能观察到就算妈妈没
有时时跟小孩待在一起,小孩自己也能玩得很开心,还能很放松的跟我这
个陌生人阿姨一起玩。
这种感觉就很像是亲子之间已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模式,小孩只要知道妈妈
一直都会在身边,他就能更安心的探索未知的世界,也不会对陌生人的靠
近感到不安或害怕。
在《依恋效应》这本书中,作者以剖析自身的成长过程,以及与父母和女
儿的相处,同时以本身身为记者的专业,蒐集许多相关资料,访谈了许多
专业人士,学习与依恋理论相关的知识,娓娓道出许多但愿我们能在人生
早期早点知道的事。
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访问的某个段落,提到了身为照顾者,在照顾孩子时
要能“同调”,会是非常重要的事。“在依恋理论中,‘同调’
(attunement)是指父母察觉孩子的需要并予以回应。”
专门分析儿童陌生情境测验,用以评估儿童的依恋模式的专家苏珊‧巴里
斯,在作者对她的访问中提到:“没有人能每次都做得正确,但要是母亲
越能够正确解读孩子的需要并采取行动,我会说她和孩子越能够保持同调
。”
因此我想“同调”这个理论,在成人身上,如果想与伴侣或工作伙伴建立
稳定的关系,也是可以加以运用的。只要为不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打造
能够感觉安全且稳定的环境,或者与有能力给予支持的陪伴者建立正向的
关系,互相学习察觉需求并给予回应,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调整,
是有机会发展成为“习得的安全型依恋”喔。
如果你常常感觉在人际关系中受挫,不妨试着学习有关“依恋理论”的相
关知识,并透过测验*,初步了解自己可能属于哪一种类型,就可以再进
一步寻找适合支持你的人事物,协助你学会并找到安全感,而能慢慢与更
多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囉!
*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 – 人际依附风格测验:
https://www.tip.org.tw/evaluatefree11
#聊聊我喜欢的那本书
#依恋效应
#依恋理论 #安全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 #逃避型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