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协定》读后心得:从此不再分心、心无旁鹜的三步骤
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变得专注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indistractable/
现代生活充斥着各种干扰:手机的通知声、社群媒体的更新、电子邮件的轰炸,让我们的
注意力支离破碎,生产力下降,感到筋疲力尽。过去两年来,有一本书帮助我摆脱这种状
况,让我变得更专注、更不容易分心。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本教我“维持专注力”的经
典好书。
这本书在说什么?
《专注力协定》的作者是史丹佛的行为设计与心理学专家尼尔.艾欧(Nir Eyal)。他曾
经写过另外一本全球畅销书《钩瘾效应》,书中的原理帮助很多科技公司开发出“让人上
瘾”的应用程式。那本书被 Facebook、Google 和微软…等科技公司指定成员工必读的书
。
但是,后来有一个很有趣的发展,他反而撰写了《专注力协定》这本书,教我们如何摆脱
这些科技产品的控制,找回专注力与生活的主导权。这种“从创造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双
重角色,真的是现代科技与行为心理学结合之后的一大讽刺,这个转变显得很耐人寻味。
我认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书中的建议都有引用科学证据支持,而且作者本身也是专
栏作家,文笔非常流畅。书中介绍了四大步骤:管理内在诱因、规划时间做重要的事、消
除外在干扰,运用三种专注力协定来预防分心。每个步骤都附有具体的实践方法,很好懂
又很好用。
如果你觉得生活经常被干扰、无法专注于重要任务,这本书特别适合你。像是职场人士可
以学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学生能学到保持专注学习的方法;家长则可以学到让孩子变
得更专注的方法。只要你想要摆脱分心、掌控生活,这本书都能为你带来很多启发。
破解分心与引力的迷思
许多人对于“分心”的看法,很可能是错的。
我认为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就是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框架,让我们去“重新思考
”哪些东西会让我们“分心”,哪些事情是我们需要“专注”去做的。
我们一般谈专注力的时候,经常把分心的原因怪罪到别人身上,或是怪罪到科技和 3C 产
品上。我们很容易怪罪这些外在因素,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让我们重新思考
:“如果你不分心的时候,你会做什么事情?你有真正想做的事情吗?你有真正的目标吗
?”
为了破解这个迷思,我们可以从《专注力协定》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来拆解。英文书名是《
Indistractable》,其中的 distractable 就是“被分心”的意思。那么
in-distractable 就是相反词,指的是“无法被分心”的意思。一个无法被分心的人,就
是一个心无旁鹜的人。
所以,如果这本书的书名要被直接翻译,应该被翻成《心无旁鹜》。
接下来,我们必须认识作者介绍的两个概念:“引力”和“分心”。
“引力”的英文是 traction,指的是那些你想要达成的工作和生活目标,以及符合你人
生价值观的事情。例如,你想要专心写一段程式码、你想要好好运动健身,或者你想要陪
伴家人,这些都是引力,是你真正想做和你在乎的事。
相反地,只要不是这些符合引力的事情,就是分心,英文就是 distraction。比如,你明
明应该在工作却开始滑社群媒体,这就是分心;或者你应该运动却跑去吃下午茶,这也是
分心;再比如,你应该与家人相处却打电话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这同样是分心。
简单来说,引力就是做“符合目标和价值观的事”,而分心则是做“违反目标和价值观的
事”,分心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
因此,并不是说滑社群媒体不好,如果你提前设定了时间,来查看朋友的动态或了解最新
社会状况,那么滑社群媒体就是好的,它符合你的价值观。但如果你不是基于这个目的去
滑社群媒体,那就是分心。同样地,如果你应该好好工作,但为了逃避工作的挑战而跑去
找家人,一整天出去吃喝玩乐,这其实也是分心。
因此,特定的行为、科技或工具本身并不能决定它是引力还是分心,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
的价值观和目标。我们要前往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真正重要和在乎
的事情是什么?朝向这个方向所做出的行为和采用的工具,就是引力,可以让我们更加专
注。而与这个方向背道而驰的,就是分心。
所以,我们必须先清楚地思考这个框架,才能辨别接下来各种行为到底是引力还是分心。
如同作者所说的:“引力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分心则让我们离目标愈来愈远。变得心无旁
鹜,意思就是努力地让自己做到言出必行。”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如何成为言出必行的
人。
一、优先消除内在的不适感
整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观念就是“时间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作者指出,分心并不完全来自外界的干扰,而是源自于内心的不适感,也就是我们内心想
逃避痛苦的渴望。我们之所以会在工作时滑手机、刷社群,是因为这些行为帮助我们暂时
逃避工作的压力或焦虑。分心成为了一种逃避痛苦的方式。
所以作者才说:“分心所付出的代价是时间,并且,就像任何其他行动一样,分心源自想
要逃避不适的那欲望。如果想要控制分心,我们必须学会处理不适感。”所以,时间管理
的核心问题来自于我们如何处理内在的情绪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种内在的不适感,作者提出了一种名为“接纳承诺法”的方法。指的是我们要
专注于内在诱因,将诱因先写下来,直接探索这些感受,并且要堤防分心交界点的出现。
我自己很喜欢用这套方法。过去,我经常在写读书心得的时候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的内容
是否够好、是否能够引起读者共鸣。一旦这些情绪浮现,我就不自觉地开始滑手机、查
看 Email、甚至开始玩电脑游戏,我似乎在寻求某种解脱。
自从使用“接纳承诺法”之后,我学会将这些焦虑的情绪具体写下来。当感受到压力时,
我先静下心来,把内心的不适感写在笔记本上,例如“我担心文章内容不够好”。然后,
我尝试探索这些感受的根源,问自己:这些担忧是否合理?它们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接下来,我特别注意“分心交界点”的出现,也就是从“专注”转向“分心”的关键时刻
。例如,在写作到一半感到倦怠、正要开始分心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
疲劳,继续专注 10 分钟再说。”如果 10 分钟之后依然无法进入状态,我才允许自己短
暂休息。
透过这些练习让我发现,当我直接面对内心的焦虑,接纳它,而不是逃避的时候,负面情
绪会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稳定的专注状态。随着这些技巧的应用,我的工作效率和
心理稳定性都得到了提升,分心的状况也大幅减少。
记得,时间管理就是痛苦管理。如同作者的提醒:“我们如何处理自己令人感到不适的内
在诱因,会决定我们所追求的是健康的、引力驱动的行为,还是适得其反的分心行为。”
二、把时间腾给具有引力的事情
书中让我醍醐灌顶的另一个观念是:“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称为分心,除非你知道它是让你
从什么东西分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想想看自己每天的行事历,如果你一整天都“没有计划”要做任何事情,行事历看起
来空空荡荡的,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就算你开始滑手机、找别人聊天,你可能“以为自
己分心了”,但事实上,这根本不能被称为分心,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计划要做任何重要的
事。
因此作者提醒我们:“把你的价值观换算成时间,才是真正掌控生活的关键。”我们的价
值观往往体现在自己、工作和人际关系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分配,这些价值观很可能
被日常琐事淹没。导致我们感到时间不够用而焦虑,却忽略了其实是我们根本没有计划如
何分配时间。
书中介绍了一项实用的策略,叫做“时间盒”(Timebox)。时间盒指的是将一天的“所
有时间”切分成明确的区段,并基于价值观为每段时间安排任务。例如,将部分时间投入
在工作上,部分时间投入家人相处的活动中,或确保每天有固定的自我成长时间。
我自己就是“时间盒”的爱好者,我会把我行事历上所有的时间区段都“填得满满的”。
例如作为一名全职说书人,我的价值观包括透过阅读持续成长、创作高品质的内容、维持
公司运作、经营伴侣关系。为了实现这些价值观,我就用时间盒的方式来分配一天的时间
。
像是上午的时间,我专注于写作,创作能启发读者的内容。下午的时间,我处理公司行政
上的事务,用比较放松的心情录制影音内容,下班之后安排运动时间。傍晚晚餐过后,就
不特别处理工作事情,这段时间就用来阅读、追剧、和伴侣相处或安排未来的出国旅游。
我会在每周一早上就把“未来一周”的行事历全部排满,这样的时间安排,不但让我的生
活更加条理清晰,也确保了我的价值观被充分体现。
相对的,我很容易可以拒绝突如其来的邀约,或是跟我目标不相关的请求。分心的事情,
很难被排进我的行事历里,因为我“总是”在做着对我有“引力”的事情,也就是符合我
价值观、能够让我朝目标前进的事情。尽管我也有可能会分心,但我始终知道我是从哪些
引力分心。
透过将价值观融入时间盒的应用,我发现自己能够更有意识地过好每一天,即使面对繁忙
的工作与生活,也能平衡不同的需求,变得更心无旁鹜。
重要的金句值得再说一次:“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称为分心,除非你知道它是让你从什么东
西分心。”时间管理的秘诀,就是提前计划、腾出时间给具有引力的事情。
三、排除外在干扰和诱因
保持专注的第三个步骤是“排除外在干扰”。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你不能跳过前两个步骤。因为排除外在干扰的前提,是你必须“
先”解决内在的不适感,“先”替具有引力的事情腾出时间。否则,你再怎么排除干扰,
你都有办法让自己分心。
就像是当你的内心很不安、觉得眼前的工作很困难、想要逃避痛苦的时候,你就会不想安
排特定的时间去执行这项工作,那你会有“一万种理由”让自己分心。尽管你把手机都关
掉、把所有会导致分心的元素都去除掉,你可能会开始咬指甲,会开始放空,会开始整理
房间。
所以,前两个步骤要“先”做完,最后才能做第三个步骤:排除外在干扰。
现代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成为干扰的最大来源。作者指出,只依靠意志
力对抗这些干扰是不现实的,更有效的方法是主动设计环境,从源头上降低分心的可能性
。
我认为书中的建议都非常有用,我自己也沿用了书中的每一种方式。
1.设定数位边界:我关闭手机上所有非必要的应用通知,例如社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
作期间,手机会放置在我的视线之外,像我就常把手机丢到客厅,离我的工作室愈远愈好
。
2.清理工作空间:在办公桌上,我只保留工作需要的物品,例如笔记本和电脑。我的作
业系统桌面也是完全清空,工作列只保留网页浏览器和笔记写作软件。当我们让环境变得
简单清爽,专注度才会大幅提升。
3.规划专注时段:每天上午 9 点到 12 点是我的“深度工作时间”。这段时间内,我
完全专注于写作或其他高优先级的任务,不检查电子邮件,也不接听电话。我会在行事历
中标记这段时间,并使用专注计时器(如番茄钟)设定 25 分钟的倒数计时,来提醒自己
保持专注。
4.使用专注工具:我还安装了一些数位工具来辅助,比如作者大力推荐的“移除动态墙
”浏览器外挂 News Feed Eradicator,把所有社群平台像是脸书和 YouTube 的动态移除
掉,让我自己只会利用这些网站去做有“引力”的事情。
过去这两年来,透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分心的次数明显减少,专注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环境设计的改变,也为生活带来更多的条理性和掌控感。我相信,排除外在干扰的第
一步,就是打造一个有助于专注的环境空间,让我们的注意力得以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最后,回顾作者在书中的提醒:“问题不只是科技而已。变得心无旁鹜并不代表要变成一
个不肯接受新事物的老顽固,而是要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违反我们最佳利益的事情。”
当我们处理好内心情绪、腾出时间、解决环境里的科技问题,就能够完整解决分心带来的
挑战。
后记:成为一个心无旁鹜的人
阅读和实践《专注力协定》的这两年来,我深刻意识到,分心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
是可以透过策略性的方法来管理的。书中提出的思考框架,无论是内在诱因的管理、时间
盒的应用,还是排除外在干扰的实践,都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时间管理解决方案。
正如作者所言:“拥有我们渴望的生活并不只是需要‘做’对的事,还需要‘不去做’那
些我们知道自己之后会感到后悔的事情。”这本书正是针对分心的挑战而来,帮助我们在
这个喧嚣的时代找回专注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也在为分心困扰,或希望提升专注力,这本书将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试着将书中
的策略逐步融入生活,或许你也能像我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无旁骛”模式,活出更
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