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death-and-the-penguin/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3X1MUGi
会知道《企鹅的忧郁》是因为在报导者报导者看到了此书作者安德烈.克考夫的专访。那
时就对这书名印象深刻,之后在台北一间书店瞄到,便好奇地买回家一探究竟。
读完感觉有点微妙。安德烈.克考夫的文字给我一种偏冷的感觉,有种微微的疏离,但又
不时会透出些温度。有意思的是,在这样乍看偏“实”的叙事语调下,讲的故事竟有点超
现实,还混杂着紧张悬疑与黑色幽默等元素。讲来复杂,但很好看(笑)。以下简单聊些
心得。
【天上掉下来的爽差?】
故事的主角维克多是位无名作家,不断到处找报社兜售他的短篇小说,却处处碰壁。有一
天,他接到了来自首都新闻报总编辑伊格尔.罗夫维奇的邀约。没想到,这位总编辑居然
是想找维克多来当一名“讣闻记者”。
这工作不但酬劳丰厚,而且工时自由,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爽缺。要求也不复杂,就只是
要维克多为一些“名人”编写缅怀文。比较特别的是,要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写,而且
只用假名发表。虽然隐隐感到有些古怪,但维克多还是迅速接下,毕竟酬劳实在太香了。
很快,维克多便习惯了这份“记者”工作。报社会提供这些“准亡人”的资料给他参考。
维克多甚至有机会“专访”他打算写缅怀文的人,或是到其他城市“取材”。对维克多而
言,即便这不是他想写的小说,但依然是种“创作”。这边拣篇给大家瞧瞧:
作家兼国家议会副主席亚历山德.亚可尼茨离我们而去了。议会厅第三排的那张皮椅空了
出来,不久就会有人补上,但亚历山德.亚可尼茨的许多知交旧识的心将被掏空一块,留
下深刻的失落……
然而,爽差的背后当然没有那么单纯。如人类米沙(后面会解释为何要强调人类)说的:
“你的东西迟早会发表……”换言之,维克多的讣闻不只是纯然幻想,而是会未来“择时
”实现。
更毛的是,这份工作还有生命危险。一位同报社的记者就遭到枪杀。总编还曾打给维克多
要他暂时别到报社,非必要也别出门。面对这些,维克多虽然充满问号,但总编辑却只和
他说少知道点比较好。甚至还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
只有当你作的这件事和你这个人都不再有用处了,你才会知道事情的全部。
随着故事的发展,维克多受到了人类米沙的“强迫”请托,开始照顾起桑妮垭。之后又与
来照顾桑妮垭的妮娜相遇相恋。原本孑然一身的他有了羁绊,但阴影却不断靠近……整个
故事就这样带着点古怪、压抑又悬疑的氛围。读的时候仿佛透过一层脏脏的雾在看这个故
事。隐约觉得哪里有些龌龊阴暗,但又摸不清头绪。只能跟着维克多磕磕绊绊地前进、探
询。
【忧郁症的企鹅】
除了抑郁的悬疑外,本书最大的亮点当属书名中的“企鹅”了。这可不是什么隐喻,主角
维克多真的养了一只名叫米沙的企鹅(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要强调人类米沙,不然会跟企鹅
搞混)。
这对人宠是在动物园相遇的。当时动物园正在分送动物,将饥肠辘辘的动物送给能喂饱牠
们的人。维克多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将把米沙带回家。觉得书中的形容很诗意:
他前一周才被女友抛弃,觉得很寂寞,但米沙也有牠自己的孤单,于是两个就这样互相寂
寞著,感觉更像彼此依赖,而不是亲密伙伴。
当下看的感觉是这个设定也太妙了吧,企鹅这种生物真的可以这样自己在家养吗?(好吧
,我认真了……)更妙的是,米沙还是只有“忧郁症”的企鹅。这资讯是“企鹅学家”皮
德佩利告诉维克多的。这个皮德佩利也是个奇人,原本他就在动物园负责企鹅,当企鹅们
被动物园送走后,他也被开除了。小恶劣的是,他居然连所有相关的研究文件也都一并干
走。
但皮德佩利对企鹅确实是充满了爱。在他眼中(好吧,可能是根据他的研究),企鹅很会
辨认情绪也很会记恨,是种心灵比猫狗更复杂的智慧生物。透过他的手稿,维克多才对米
沙有了更多的认识。
关于企鹅的奇妙事还没完,因为维克多带米沙参加了皮德佩利的葬礼。之后居然有人来找
维克多,希望付钱邀请米沙参加葬礼,一种吉祥(?)物的概念。最后,维克多甚至直接
放米沙去参加丧礼,形成一种“企鹅租用”的服务。
当然,这只企鹅不单只是带来这样的黑色幽默而已。读到最后会发现,米沙对整个故事其
实相当重要。这边就卖个关子,不雷大家囉!
【一部活历史】
安德烈.克考夫形容这本书是部“活历史”:
书中所有的人都还活着,生活在我们身边。我有时会想他们现在过得如何。谁成了难民,
谁去了前线,谁出了国?
读完的当下,除了觉得好看,也觉得好像需要补充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关于这故事的背景
,从安德烈.克考夫在自序似乎可以略知一二:
《企鹅的忧郁》充满黑色幽默,关于苏联解体后戏剧化的头几年,关于当时的困苦、企鹅
米沙的寂寞,还有维克多的寂寞,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适应新生活。他不理解其中的规矩
。
从这样的叙述看来,《企鹅的忧郁》的背景应该是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很喜欢书中的这
段描述:
生活背后的机制似乎崩坏了,他不再知道如何面对过去熟悉的事物,从乌克兰面包到公共
电话都是如此。在每个表面之下,每棵树木和每个人的内在,都藏着某个陌生的东西。一
切看似真实的表象只是童年的遗物。
而这样有点断裂、找不到方位的状况,其实也是“企鹅”这样奇妙设定的由来。报导者的
专访中是这样说的:
对他而言,群居性的企鹅最能象征活在前苏联时代的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集体行动,一
旦脱离了群体,就会迷失、恼怒、无所适从,就像他成长于苏联时代的父母世代的心灵图
景,犹如失根的企鹅,在苏联解体之后感到巨大的失落与被遗弃。
虽然书中有些超现实的部分,但真实的历史或许更离奇吧?安德烈.克考夫自序中带着点
自嘲地说,乌克兰这国家与其他稳定国家不同之处在于:这里什么都更夸张、更不成比例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大概是想用这样有点超现实的陈述手法,投射出那个荒诞断裂的历
史片段。
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其实了解甚微。硬要类比,好像有点白色恐怖的氛围,但又不大相
同。或许之后找些相关的书来看,再回头欣赏这本书会更有感。
【后记】
在一间书店结帐时,店员很开心的跟我说:“谢谢你买这本书!”有点不好意思(我才要
谢谢你们让我遇到这本书)。记得她还有跟我大力推荐《独裁者的厨师》,之后有机会再
找来看!
看介绍说,《企鹅的忧郁》完成后,安德烈.克考夫曾收过一百多封出版社的拒绝信,最
后他决定自费出版,结果一年内就卖了超过七万五千本。至今,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三十多
国语言。颇为励志!
难过的是,安德烈.克考夫说,在他一九九五年写这本书的当下,所有的人都觉得最坏的
时刻已经过去。但荒谬的历史总会不断重演, 众所皆知,2022 年俄罗斯侵入了乌克兰。
安德烈.克考夫提到,常有人会问他还能为乌克兰做什么。他的答案是:多介绍乌克兰的
书。透过阅读,就能知道乌克兰与俄国哪里不同,就会知道乌克兰人希望什么、写些什么
。书中他如是说:
你们要是对乌克兰和乌克兰的历史一无所知,就不会了解这场战争的原因,不会明白乌克
兰人为何要挺身捍卫自己的国家。
想来,这些建议对与乌克兰处境有些相似的台湾也是很受用的吧。最后想用报导者专访中
安德烈.克考夫给台湾人的话作结尾:
我希望台湾的公民珍视并保护他们的自由、热爱他们的土地,让全世界更加认识!我数年
前曾造访台湾,非常乐意在多年后重返,更加认识台湾的文化与传统。
希望台湾人也能说出更多让世界看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