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活着觉得麻烦的人
作者:冈田尊司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年:2019
前言
一开始先是作者介绍,然后是书中摘要,最后是心得。
书中摘要不会按照书中章节一章一章摘录,而是我自己最后统整出来的笔记,
作者介绍
京都大学医学博士
东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而后转攻医学
专长:人格障碍治疗
著作(仅限中文翻译书)
《孤独的冷漠》、《依恋障碍》、《依恋,情感关系的温柔解方》、
《启动心灵的对话》、《成人过动症的真相》、《生存的哲学》、
《容易受伤不是错》、《怪癖心理学》、《恋爱这种病》、《母亲这种病》、
《父亲这种病》、 《夫妻这种病》、《压力,努力撑过就好吗?》、
《失去母亲这件事》、《夸大自体症候群》、《当“洗脑”统治了我们》、
《人际过敏症》、《活着觉得麻烦的人》
觉得凡事都很麻烦的三个因素
1.过度追求完美(自恋性)
期待完美、理想的自由与华丽人生,认为在那之外的不完美的自己与平凡人生不值得活。
2.否定自我(边缘性)
a.无法从出生、自己的存在本身,找出意义与价值
b.认为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因而采取自我毁灭行动的倾向
3.回避活着所伴随的痛苦和麻烦(回避性)-本书着墨重点*
回避型人格特征一:对他人的批评或拒绝很敏感
自尊很高,自信低落
1.面对批评或者拒绝会认为是“否定自我”,变得神经质、心情低落、沮丧
2.一方面想获得他人的认同、好评,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没自信,害怕被否定
3.场面话会很多,避免说出真话
4.拒绝暴露弱点或者烦恼
回避型人格特征二:恐惧形成与维系亲密关系
1.不谈自己内心的想法,形同疏离感,导致他人觉得被漠视而离去,
进而产生证实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对自己没有兴趣
2.即使是亲近关系也无法完全展露自我
a.将自身的存在本身是为羞耻
b.排斥穿泳衣或者露出肌肤
c.对一丝不挂、让对方看阴部、直接触碰的性行为,更容易保持强烈的排斥感
回避型人格特征三:太在意周遭人的眼光和他人评价
1.认为不可能会有人喜欢自己
2.过度严格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不会主动与人往来
4.与他人接触得不到喜悦,即使会得到喜悦,也会觉得神经疲惫与不安
回避型人格特征四: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毫无长处
重点:回避型人格最重要的特征:非常贬低自己
1.无论有多少优点、实绩,都认为自己无能、缺乏魅力、不完美
2.无法接受他人的肯定与被爱
3.遇到负面情况,会强化自身过度低估的评价
回避型人格特征五:对于达到目的与新的挑战表现消极
1.模拟考三次成绩,分别为A、B、C,只会认为自己是C的程度,
而不会思考自身其实有A的程度。
2.与其面对最终的失败,不如一开始不要开始
a.失败等于出丑的心态
b.不要面对考试或者恋爱
3.维持现状,缩小人生
回避型人格其他特征
1.不喜欢对立或纷争
2.想要找寻逃避场所(庇护所):能够让自己喘息的地方
回避型人格的基础:恐惧-回避型依恋
既讨厌与他人相处,又在乎他人的反应,很容易受伤害
为什么会形成“不想受伤害”的性格
1.养育手段的缺失
a.疏于照料,长年被父母数落或者贬低
b.过度保护与干涉的养育会造成男性子女变成回避型
2.学校经验的痛苦
a.师长的否定论述
b.同侪压力、霸凌
缓解回避型的生活模式
适合的工作
1.固定场所
2.固定的例行公事
3.可以一心一意埋头做自己被指派的工作
适合的工作类型
1.专业资格的工作:代书、地政士、土地建物调查人员、社会保险劳务士
2.医药相关工作:皮肤科或者眼科医生、药剂师、物理治疗师、临床医检师、
言语听觉治疗师、验光师
3.公务员、研究人员
4.事务性工作:会计、总务、法务、物理管理、设备管理
5.技术性工作:技能职务、技工、师傅、现场技术人员
6.作业员:工厂、仓库、设备、现场、维修管理
7.自由业:作家
回避型适合的伴侣
1.同样是回避型、行事低调(阴对阴)
2.相对积极、有极高的社会手腕及自我表现的能力(阳对阴)
对方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
回避型跟自己相处的方式
1.自己做决定
2.找寻“安全基地”:父母、精神科医生、咨商师
3.放弃以前抱持的伟大理想或期望,毅然尝试眼前有人提供的小小机会
4.踩着小小的步伐在实践中自我锻炼
5.与其保持理想与期待,不如先试试看眼前的机会
6.参与自身有兴趣的活动、小旅行
7.“现在需要什么?”、“似乎很有趣”、“尽你所能去做做看,不适合就放弃吧”、
“我不知道做不做得好,但会试试看”、
“既然自己逃避做决定,把决定权交给别人,还是会失败,那么,
不如自己做决定比较甘心”
心得
我亲人是心理相关科系的,说我自己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所以想要找这方面的书来看,
因此就找到这一本书,我是一个笔试很强,但是面试很弱的人,
所以从小到大都是考试入学,因为在找工作都是需要面试的时候,就吃了很多苦。
前几星期前还在跟指导老师讨论我自己简历的事情,
他说你最重要的荣誉为什么没写上去?我说什么荣誉?就是我去香港发表文章的事情,
我说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指导老师一脸讶异地看着我跟我说:
“你把你的努力当成什么了?”我又才意识到我又在“非常贬低自己”了。
最近在实行一件事情:“对事不对人”
我告诉我自己是在“写读书心得在ptt上”,而不是“写读书心得给别人看”。
我是在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在跟人互动,这样我就比较愿意去实行,去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