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观念的形状》:心得笔记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4-08-03 17:03:01
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the-shape-of-ideas/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4ca3LLn
这本《观念的形状》选了 72 件古文物,带你“看”见中国的思想流变。不得不说,用有
形之物带出思想,真的是很精巧的切入手法。很喜欢书中说的: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表达,像琥
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
不过,读到最后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把中国从上古到晚明的思想给走了个遍,器物只是用
来妆点。要是抱着轻松啃的心态来读,可能会觉得有点难咬(笑)。这篇文会挑几个有趣
的点来分享,至于较细致的哲学论述与思想流变,就请大家自行找书来细细品读囉!
【神灵系统】
首先来聊聊商朝的神灵系统。商朝极度痴迷祭祀,喜欢透过“甲骨”与祖灵们沟通。他们
相信,祖先会透过甲骨裂痕悄悄说出神灵世界的秘密。因此,每当遇到困惑时,商王就会
让“贞人”烧灼甲骨;等甲骨产生裂痕,再请“卜人”解读并作出预言;而预言则会被刻
在甲骨上,成为“卜辞”。
https://imgur.com/BBp0AIX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截自《观念的形状》)
从流传下来的卜辞来看,商人的神灵世界是一个多神论的三层结构:
第一层:天神
其中的至高之神称为帝,下有臣工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
第二层:帝示
如精灵般的存在,游荡在山川林泽之中。
第三层:人鬼
指的是故去的祖先们。
有意思的是,商朝的卜辞中并没有祭祀上帝的内容。因为在他们眼中,法力无边的帝是不
能直接与人联系的。因此,必须先联络上祖先,再请他们去向帝“说情”。
另外,在商人的认知中,祖先不只会降福,还会作祟。因此,必须要“哄”祖先。由此,
商人发展出了伐鼓、舞羽或献酒肉等各种祭祀方式,用好听的鼓声、好看的舞和美味的酒
肉来让祖灵开心。除了这种“软”手法,商人们还会透过祭祀来劝说祖先要好好完成向上
游说的“职责”,不要暗中搞怪。
商人将祖先想得充满“人”性,需要软硬兼施地去“沟通”。这与西周以后对祖先的亲和
与虔诚形成有趣的对比。
https://imgur.com/ZJMs7nU
妇好青铜鸮(用来祭祀的酒器,截自《观念的形状》)
【故实规鉴画】
中国古代有种绘画类型叫做“故实规鉴画”。这种画作通过刻划历史某一著名事件主角的
形象与神采,传递劝戒与教育的意涵。在宋代文人画出现前,这种“伦理教化”一直是古
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功能。
“朱云折鉴”就是个很常被拿来当作绘画主题的故事。事情是这样,西汉成帝的师傅叫张
禹。此人贪财奢糜,持宠谋思。当他正得势时,有个叫朱云的小官居然上书求见成帝,要
求皇帝赐剑让他斩了张禹。成帝听了大怒,打算将他处死。没想到朱云却死死地抱着殿前
栏杆,最后把木制栏杆折断。后来在左将军辛庆忌谏诤下,朱云才免于一死。千年后,南
宋宫廷画家本着劝戒君主做个好皇帝的心,绘制了这幅经典的《折槛图》
https://imgur.com/rByx8Wl
《折鉴图》(截自《观念的形状》)
除了《折鉴图》这样谈“忠”的主题外,故实规鉴画也常表现“孝”、“节”或“义”等
主题。现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就是一幅试图从“节”的角度教化女性应
该“守节”的作品。
https://imgur.com/toqKtnb
《女史箴图》(截自《观念的形状》)
觉得故实规鉴画与欧洲中古世纪的宗教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古欧洲的艺术也常常是为基
督教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故实规鉴画可说是一种属于中国的宗教画。
【佛家入华】
要谈中国思想,就不能不提佛教。这里就不深入探讨形而上的哲学观念,有兴趣可参考书
中内容。这段想聊个我觉得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思想的融合与转
化。
书中提到,其实佛家教义无论是哲学思想或修行方式都与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有相当分歧
。然而,为了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传法困难,许多早期来华的佛教徒都会借助神仙思想
的概念原理来解释佛法。例如,佛教中禁欲、苦修、升华等观念,与中国传统的修仙实践
就相当类似。
此外,由于佛教建构了一套以佛祖为最高神的佛→菩萨→罗汉→比丘→居士等级系统。普
罗大众很自然就把佛陀、菩萨当作“神灵”。下图的“青瓷堆塑人物阙魂瓶”就是如此思
想的具体呈现。如果你仔细看它顶层屋室的门口,会看到一尊结禅定印的佛陀。由此可见
,佛陀被当时的人民视为是神仙世界的一员。这让我想到基督教刚传到台湾时,耶稣也曾
被当成众神的“一员”放到庙里供奉。
https://imgur.com/cgcnRg0
青瓷堆塑人物阙魂瓶(截自《观念的形状》)
在东汉末年,饱受饥荒与战祸之苦的底层民众已经不奢望可以在此世成仙,因此转向把希
望寄托于来生。如此背景下,佛陀与菩萨被迅速地当成神灵崇拜,赢得了大批信众,开辟
出一种“中国化”的佛教路线。
“观音”便是这样神灵化过程的经典产物。其实早期的观音像刻画的是男身佛教大师的形
象。但随着古代人们对于这位印度神佛的依恋心态不断强化,观世音菩萨的形象逐渐母性
化。最后,甚至影响到东亚地区,形成“妈祖”民间信仰。
https://imgur.com/KkPiC4W
铜观音像(截自《观念的形状》)
【新儒学】
佛家传入中国后,与道家彼此融合演进。渐渐地,佛道思想成为主流。在这样的佛道夹击
背景下,北宋的哲学家们透过融合佛教的心性思想,重新建构出了对于天人关系的新理解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名为“理学”新儒学,为儒家思想找到新出路。
这里同样不深入讨论新儒学的思想与流派,想直接聊聊大家最熟悉的理学宗师:朱熹。师
承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的他,原本很受师父期待,希望他能继承传了三代“静默涵养”修
心方法。但朱熹却认为这套方法太像佛道的修行方式。为了做出区别,儒者必须要在“践
履”这件事情上下功夫。而朱熹认为,要做到这点,可以参照《大学》,从“格物”这件
事情做起。
在朱熹眼中,“格”意味着研究,“物”则可理解为包含经书、礼仪和文物在内的万事万
物。他相信,所谓“天道”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会以事和物的形式呈现。下图就是
种常见的格物:博古。在理学家看来,普通人会带着自身情感来看待事物,把物当成投射
自己情绪的帷幕。然而,如果要实践真正的“格”,就必须放下太过“自己”的视角,秉
持没有偏见的心来观察事物本来的样子,进而感知天地的道理。
https://imgur.com/mHR5Tbk
竹院品古图(截自《观念的形状》)
私以为这样客观看待世界万物的思想有点科学中观察、分析的味道。不过,书中也提到,
虽说朱熹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兴趣,他认为最值得去格的“物”还是儒家经典就是了。
【后记】
如开头说的,这本书是以器物为缀,思想为主。读得过程有些庆幸自己读过冯友兰的《中
国哲学史》和休斯顿.史密士《人的宗教》等书,不然应该会看得很吃力。
最后想再额外分享三点小心得:
〔思想与政治〕
历史上许多政权都会透过思想系统来建立统治的正当性。比如,周朝在取代商朝后,就重
新改造商的神灵体系,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新系统。而像前面提过的故实规鉴画,虽然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不免觉得迂腐(尤其是女人守节的部分),但汉朝的这套“名教系统”
确实建构出了新的治理体系,让其没有像秦帝国那样转瞬即逝。
觉得这状况在西方世界也很常见,最经典的大概就是罗马以基督当国教。综观历史,从来
都没有“思想归思想,政治归政治”这件事。
〔思想的变动性〕
思想其实是不断融合与变动的。像前头提的佛教进入中国后,与道家的融合。同样的,理
学也是儒家思想与佛道碰撞后的新产物。
当今社会常常遇到什么问题,就会出现一种儒家出来扛的理论,好像从孔子的出现就注定
了当今的衰败。然而,如果综观中国哲学的流变,就会发现儒家并不是铁板一块。硬要简
单地把当前亚洲地区落后于西方归咎于儒家思想荼毒,其实很难站得住脚。
关于这点,个人觉得《国家为什么失败》的论述比较能说服我。之后有机会再来和大家分
享这本书。
〔中国的侷限〕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隐隐感受到一股大中国主义的味道,给人种以“中原”为核心的
史观。比如这段:
来自异域他乡的人民、文化、思想和观念,无论以军事暴力的方式还是以商业和平的管道
,只要进入中华世界,就会被一股强大的文化向心所吸引、包容、改造,最终汇入中国文
明的母体之中。
问题是,这样的思想融合与演变在全世界其实都很常见。只能说作为中国学者,在著作上
还是有其侷限性吧。
当然,作为一本统合性哲学普及书,本书的内容确实精彩。用不足 250 页的篇幅把整个
中国思想史走一遍,读来相当畅快。依然推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