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the-translator-as-traitor/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3voZpk6
这本《译者即叛徒》的作者是资深译者宋瑛堂,曾译过《该隐与亚伯》、《内景唐人街》
等作。在这本书中,他从幕后跳到幕前,带读者从译者的角度一探翻译世界的种种秘辛。
因为对翻译这档事一直很有兴趣,所以这书一出就很吸引我。读完也没让我失望,了解了
很多“译界趣闻”。这篇文会分三点来聊聊这本书。首先聊聊翻译者会遭遇的种种困难;
接着会探讨翻译的界线在哪,我们该怎么看待“超译”的状况;最后则会谈谈在这个AI
崛起的现在,译者的未来将会如何。
【翻译之难】
相信大家高中都有被中翻英给荼毒过,对翻译之难应该深有体会。不过,译者所会遭遇的
问题可远比你想像的多。
像书中就提到,身为译者有时不仅要翻译,还得帮原作“抓虫”(debug) 。例如,《掏
金杀手》中有个桥段是写叙事者依莱在追渥尔姆时,远远看见一群马和骡子。但过了5、
60 页,骡子却全变成驴子。一开始,宋瑛堂认为这可能是作者想营造在远处时驴骡难分
,直到追近才能看清的情境。然而,当他与作者派崔克.德威特确认后,德威特却坦承是
他的“失察”,请他将骡子统一改成驴子。
当然,身为译者,更多时候的难处是语言间的转换本身就极为不易,无法轻松地“等价交
换”。比如,英文中的狗叫声词汇非常多元,大狗用“woof”,小狗则可用“yap”,吉
娃娃的话还可以用“yip”。然而,中文除了“汪汪”几乎没其他用法,难以精准地转译
出叫声的细致之处。
再者,很多时候语言最玄妙的地方,是能表达出一些“言外之意”。像许多外文名字其实
会隐隐透露角色的出身。在海明威的《太阳依旧升起》中,寇恩虽然有钱有闲,但却无法
融入社交圈。英文读者只要看到他的姓 Cohn,就能马上知道他是犹太人,因此会受到种
族歧视。然而,中文的译者就很难将这样的“弦外之音”准确地表达出来。
内容正确都很难翻了,要是作者故意写错呢?《内景唐人街》中,作者故意让华裔角色把
美语讲“烂”。身为译者,宋瑛堂只能透过生硬的断句来勉强对应,尽可能展现出原文的
意境。只能说译者真的太难了。
【作者已死?】
从上面的讨论可发现要当译者真不容易。这也引出了许多翻译者所要面临的难题,就是究
竟是要尽可能忠于原作,还是要透过些许调整让读者感受到原作所想传达的“味道”。当
然,作为翻译不该超译原著、篡位作者。但这条线究竟在哪呢?
这边,宋瑛堂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他指出,欧美文化会倾向把翻译视为一种艺术,以
美感为主,准确度相对可以调整;但东方文化则较把翻译视为一种专业,认为译者有精准
转译的责任。因此,西方会比较容许译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亚洲圈里反客为主的译者则
较容易被挞伐。比如,获得曼布克奖的《素食者》就曾陷入如此争议。韩国读者找碴英译
版本,认为有超译之嫌,但英译本读者却多半喜欢这样的“翻译风”。
身为资深译者,宋瑛堂也曾遭遇如此两难。比如在《分手去旅行》中,有个段落他认为作
者有特意运用角色名霍华德(Howard)与 higher 的谐音来做为笑点,因此想把“霍华德
”翻译成“史高特”来跟中文的“高”作对照。然而,在询问作者安德鲁.西恩.格利尔
后,格利尔却表示他并没这样的意图。
有趣的是,格利尔却认为,如果宋瑛堂觉得这样更幽默,那就改吧。他甚至在信里这样回
应:“幽默在翻译时鲜少能面面俱到,所以如果遇到两难时,就以诙谐为重”。这样的回
答可说完全显示出西方对翻译的看法。
最后再举个例子给大家思考。“可口可乐”在华语圈被认为是的是音译的典范。但事实上
,英文使用者可以从 coca 看出这饮料的原始成分是古柯树(coca)的叶片,而 cola 则
能联想到 kola树的果仁。然而,中文的翻译却完全未能传递出如此引申意涵。那么,可
口可乐还称得上是个好的翻译吗?
【AI取代翻译?】
近来AI崛起,随便把一段文字丢给“它”都能翻得又快又好。这让许多人不禁思考,译
者是不是快失业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宋瑛堂在书中也花了不少篇幅直面探讨。甚至还丢
出几个《老人与海》的翻译,让读者猜猜那些是人翻的,哪些又是机器翻的。这边节录几
个给大家评断一下:
原文: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he had
gone 84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翻译一:他是一个独自在墨西哥湾流小船上钓鱼的老人,已经 84 天没有钓到鱼了。
翻译二: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著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 84
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翻译三:
他是一位独自在墨西哥湾的小艇上垂钓的老人,他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
答案最后再来解答。这边先聊聊宋瑛堂对机器翻译的一些有趣看法。他提到,机器翻译最
擅长配对的不是同语系的语言,而是先进国家、人口繁多的“大语种”。虽然书中没有说
原因,但我猜测是因为这些语言的资料量最大,训练效果最好。举例来说,AI在英翻法
的表现就强到不行。换句话说,法国的译者恐怕是最该“剉咧等”的一群。
反之,小语种翻译在AI时代可能会活得更久。曾在微软翻译部门担任主管的柯立洋认为
,如果他的女儿坚持要进入翻译领域,他会建议她选择荷韩互译,这样的组合会比中英翻
译更容易存活下来。
不过,目前机器翻译暂时还无法取代人工。都柏林大学曾将数千本小说喂给机器进行训练
,然后让AI翻译《麦田捕手》或《一九八四》等名作。最后请非翻译人员的读者比对。
结果显示,机器翻译的品质只有达到人工翻译的 34%。
此外,书中也提到,机器翻译还会面临编辑的问题。在校对人工译文时,编辑如果将心比
心,多少还能猜出为什么译者会这样翻。然而机器的逻辑往往就难以摸透,编辑也就更难
找出误译的部分。
当然,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也不是全然互斥。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译者会跟AI“合
作”。借助机器的高效率来辅助翻译工作。或许这会是短期可预见的趋势。
针对人会不会被AI取代这点,这边偷渡一下之前写的文章(长文慎入):
生成式AI来袭,人类会被取代吗?我的6个思考点。
https://maxjamesread.com/the-rise-of-generative-ai-will-humans-be-replaced-my-6-points-of-consideration/
最后来公布答案:
翻译一:Google
翻译二:张爱玲
翻译三:ChatGPT
不知道你有没有猜出来呢?
【后记】
在读之前就有书友跟我说这本书的评价有点两极:
https://imgur.com/jfMyl4r
读完是没那么倒弹啦。觉得宋瑛堂的用字和语气有点特别,但也不至于无法适应。不过我
是觉得书中有些“挑衅”读者的部分有点不太必要。例如,有个章节在讨论被读者嫌弃的
翻译腔,他就直接丢了几个句子“挑战”读者看不看得出来。或许因为对译者的挑战太常
见,多少流露出一些怨气。然而,即便是奥运选手都还是会被网友“指教”,这样发牢骚
似乎有点失格调。
但总得来说,这还是本很有趣的小书,让我增长了不少翻译知识。要说缺点,大概是读完
有点后遗症。现在每每看到一些精彩段落时,就忍不住会去想原文到底是怎么写的……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写读书心得是否也是某种程度的“翻译”?如果是的话,那会存
在“超译”的问题吗?要我说的话,写心得确实算某种程度的转译。毕竟我不可能把整本
书的内容复制上来。势必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而且我的心得,除了整理外,还会
融入很多自身的想法与经验。
所以,作为小小说书人,我还是希望大家读完心得后如果对内容有兴趣可以把书找来看。
毕竟,书籍对不同的读者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阅读书籍,其实也是在阅读自己
。
话说,这样的内容应该暂时比较不用烦恼被机器取代吧?如果仅仅是整理书籍精华的话,
可能会比较危险?不过,想这些或许复杂了(笑)。总之,接下来还是会努力继续陪伴大
家一同阅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