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9259260
几年前,联经推出这套【岩波新书.中国的历史】系列书,其封面设计感吸引了我的目光
。不过,实际看到现书,那个厚度与内容,便果断放弃,留待图书馆再借阅了。先强调,
这只是我多年经验告诉自己,在时间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是要更加“精挑细选”自己真正
需要的,但不是拒买。
这套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主旨中心是在于回答近年来一个热门的主题:“何谓中国
?”最近著名的台湾学者杜正胜也写了一本近似的。这是一个大哉问,并不是三言两语就
可以解释的。在国族主义背景下,既是历史问题,也纠结著当代政治。本书系的作者群采
用了宏大叙事,然后大胆的将整段历史拆解成五册,分别以“北方”(黄河流域)、“南方
”(长江)、游牧民族、明朝以及近现代为各自主题。如此用心,也是对于这个书系主题的
一种回答。“中国”,是多元交织而成的,其渊源复杂,绝非现在民族主义者所宣称的那
般“纯粹”。
这个书系由五个作者执笔,他们各自有专长的领域与写作风格,但都致力于回答主题力求
统整而连贯,不像欧美其它合著作品有时却往往各说各话。当然,难以避免的是,这五本
书还是多少有差异之处。
由渡边信一郎撰写的第一册跟丸桥充拓的第二册,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同一本书的上下
册。他们以“南船北马”这个华人熟悉的概念为主旨,试图描述唐宋以前的中原华夏世界
是怎么形成的。两位作者认为,“中国”是这个文明的核心,是以黄河流域的“北”、“
西北”(这是相对的地理概念)形成了“古典国制”,然后向四周扩散,并在碰撞中逐渐形
成现在的状况。渡边信一郎负责的本书,主旨就是描述北马跟“古典国制”是如何形成的
。
考虑到作者的研究领域,这样的分配不难理解。实际读完内容之后,感觉渡边的成果算是
中规中矩吧。他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把成形于秦、转变于西汉,完成于东汉的“古典国制
”脉络讲的算是相当清晰,不过由于面向是一般读者,可能对于比较熟这领域的人来说,
就太过简略了。另外一个点是渡边尝试解释中原王权的形成,他指出,清朝以皇帝、天子
、可汗跟转轮圣王的四个头衔统治其领土与多民族,这是并非首创,早在更之前的王朝即
已出现,也不算新说。
另外,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翻译不行,译者很多地方明显也没有很懂作者要表达的,特别是
在解释一些制度之类的地方,总是读起来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以下一段范例,请看官自个
儿斟酌:
"P 264页:至于俗称的均田制,开元天宝年间以后,原本禁止的给田买卖横行,官人、富
豪层手中开始累积大批土地。百姓的占有地称为“永业”、“己业”,登录于户籍的国家
成员等同人户,得以在事实上持有土地。七八零年开始的两税法,便是以这种实际持有的
土地为依据,进行赋课。”
跟第二册相比,更确认第一本的翻译之差了。
丸桥补完了“南船”部分,前半段叙述南方的开拓史,一直到南宋才算真正达到巅峰,并
且在外部形势下,变成一个“海洋王朝”。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他在讨论中国社会的部分
。
丸桥说中国社会虽然是“万民一君”、“编户齐民”,但其实“帝力于我何有哉”,皇权
对基层的控制力是很薄弱的,必须要透过“贵族”、“官僚”跟“乡绅”等来间接统治。
而这个阶层又掌握了中国大多数的政经资源,于是乎“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又成为这个社会的最高准则。
出乎意料的,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其实很高,由于身分世袭制的瓦解跟均分家产制,一个大
家族也有几代人之后就趋于没落的可能,宋代以后开始出现宗族来维持彼此之间的联系,
或者诸如同乡、同窗等等横向性的人脉构成社会网络。但这都不足以构成如同西欧或日本
那种稳定的身分认同的利益团体,进而跟政权抗争夺利,也就是说,尽管南宋跟晚明都出
现相当有力的商人,但他们也就只是从商,再进一步就变成官僚体系的一部份,与原本的
身分无关了。
这两本一如同前面所述的,要一起参看。
第三册主旨是跟中原互动的游牧民族史,让人忍不住会拿来跟杉山正明与拉铁摩尔的作品
比较,不过由于题材本身,内容限缩许多。以中国中心视角来观察这段历史已经落伍,中
原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来自草原的影响,它们是彼此互相渲染而成的体系。
魏晋以后成立的是拓跋系王朝,唐末以后是沙陀系王朝,早就没有所谓纯粹的“汉人”。
如果要以现代的民族主义来检证所谓“中国人”血统,怕是谁身上多少都有“蛮夷”的成
分。
古松这本书的特色在于他强调的“澶渊体系”,也就是宋辽对等谈判签订条约之后所构成
的多元外交,虽然跟西方的西伐利亚条约之后建构出来的现代外交不尽然相同,但也有异
于过往的天朝模式。五代以后到蒙古以前的东亚是大国分立的时代。
另外,比起来,契丹人的辽国在建立草原王朝的架构,贡献似乎更多,后来的蒙古人许多
制度滥觞都是源自于此。也难怪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欧亚大陆东方”的概念。因为不管怎
么看,这个区域彼此之间的连动都是非常的深刻地,蒙古帝国的遗产至今仍在啊。
这不是我初次阅读作者檀上宽 的作品了,几年前简体书市就推出过他的作品《永乐帝》
,里面对于朱棣致力于重建忽必烈的“霸业”与“秩序”这个评论印象深刻。如今在这本
书中,作者改从整个王朝史的视角来叙述这段故事。
本书是整个系列中唯一一部断代史,作者解释了为何明朝有此特殊待遇。在经历了一千年
的历史后,这块土地上的新政权如今要面临三大课题:南北的对立、华夷的秩序跟大陆与
海洋的竞合。如本系列第一、二部所述,南船北马,中国的南北拥有不一样的体系,人文
、经济与社会都有差异,如何整合进同一个政权,特别是明朝是少数从南方发展起来统一
北方的政权,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其次,蒙古人建立的一个跨越欧亚的帝国,它对中国本
土的征服,打乱了此处千余年来的华夷秩序,明朝必需重新加以确认。其三,自南宋以来
,开发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海洋体系,然后蒙古帝国延续扩张,然而,重建后的新王朝同时
兼有了过去的大陆架构,该偏重于哪一方或取得平衡,成为一种困境。这三个难题彼此牵
连,影响着大明未来的国运。
作者指出朱元璋以其强硬的手腕,建立了绝对的君主独裁架构,从上而下的以儒法混杂的
方式控制社会,单一固定的朝贡体系重整华夷,在建国初期确实地提出了解法。明成祖虽
然一度向海洋发展,但他的子孙很快就体悟到两者不能兼得而将之舍弃。
明太祖的解法确实是有效的,但他的问题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