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0rz.tw/MSBPZ
前阵子在看《董卓传》的时候,恰好同时间注意到了这本《东汉的崩溃》,看了看介绍,
作者以几乎跟东汉相始相终的对羌战争为中心,讨论它如何拖垮了洛阳朝廷,这引起了我
的兴趣,心想可能有所关连,果不其然。
作者谢伟杰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本书是其专业研究领域。他在书的开宗明义上就指出了
一个有趣的点:
“秦汉经常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中华第一帝国,而实际上,它是三个相异的朝代。西汉跟东
汉在名义上是同一个皇室家族,但政权的结构性质却是截然不同。可是学术界常常把重心
放在前两个,而忽略了东汉。”
这个观点我在日本学者东晋次的作品中也看到他提过。而有意思的是,之后的魏晋南北朝
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滥觞都是在来自于东汉,但人们往往只看中前半部,例如,著名
的日本汉学家西嶋定生的《秦汉帝国》对东汉的着墨篇幅就相差巨大。
而两汉之间的差异,自从著名学者杨联升提出了“豪族国家”理论后,基本上学界也认可
了此一说法。东汉这个由世家建构的政权,又以儒学为中心,做为其立国精神,仕绅学子
无不以此为晋身阶梯,并藉著学术独占,把持地位。且自光武帝定都洛阳之后,国家的重
心东移,统治阶级莫不出于关东,以上种种,皆与西汉不同。在军事上亦然。刘秀出于维
护政权稳定的需要废除了征兵制,虽然换得了避免地方拥兵自重的风险,可一旦中央军力
有什么差池,国家就立刻陷入无兵可用的窘境。而且在后期,朝廷最终还是被迫将兵权下
放,甚至在西北战区还出现了雇佣胡族为兵的境况。
这是本书主题开始讨论之前必须了解的背景。接著作者开始以地域角度来切入,他指出,
西北边疆,也就是凉州、雍州(今日的甘肃、陕西南部),其实也不是什么“自古以来的固
有领土”,是自秦朝初次占领,西汉出于巩固关中以及防范匈奴跟西羌联合的战略需要,
又再次攻略与开拓后的“新疆”。到光武帝重建汉朝之时,持有这块土地也不过百年的历
史。这中间经历过多少次叛离又占领,在那些执掌政权的关东豪族世家眼中,根本就是块
“化外之地”,随时“可割可弃”。
雍凉的问题,在中西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它涉及了民族的生存空间之争,又有政权失败
统治的弱点,导致它变成了一个无法根治的顽疾。东汉朝廷从建国伊始就面临这种窘境,
它既没法在物理上“根除”当地的西羌人,派去的外乡(出于本籍回避制度派去的大多是
关东人)官僚既无心统治,又往往腐败贪婪;结果就是双重打击下造成叛服无常的战乱,
雍凉人民流离失所的恶性循环。而自西汉以来,朝廷往往将一些罪犯、难民等移到这边实
边拓荒,出于生存需求,雍凉民风剽悍,善战也就成了常态。他们既可以是政权好用的军
队支柱,也可以是足以颠覆朝廷的乱源。在短短的两百年国祚,东汉朝廷就经历过三次与
西羌的战争,有两次严重不利的局面,国库空虚,兵力匮乏,于是那些关东出身的官僚们
便屡次提议放弃西北。但多得一些雍凉当地出身的人极力反对,方才没有成真。由此也可
以见到这种对立与过度倾斜的局面,这将给予国家严重的后果。
而就史实上来说,扮演压倒东汉王朝最后一根稻草的那个人:董卓,就是出自于此。他在
与羌族的战争中崛起,建立了军阀拥兵自重,并趁乱进京控制了朝廷进行废立。而董卓的
这种武夫出身的人,即便站在朝臣顶点,依然为那些经学世家的名门豪族所不齿与看轻。
他们立刻群起组成联盟与之对抗,这场大乱,把东汉朝廷仅剩的一点威严都扫地了。太原
名门出身的王允策反了同是并州人的吕布发动政变,除去了董卓;但他却无法平服其麾下
的雍凉兵,恢复汉朝的心愿最终功亏一篑。这批军阀要一直到曹丕的时代才彻底被中央朝
廷所征服。
谢伟杰在书的后记中说道,对领土广阔的中原王朝来说,西北边疆只是其中的一个“地域
问题”,在益州、遥远的岭南等,都时不时也能产生类似的地方主义。晋元帝初到江东,
感叹自己是“寄人篱下”,也是这种状况的一种反应。他的这本书也只是一个初步尝试,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中国时至今日依然存在这种问题,前阵子某台湾艺人开了一个玩笑,结果激怒了河南人,
被群起攻之只好狼狈道歉,变成公关灾难。她或许是无心,也可能是早就忘记过去我们也
有外省/本省之间的问题,总之,这也是本书提到的这种地域主义的一个面向。
而历史也多次证明了人类的不记教训。三百年后的北魏,早期为了防备北方的柔然人设置
了六镇,但孝文帝为了汉化将首都从平城移到了洛阳;随着政治经济重心转移,从原本拱
卫京畿瞬间变成了边疆,各种福利被剥夺,也无法上达天听,更没了仕途,于是久而久之
,就酝酿成变了。这不就重蹈覆辙了吗?马基维利说:“任何不善待自家老兵的国家,必
遭到报应。”诚然也。
总之,这虽然是一本博士论文,但可读性颇高,内容也有新意,相当推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