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好读版:https://bit.ly/3wt1X0T
https://i.imgur.com/qHykHDx.jpg
来分享一个在讨论阶级与教养的经典著作‘不平等的童年’。
这本书早在从1994年开始,Annette教授的团队以美国家庭年收入作划分,寻访年收入超
过80000美元的中产阶级、年收入介于80000到30000美元之间的劳动阶级、年收入低于300
00美元的贫困阶级,进一步划分男童女童(当时皆为10、11岁)、黑人白人,共计有十二
组家庭与他们的孩子参与这项横跨十年的研究计画。
这本书我觉得最可贵之处是,这是一个整整研究了10几年的计画,从孩子五年级一直到长
大成人。他们想知道,不同阶级对于教养、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什么不同之处?
结论基本上就是,阶级就是会复制。父母的社会地位以无形但强大的力量,影响着孩子的
生活经历。曾经有过美国梦、阶级翻转,现在可能越来越不可能了。从小的不同的教养方
式、投入的成本,就是会把小孩带往不同的地方。
这本书还有一个我觉得很值得玩味的地方就是,里面很深刻的呈现出不同的阶级对于孩子
教养的不同标准。那些同一个阶级的父母产生的类似的教养方式与模式,让我会从不同的
视角去看父母对我的教养方式、我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语言的使用
这本书着墨最多的就是不同阶级对于‘语言的使用’。
简单来说,中产阶级的父母亲子间会讨论问题,有意识的让小孩练习语言技能,这是中产
阶级教养孩子的重要特征。但在劳动阶级和贫困阶级中却很少见。
劳动阶级和贫困阶级的孩子较少与成年人谈判协商,但在未来的体制冲突中,谈判协商的
技巧大有用途。
组织化的课外活动
书里面另外提到一件重要的差异就是对小孩的课外活动安排的差异。
中产阶级的父母会尽心尽力帮小孩安排很多组织的课外活动,倾向于规划栽培,试着激发
孩子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巧。
劳动阶级和贫穷阶级的父母更倾向让孩子自然成长。他们允许孩子成长茁壮,在选择活动
与玩伴方面,孩子有较高的自由度,自行决定参与活动的积极度。
权利与自我认同
另外一个大的差异点则是‘配得感’,或是称之为‘权利感’。
中产阶级的孩子有种中产阶级特有的配得感,他们似乎在体制下处之泰然,坦然分享讯息
并寻求关注。
劳动阶级和贫困阶级家庭的儿童在体制环境的互动中会有一种侷限,孩子们不太会为了符
合自己的偏好而改变与体制的互动方式。
金钱概念
研究也观察到,两个阶级的孩子对于金钱观念有极大的差异。
多数中产阶级家庭从未跟孩子们提到钱,也从未因为花费不让孩子参加活动。孩子容易因
此产生了微妙的权利感。觉得这些物品和机遇是理所当然的。
劳动阶级和贫困阶级家庭的情况恰恰相反,他们父母会公开且不断讨论财务问题,孩子们
很清楚父母付得起哪些活动、付不起哪些活动。
长大了,然后呢?
本书的初版结束于五年级的毕业典礼。作者在10年后再访,这些年,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书里面谈论了两个阶级孩子后来的发展。如预期的,多数中产阶级的孩子都进入大学,接
受高等教育。而多数劳动或贫穷阶级的年轻人则已经为人父母,或是已经进入职场工作,
正要尝试取得社区大学的学位。
中产阶级年轻人看不到让自己成功的社会阶级特权,他们以为这些东西不存在。但对于劳
动阶级和贫困阶级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世界上有其他的年轻人跟他
们过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中产阶级父母将经济资源转给家里的青少年,劳动和贫穷阶级的青少年却常常把经济资源
转给父母。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心得是,为了要生存,不同阶级的父母会因此有不同的教养方式。这
可能不是他们刻意为之,但是这不同的教养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对教养产生差异。而这些
差异,进一步推动了阶级复制。
推荐这本书。
更多关于黄KK
黄KK Blog : https://bit.ly/3GHdEDw
黄KK Facebook:https://bit.ly/3AmVIup
黄KK Instrgram : https://bit.ly/2Va8f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