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继续前行,悲伤就不会是尽头》:读后感

楼主: MAXjames (麦酷斯)   2023-12-10 12:35:09
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grief-is-a-journey/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3NIvh9B
前些日子妈妈离世,整个人陷入难以消化的巨大悲伤中。那时在限动上问有没有推荐亲人
去世可以看的书,收到许多回馈。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继续前行,悲伤就不会是尽头
》这本在情绪坠谷时接住我的好书。希望能给遇到类似状况的人一点力量!
以下会分四部分来聊聊这本书。首先会探讨我们之所以悲伤的原因;接着分享三个常见的
悲伤迷思;然后会介绍四种悲伤模式和应对方法;最后会谈谈面对悲伤,你需要完成的五
个任务。
【为什么会悲伤】
在谈怎么面对悲伤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人们为什么会感到悲伤。
悲伤其实是一种关于“失去”的感受。当然,最痛的悲伤往往是失去挚爱之人。但其实任
何形式的失去都会令人悲伤,像离婚、不孕或失业等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类似至亲过世的
悲痛感受。如作者说的:
只要身为人类,我们就会在情感上投注或依恋许多不同的人和物,每当这些情感被切断,
我们自然就会感到悲伤。
很喜欢书中第一章的标题:悲伤是礼物,证明我们曾经爱过。诚如书中所言:
如果你没有任何东西可失去,你就是一无所有。
人之所以会悲伤,正是因为曾拥有过爱与连结。
【悲伤的迷思】
人们对悲伤其实有很多误解。许多人用错误的方式面对悲伤,结果反而导致问题越来越严
重。这边就来分享三个常见的悲伤迷思。
〔一、悲伤有“正常”反应〕
这迷思源自佛洛伊德。他相信人们经历重大失去时,如果不表现出哭泣等悲伤行为,就表
示我们的“悲伤”出了差错。
书中提到有位父亲在女儿过世后并未像他妻子一样时常流泪,而是选择成立一个学术基金
会来维持对女儿的记忆。妻子因此感到揪心,不确定他是否真的爱他们的女儿。
但事实上,不论你对悲伤产生什么反应都很正常。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失去。如
作者说的:
尽管每个人都会面对失去,但人们对于“失去”的反应,却与你的存在一样,既独特又个
人,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为失去感到悲伤。
也就是说,大家都可以有自己专属而独特的悲伤途径,没有对错之分。
〔二、悲伤有时间表〕
很多人误以为悲伤有固定的进程。这迷思多是受到伊莉莎白.库伯勒的悲伤五阶段理论(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所影响。
但悲伤的进程其实是混乱又难以预测。作者就说:
悲伤会在人生中迂回前进,你无法预测它的路线或时间,也无法预知它会改变你的时间与
地点。
许多人以为只要几天或是几周就会恢复。但悲伤并没有所谓的“应该”。你可能有段时间
觉得自己好多了,但在某些特殊时刻又悲从中来(像我在妈妈百日时就就又流泪不止)。
所以这样以为悲伤会经过特定历程的想法,反而会让人们对悲伤产生错误期待。当情况并
未跟着阶段走时会感到迷惑,甚至自我怀疑。
请记住,你的悲伤和你一样独一无二,并不存在什么“标准”历程。
〔三、悲伤是要懂得放手〕
作者认为“放手”恐怕是关于悲伤最具破坏性的一个迷思。他在咨询时甚至发现很多个案
因为担心悲伤减轻表示已经渐渐忘记挚爱,结果宁可让自己深陷痛苦之中。
但其实死亡只是结束了一个生命,并不会让关系结束,我们依然可以和所爱之人继续保持
连结。很喜欢书中的这段话:
我们所爱之人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份,我们无法与之分开,他们会在我们成为什么样
的人,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上,留下难以抹灭的标记。
悲伤不应该是抛弃与过去的关系,你依然可以和过去保有连结,只是用不一样的方式。
【如何面对悲伤】
书中针对各种形式的悲伤,举凡丧偶、丧亲、丧手足等状况提供相当全面、具体的建议。
这边分享个比较通用的方法。作者提到,悲伤通常有 4 种主要模式:
1.感性
2.理性
3.感性理性混合
4.感性理性拉锯
这些模式没有好坏。你可以借由分辨自己是哪种模式,找到较适合的应对方式。让我们一
个个来谈。
〔一、感性型〕
感性型的人会较情绪性地表达感觉和面对悲伤。他们的悲伤会混杂渴望、忧伤、愤怒、罪
恶、寂寞等五味杂陈的情绪。任何芝麻小事都可能引发情绪反应。他们可能会变得退缩,
也可能会借由找他人麻烦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如果你是感性型的人,可以透过表达和探索情绪的方式来缓解伤痛。像是写日记、参加支
持性团体或咨商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理性型〕
理性型的人在经历悲伤时比较能自我察觉,也较积极主动。他们也会有情绪化反应,但通
常比较不会哭泣。比起悲伤,他们更容易感到愤怒。因为只要藉着生气,就不会觉得自己
对其他情绪失去掌控力。
如果你是理性型的人,阅读关于悲伤与自我疗愈的自主书会很有帮助。另外,像是透过创
作(如写作、绘画)来宣泄内心情绪也是很有效的做法。
〔三、感性理性混合型〕
许多人其实是在理性与感性间游走。有时候似乎可以放下情绪,好好生活;有时又会猛然
坠到低谷,难以自拔。有些人因此会对这样的状况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我就比较偏这型
)。
这样混合型的悲伤者其实可以从各种帮助中受益,不管是利用适合感性型的支持性团体,
或是采取理性型的认知做法都会很有效果(像我就有写妈妈的追思文)。
〔四、感性理性拉锯型〕
这类型比较复杂。它意味着一个人在“如何经历悲伤”和“如何表达悲伤”之间存在不协
调的情绪断层。比方说有些人因为僵化的“男子气概”而去隐藏自己的悲伤。这类人不是
真正的理性悲伤者,而是明明情绪很强烈却还硬是去压抑它。
如果你是这类型,最好的方式便是尽早处理你自己的感受。同样的,支持性团体是你的好
帮手。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参加咨商辅导。
【面对悲伤五任务】
最后这边想分享面对悲伤时你需要完成的五大任务。再提醒一下,每个人的悲伤都不同,
你可以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在觉得适当的时机完成它们就好。
〔一、承认失去〕
起初悲伤会显得很不真实,像是场醒不来的噩梦。但你终会慢慢接受这个难以承担的事实

〔二、应付失去的痛苦〕
练习探索悲伤时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反应。可用以下 3 个步骤:
1.识别你正在经历的情绪(如生气、内疚……)。
2.了解这些情绪都是悲伤的正常表现。
3.找出引起这些情绪的原因,并思考能做些什么去处理它们。
〔三、学习自己过生活〕
失去会导致生活改变。哲学家汤玛斯.艾提格就说:
悲伤就是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你可能会扮演新的角色、学习新技能,跟家族的关系可能也会改变。不管怎样,你都必须
学习在没有逝者的世界当中重新活下去!
虽说悲伤没有既定路径,但还是有些建议可以依循。像作者就认为在失去的当下,应该尽
量避免做出重大的决定。同时,要做好妥善的自我照护(像是充足的睡眠、良好的饮食和
运动),让自己有底气度过这段难熬时光。
〔四、与逝者保有连结〕
如同前面说的,你不必切断与逝者的连结。很喜欢书中说的:
随着失落的痛苦逐渐淡去,你的记忆反而会变得更加鲜明。回忆通常是令人欣慰的,能使
你与此人的关系更紧密,即使对方已不在你身边。
要保有连结,使用物品来转化对逝者的爱会是个好方法。像作者就说他一直珍藏父亲的手
表和她送给母亲的一个小雕像。我自己的话,则是会透过吃妈妈喜欢的食物或饮料来保有
与她的回忆连结。
〔五、重建你的信仰与生命哲学〕
“失去”可能会挑战你的信念与想法。有些人会觉得世界崩毁了,或怨叹老天为何如此不
公平。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最可能犯下的错误就是远离信仰。事实上,信仰、哲学、信念
和仪式是支持你的重要来源。作者建议可以问问自己:我的信仰或生命哲学在悲伤时是如何和我对话的?
我没有特别的信仰(会拜拜但不算特别虔诚),但我很喜欢随机和斯多葛的概念。对我来
说,妈妈的离世就是标准的黑天鹅事件。在随机不可测的世界,这种事就是会发生。当然
亲身遇到还是好痛好痛。但这样的观念,的确帮助我较快接受事实。然后积极地去面对、
梳理情绪。
【后记】
觉得这本书真的是悲伤的圣经,既像百科全书般全面严谨,又像心灵书一样疗愈暖心。里
面真的有太多有共鸣的地方,超多段落都让我有“对对对,我就是这样”的感受。如同临
床心理师苏益贤在推荐序说的:
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种种悲伤带来的复杂感受,其实都不是孤单的,而是共通的人性。
对我来说,这本书帮助我最大的地方是它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悲伤模式,可以
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消化悲伤,不用纠结于所谓“正确”的做法。另外就是我不需要“放
下”妈妈,而依然能和她保有珍贵连结。很喜欢王意中在推荐序的这段话:
我相信,悲伤终究能够让我们重新整理自己与周遭人事物的关系。找到与逝者之间,和在
消失的人事物之中,重新建立属于彼此的连结。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 Grief Is A Journey,直翻是“悲伤是趟旅程”。也就是说,悲伤
并不是个点,而更像是一种途径、历程。在这样痛苦地摸寻中,我们会慢慢找到与它共处
的方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中文书名会取作“继续前行,悲伤就不会是尽头”的原因。谢
谢这本书教会我其实并不需要“走出”悲伤,而是可以带着悲伤好好走下去!
最后感谢书友奇奇推给我这本书。当初会先挑这本看,是因为第七章节的标题“即使我们
是成人,也会成为孤儿”完全打中我。如作者说的:
对很多人来说,父母的过世是我们第一次经历重大的悲伤。
想想真的是这样。很感恩身边有很多很好很好的人给我支持。妈妈刚走时,朋友推给我看
刘芒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bbk_1rBz0
刘芒在影片中说道:“我希望你永远都用不到它。但是当在那个很危急的时刻,你只需要
知道,在这个频道,有这个影片,像灭火器一样的存在。”
期许这篇文也有类似的效果。希望你永远用不到这篇文章,但当你不幸需要时,它会一直
都在这里。
最后想说:“妈,爱妳喔。我会带着你的爱好好走下去的!”
作者: rabbitball19 (兔子球)   2023-12-11 03:41:00
谢谢推荐 我也是父母骤逝 看了你的心得很有感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