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阅读的路上-我们与科学的距离】讲座

楼主: qooandy (哇细小宏)   2023-07-24 21:24:30
方格子图文版:
https://vocus.cc/article/64bc58cbfd897800010bfeda
继上次“与成功有约”的讲座后,天下文化致力于推广阅读的美好,这次推荐三本科普书
“如何让人改变想法”、“超级感官”、“what if ? 2”
地点一样是在信义哥吉拉附近的诚品信义店,由天下文化x科学人主办的无料演讲会,比
上次邀请更多位重磅讲者,这次是被‘下一本读什么的podcast制作人-瓦基’、‘New98
常常听到的醒醒脑! 科学讲者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谢伯让’还有‘美美的家医科主治医师
-曹玉婷’,三位讲者所吸引来参加这次的活动
活动流程由主办单位简短开场后,先进行part 1-针对三本书籍进行短讲与介绍,part 2-
再针对阅读与科学进行对谈交流
Part 1:开场时,由天下文化科学顾问-林荣崧介绍台湾科学的六波潮流
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让“科学说中文”
1983年《牛顿杂志》发行,标榜“图解科学”
1991年远见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推出“科学文化”书系,EX:《别闹了,费曼先生》
2002年《科学人杂志》繁体中文版
2008年《联合报》头条新闻,天下文化《观念物理》系列打下基础,奥林匹亚夺五金
2014年“大科学”兴起,跨出科学门墙,关心社为议题,EX:《大数据》、《人类大历史

最后,引用哲学家休谟的话
Indulge your passion for science... but let your science be human,and such as
may have a direct reference to action and society.(放纵你对学的热情 但要让你的
科学有人性 并直接涉及到行动和社会)
我想,科学不仅是冷冰冰的硬知识,应该是要有温度的,才好咀嚼入口
接下来由贝壳放大执行长、科学人总经理-林大涵,针对今天的科学主题,提供一些简单
的想法
2022年,台湾卖得最好的印刷品是...?
对于科学你是?
向往科学的人
研究科学的人
运用科学的人
答案都很醋咪,尤其是第一题,确实显示台湾人喜爱冒险与不确定性的精神
第一本书“超级感官”短讲,由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谢伯让 主讲
一般人认知的五种感官为“眼睛看见”、“耳朵听见”、“鼻子闻到”、“舌头尝到”、
“手去触摸”。超级感官一书,更细拆解为32种,其中“内感受-血氧浓度 ”、“内感受
-血中二氧化碳浓度 ”这种比较细微的部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去注意到的无意识感官。也
介绍了《无意识知觉》与《跨感官知觉》的案例说明
无意识知觉资讯会影响生活,以下针对饮食、音乐、名字、环境、长相、颜色、声音、触
觉都有明显的实例:
饮食-包装大小影响食欲
音乐-卖场播放哪一国的音乐,那一国的葡萄酒就会卖得比较好
名字-名字好念的股价会比较高
环境-摆放整齐:捐较多钱、吃健康食物;摆放杂乱:较有创造力、偏好新想法
长相-照片真的会影响选战胜负!
颜色-对于红色比较喜爱
声音-男性低频嗓音较受女性喜爱
触觉-适当肢体接触,提升好感度UP UP!
跨感官知觉有几个著名的效应包含“The Shams Illusion”、“The McGurk effect”、
“Rubber Hand Illusion”、以及“联觉(synesthesia)”-两种感觉自动相伴而生的现象
,每2000人之中有一位的联觉者,以下这张图,有看出什么吗?如果没有的人也不必难过
,表示自己属于99.95%(1999/2000)之一的人而已
第二本书“如何让人改变想法”短讲,由哇赛心理学创办人-蔡宇哲 主讲
深度游说-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就让十分之一的反对者改变想法。100通电话访谈,可以让
3个人改变想法,是传统拉票方式的102倍! 哇赛~
就拿最近访台的AMD执行长"苏妈",苏姿丰为例,以下节录数位时代内容,在管理上面对
面访谈,了解彼此想法有其重要性,后面也会提到,这是因为“自我归类理论”,面对面
访谈让我/他的距离拉近,这也是敏捷讲求的精神,彼此能更close,才能更透明、更有温
度,台湾人说,“见面三分情”是有理论基础的
明明道理就是这样,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懂?数据不够、要懒人包、更多宣传
真相不只有一个,wait,这个跟柯南说的不一样耶!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以下这张图是‘灰鞋绿袜’还是‘粉红鞋白袜’
两者都是真相,因为这是一张绿色光源下拍出来的照片,看到的是‘灰鞋绿袜’,实际上
是‘粉红鞋白袜’ Awesome!
不同经验/知识会有不同的假设,遇到证据会有不同的结论
抹黑的力量-抹黑虽然可耻,但大量就有用,实验证实只要黑到一个临界点,白布真的会
被抹黑~
自我归类理论-1000元如何分配,我群比较好,根据演化的结果,自然会多分一点,回到
深度游说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拉近距离
用科学知识强化慢想,避免快思暴冲
第三本书“what if ? 2”短讲,由台湾师范大学电机系副教授-赖以威 主讲
以【数学与我的距离】为主题(怎么跟我的教育训练大纲一样《保险与我的距离》 ),致
力于把数学变得有用、好学、好玩,就像健达出奇蛋一样,一次满足3个愿望。
电机系的赖教授没接触科普前(<2010年),用心于完成芯片算法,运用数学逻辑推理,
加速开发流程,虽然可以使用电脑利用蒙地卡罗法大量地跑出模拟数据,但是旷日费时,
使用数学推论就是简洁,数学是一把手术刀,而且,就算再好用,不会就是不会
大量接触科普后(>2010年),开启自己的使命将数学科普化
为什么要学根号2?
该去哪一间庙拜拜最容易求到好签?
婚礼现场该包多少红包?
全台湾多少爷爷奶奶过世?
透过这些有趣的问题,拉近与大家的距离。(虽然我是数学系的,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学根
号2的回答还是没办法说服我,顶多只是多学到冷知识而已)
“what if ? 2” 这本书也是透过类似的方式,询问有趣问题的解答
《站在绝对零度的大型物体旁,会有什么危险吗?》=>很冷,so cool~~~
《如果试图挥棒打击以90%光速投出的球,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只有大谷翔平那个男
人才办得到吧!
最后,透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解答为什么
在日本准时起床看不到日出?=>很重要吗?在日本就是要很chill阿...
苹果要买一颗大苹果还是3颗小苹果划算?=>这个如果有CP值的考量,真的可以试试
来持续探索这个能被知识取悦的社会,将会非常有趣!(Nearly everything is really in
teresting if you go into it deeply enough.)
Part 2:对谈交流的部分,由科学人内容长-陆子钧 担任主持人,搭配阅读前哨站站长-瓦
基、台北医院北护分院家医科主治医师-曹玉婷、台大网媒所兼任助理教授-葛如钧(宝博
士) 三位与谈者
针对“阅读”与“科普”的主题,三位与谈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瓦基-一周会看两本书,记得在podcast也提过,会有目的性的方式选择读书的类型与种类
,不同时期依照自己的需求去读需要用到的书,会用笔记的方式把书中有用的知识节录下
来,不用从头翻到尾,按照自己喜欢或有用的章节去读。
曹玉婷-养成环境中有书的习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听到、看到的地方都塞满书就对了
,对于不好看的书就丢掉吧,Let it go! 对于看到的知识也要抱持怀疑的态度,确认资
讯来源,避免被假新闻蒙蔽。
宝博士-阅读就是要让“今天的自己觉得昨天的比较笨”,科学的目的是用来反直觉的。
要能问对问题,并且要能反向思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去挖掘报章杂志没有讲的事物,
最后,要拿出《忘记密码》的勇气,按下去就对了,对于未知的科技新知,just do it !
就像我自己的座右铭,‘去想 做不到,去做 想不到’
作者: Misscat16868   2023-07-24 21:59:00
为什么假新闻要民众辨认,这不是媒体人放出消息就要确认,不然也有NCC把关,他们也没说我们看的是假新闻?如果是假新闻为什么NCC不处理?那我就当我看的资讯是真的不然你帮我辨识一下我是“谁”?为什么会说这些?不然你帮我辨识一下我是“谁”?为什么会说这些?是fat man? thin man?还是little bo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