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恐惧的力量

楼主: licklabium (76600ferio)   2023-01-18 00:25:49
  十多年前有位高二的年轻人前来找我。他家中事业经营的有声有色,是名符其实的
富二代。念的是名星高中,成绩名列前茅,家里没给什么课业压力。然而,他却非常的
不快乐。他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
“去当志工吧。”我如此告诉他:“学历对你只是锦上添花,即使不用工作,你也
不愁吃穿。”
  他真的休学去当志工,在医院、老人照护中心和流浪动物之家奔走。两年后,他不
仅回去高中完成学业,顺利考上大学,还回来找我,眼神充满活力告诉我:“我终于知
道自己存在的价值。”
  多年后再次回来找我,他已经独立经营一间公司,工作之余仍然去做志工。他说:
“即使再累,看到别人的笑容,一切都很值得。”
  坦白说,一开始给他如此的建议,是出于我过往经验的直觉。我妈妈在长期家暴下
,因为担任了慈济的志工,而找到了活下去的动力。她曾告诉我,即使自己只有一碗饭
,分给别人吃一口,都是福报。就这样,她当了数十年的志工。国中时的我不懂,却让
我多年思索。如今,我在此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曾在高速公路意外中,差点意外身亡,却因为一位陌生人不顾一切,犯险救援
,才得以活命。那恩人没有留下姓名,就此踏然而去,别无所求。这让她开始思索,舍
己为人的情怀,从何而来?
  1934年,法国昆虫学家曼纽在利用安德烈圣拉古机动运算程式,研究蜜蜂飞行原理
后,气馁地写下结论:“蜜蜂根本不能飞。”
  但,蜜蜂飞了。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写着:“比起那些背叛同伴者,准备牺牲生命的人,往往
无法留下子嗣,继承他们的高贵天性。”
  但,作者却被恩人救了一命,人性光辉面仍处处可见。
  时间总是站在科学这一边。数十年过去,发明了高速摄影机,科学家解开了蜜蜂飞
行之谜;数十年过去,作者进行了无数研究,也解开了利他的人性之谜。
  这是我看过最温暖、充满人性关怀,兼具科学性的心理学的书。
  作者的研究,从心理病态者展开,那是利他光谱的另一端。有别于因成长过程受虐或
被忽略,心理创伤而导致的反应性攻击行为,心理病态者是以冷静、目标导向,特意寻找
对象(如儿童、落单女子)来施暴虐杀的操控性攻击行为。很无奈却也不意外,心理病态的
基因影响高达85%,剩下的15%也不是来自共同环境影响。
  人的一生最具暴力性的年纪,根据统计,很意外的,是在两岁时。(请注意,不是暴
力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而是暴力倾向。)攻击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原始行为,不需要学习。
随着年纪增长,我们的暴力抑制机制(VIM),让我们学会克制自己对同伴做出暴力行为,
使我们变成社会群体中值得信任的一份子。
  不幸的是,约有7%的儿童会在某个阶段被诊断为品行障碍(CD),他们的暴力抑制机制
出了问题。这7%的儿童中,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主要表现出反应性攻击行为。他们的
品性障碍是次发性障碍,起因多半是创伤或虐待经验,又处在有压力的环境所导致。
  剩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的的品行障碍儿童,才是特别让人担心的地方:他们的暴力
抑制机制已经受到损害,是最可能变成心理病态者的人。
  作者找到了一群可能是心理病态的儿童,加以访谈。和许多人想像的不同:典型
的心理病态者,似乎特别亲切。如果你还记得郑捷的话,应该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因此以
个人访谈来评估心理病态,绝对是坏主意。
  心理病态者通常有超乎寻常、迷人的外在表现,较高的智商,却有惯常性暴力行为。
相当矛盾的特质。
  记得人一生最暴力的年纪是两岁吗?心理病态是一种发展障碍,世上每个心理病态成
人,过去都是心理病态儿童。然而并非每个心理病态儿童,最后都会发展成心理病态成人
。有些研究显示高度的父母温暖,可以减轻遗传性心理病态特征的严重程度。
  然而,这些孩子倒底出了什么问题?作者透过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找到了可能的解
答。问题可能在感知恐惧的杏仁核。这些孩子不会害怕任何事,即使面对狮子、毒蛇也不
会吓到他们。心理病态儿童对恐惧,在生理与主观上的回应,都是稍无声息。
  感知恐惧能力的缺损,也损害他们同理他人恐惧的基本能力。
  相反的,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杏仁核对于恐惧表情的反应,却比正常儿童
的反应更强烈。过度情绪反应,与焦虑、抑郁或创伤经验有关,导致他们连回应模糊或轻
微的威胁都会暴发。表面上要区分两者并不容易,然而在fMRI下,杏仁核的反应却显然不
同。
  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心理病态者。从绝对的冷漠到对朋友、亲人关心的人口分布,
恰好形成了常态分布图的右半部,即所谓的半常态曲线。问题来了,那消失的左半部呢?
  这让作者的研究,往光谱的另一侧移动:超越常人的利他主义者,如同他的救命恩
人一样。
  利他主义行为的一般定义是“把帮助他人得到福祉,当成目的的自愿行为。”捐款、
做志工、捐血、帮助陌生人,皆符合。而这些行为皆相当常见,根据2016年全球行善指
数估计:每个月,全世界有超过二十四亿人会为有需要的陌生人提供某种帮助;世界卫
生组织(WHO)纪录,全球每年约有1.08亿次捐血,且自1974年来就是稳定的数字。(1974
年以前,美国受捐血人得付费给捐血人,之后改为无偿给予。)
  然而捐血风险和不适感非常小;捐骨髓风险和不适感就高了许多。在美国,每年约
有五千人捐赠骨髓。不过作者把“超越常人的利他主义者”标准拉得更高,需得符合
  (1)受益人与利他主义者无关且不认识
  (2)该行为对利他主义者带来重大风险或付出成本
  (3)行为是“非规范性的”,也就是不能期待他人去做这些行为。
  作者的研究最后锁定“非指定捐肾者”。捐肾的手术基本上是低风险:每五十例手术
,仅有一例产生失血过多的严重并发症;每三千例中,仅有一例死亡。然而与高空跳伞的
死亡率:十万分之一相比,却高了三十倍。手术复原期的不适,和长期健康风险,都可能
让你我却步。
  事实上,利他性捐肾者仅占人口的不到百万分之一。而前述的心理病态儿童,约占人
口的2-3%。
  招募12名心理病态儿童花了作者两年的时间。猜一猜,作者花了多久的时间,招募到
12名利他性捐肾者?
  不到两天!
  在作者公开招募后的第一天,他的信箱塞满了利他捐肾者的来信,其中一封写着:
“我非常感兴趣能够成为实验室大鼠,在我身上做研究。”
  这是对超常利他主义者的最好介绍了。
  利他行为的背后成因,究竟是什么?或许你猜到了:是恐惧。
  超常利他主义者的研究显示,他们的杏仁核对于恐惧的反应特别强烈。他们不仅本身
特别容易感受到恐惧,不敢去接触如高空跳伞的冒险,甚至连生活中许多事,都会引起他
们的恐惧。他们也因此更容易分辨出他人的恐惧表情,尤其是眼睛。
  在所有长着眼睛的物种中,人类虹膜四周生动的眼白,几乎是最独特的。(想想海底
总动员中的动物如何逼真像人)
  自己生活中很少有恐惧经验的人,难以辨别他人是否害怕;自己很常感到恐惧经验
的人,则容易多了。
  矛盾的是,容易感到恐惧,怎能成为超级英雄?不都是说勇者无惧吗?
  或许这揭露了一项重要事实:无畏和勇敢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真正无私的英雄不
是起于缺乏恐惧,而是因为恐惧。他们能无私的回应,是因为当他们同理他人恐惧时,并
不会让害怕情绪淹没自己,阻碍救助行动。
  事实上冲入火场二楼救人的纽瓦克市长科瑞布克、冲入零下十七度、满是残骸和燃
油的坠机冰封河水中救人的蓝尼斯科尼克,事后接受访问都说:“当时我很害怕,那是非
常惊人的时刻…”和电影中的超人、蝙蝠侠完全不同。
  然而,恐惧究竟如何化为大无畏的勇气,进而推动超常利他行为?
  作者将观点转向被唱颂千年的另一种人类强大的情感:母爱。再从母爱扩展至人性关
怀,甚至异母行为。时间追朔到几亿年前的犬齿兽,一路来到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再到采
集狩猎的哈札人。这部分结合了人类学的观点,立论相当有说服力,十分精彩。
  作者接着讨论了随着文明的演进,人类的利他行为究竟如何演变?什么原因导致如此
的演变?人类是否能更好呢?利他主义能否后天教导呢?在重视个人主义和重视集体主义的
社会,何者容易出现利他行为?年长者和年轻人,何者更有利他行为?作者一再提问,我也
一再猜测。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自己心中的答案相当有信心,最后却似乎看著作者笑
著对我说:“猜错了吧。”
  然而作者除了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外,还融合了各领域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各国际组
织的统计数据,証据力十足,让我不得不信服。或许你阅读此书时,也可以试着猜猜看。
  许多利他主义者都向作者表示,他们面临有机会救别人性命时,也获得了定义自己人
生的机会。如同那位找我聊的年轻人、如同我妈妈,更如同这世界上数十亿个默默行善者
,相信也包括正在看此篇文章的你。
  惧恐,让人们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勇敢。这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作者: weimr (小胖)   2023-01-18 00:32:00
作者: legend   2023-01-18 02:32:00
作者: hsueh312 (hsueh)   2023-01-18 09:51:00
作者: miffymv   2023-01-18 18:56:00
写的真好!
作者: s87140r   2023-01-19 10:29:00
作者: te912   2023-01-20 16:56:00
真的很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