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宗璞《东藏记》说起

楼主: ostracize (bucolic)   2022-11-12 11:04:56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059996
东藏记
作者: 宗璞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4/01
语言:简体中文
https://reurl.cc/OEADX3
钱钟书神话的破灭
——从宗璞《东藏记》说起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28179
2007年,余英时曾经接受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陈致的访谈。当时,陈致对余英时提到“钱(
钟书)先生对您也是非常欣赏。”余英时的回答是:
“没有没有,那是他的客气话。你知道钱先生也有他世故的一面,他很客气,不能把他的
客气话当真,我从来没有当真过。当然这也不是说他说的是假话,但也不能在这上面真的
认真。我们一共才见过两次。”(《我走过的路:余英时访谈录》页43-44)
我先前读书及此,心中微感奇怪,觉得这个回答似乎超过一般的自谦之词,仿佛有言外之
意。这个月《余英时传》出版(周言著),书中提到一条线索,为余英时可能的言外之意
提供了旁证,那就是钱钟书与“冯衣北”的关联。
“冯衣北”是笔名,本人为中国某刘姓作家。在1980年代,北京安排刘某以“冯衣北”的
名义,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了数篇论战文章,以驳斥余英时对于陈寅恪思想的解释。
至于《明报》方面的经手者,就是金庸本人(《余英时传》页322-326)
这是一场关于陈寅恪思想遗产的论战,细节在此无法详述。概言之,“冯衣北”的立场是
要将陈寅恪作品重新解释,打造出一个有利于北京的版本,比如将陈寅恪在中共建政之初
的诗句“领略新凉惊骨透”解释成“不意共产党待我如此之厚”(转引自《陈寅恪晚年诗
文释证》页234),诸如此类。
余英时对于冯衣北论战文仍然保持学术上的礼貌,但实际上相当不屑,直接指明“这是代
表某一部门中共官方的‘弦箭文章’,其中并无值得一驳的具体内容。执笔者自然是奉命
而行…我祇有同情,并无反感。”(《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页233)
这段话,让我想起传说中石原莞尔在战后接受盟军询问时,否认他跟东条英机有意见对立
,理由是“东条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意见,和没有意见的人怎么可能发生意见对立?”两者
前后辉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照《余英时传》的说法,钱钟书正是冯衣北论战文的参与者,不但在发表之前曾经
读过文稿,而且还给了修改意见,此有钱钟书在1984年初的一封信函为证,信中提及“(
冯衣北文)阅一遍,甚好!批识数处,聊比他山之石”(《余英时传》页326)。
另外,《余英时传》进一步提到:
“我曾经就此事当面向余英时先生求证…余先生说当年他也曾听闻此事(指钱钟书参与冯
衣北事件)…余先生郑重的补充说,后来他曾经托李欧梵向钱先生当面质询,钱先生只是
笑而不语,并未承认,而这封信的出现则证明,钱先生的笑而不语,其实就是默认…钱钟
书牵涉此次风波,基本可以定案。”(页326-327)
钱钟书以一代耆宿之尊,跳下来为“冯衣北”审稿改稿,究竟是迫于组织压力,抑或出自
内心?已然无从查考。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大概都足以让余英时再次感受到,钱钟书跟他
的距离相当遥远,不论政治立场或学术见解皆然。
除此之外,尽管钱钟书生前写给余英时的文书颇多赞许之词,像是“每得君书,感其词翰
之妙…即在中原亦岂作第二人想乎!”、“寓意深永,琢句工适…惟有把君诗过日耳”,
几乎到了灌迷汤的程度,但却在写给香港作家宋淇的信中批评余英时的诗作苦无“面不红
、气不喘之雍容自在”(《余英时传》页315)。
总之,余英时晚年受访时那句“不能把他的客气话当真”,恐怕带有“请不要觉得他对我
有多推崇认可”的言外之意,不能当作一般的自谦之词来看。至于《余英时传》,则是下
了一句相当锐利的评语:
“当面奉承,背后批评,乃是钱钟书一贯的作风。”(页31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