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好读版:https://matters.news/@michenhk0927/344605
作者: 安卓雅.布兰特
出版社:橡实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03
被动式攻击又称消极抵抗,以看似没有敌意的方式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
前阵子因为工作上沉寂了一段时间,郁闷总是需要排解,因此那段时间总
是喜欢翻翻心理、人际关系等书籍,希望得到一点启发。
这个直白的书名你不爽,为什么不明说?马上打动我,因为不论是公事、私人间,
自己往往也常发生将不满的情绪自我消化,不管是碍于上司压力、同侪的关心,
或是其他的眼光,以致真实的自我情绪无法完整宣泄,相信不只是自己,
应该其他人也有类似经验吧?但看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刻意压抑这种的情绪,
前期往往看似波澜未兴,但其实抵达临界点后的爆发,反而更难以弥补。
《你不爽,为什么不明说?》令我最深刻的一点便是提出被动式攻击行为
的论点,初次看到这个名词,既新奇又疑惑。
被动式攻击(Passive aggression)
是以“看似没有敌意 (表面和气却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愤怒或不满的一种手段”。
被动式攻击是一种应对机制,当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或害怕招致不好的结果
(例如双方的冲突或决裂),被动式攻击就开始启动了。
因为察觉冲突即将发生,想到冲突发生后,可能会有许多负面情绪,
如寂寞、愤怒、伤心、焦虑或恐惧排山倒海而来,一想到这些避之惟恐不及的情绪,
便会隐忍下来,转化为被动式攻击。
这些被动式攻击既可以抒发愤怒,又看似不会引发冲突,因此我们常会不经意用
被动式攻击回应。书中介绍被动式攻击又看似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不动声色的反应、背道而驰的行动和沟通孤立。其实懒得理这些分类方式,
但举凡直接否认、拖拖拉拉、从中作梗、犯嘀咕、或是沉默...等等其实都属于
被动式攻击行为。
而被动式攻击行为常源于年幼时成长背景,譬如:童年受虐、自卑、畏惧冲突
与害怕失去...等等。同时,不只是被动式攻击者需要自我检讨、改进,这本
书提出另一个亮点则是受害者,提供受害者应如何应对,因为受害者其实也是
帮凶,也需要自我检讨。
而书里最重要的内容当然就是提供自我转化的八把金钥
(8 Keys to Eliminating Passive-Aggressiveness,也就是原文书名)
《正视压抑的愤怒》、《厘清情绪底下的思维》、《倾听身体的讯息》、
《设下情绪的人我界线》,偏重于自我觉察。
《明确而坚定的沟通》以及《容许建设性的冲突》,是平常人际关系中
很需要运用的原则。
《拟定具体改变计划》:建立“为自己的有害举动负责”的心态,
利用正念意识自己的行为以及回避责任的防卫机制,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力量。
《不再姑息被动式攻击》:不再当帮凶,了解到当帮凶并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是在妨碍自己用健康的方式体察自己的情绪。
想改变,先利用正念从觉察自己的行为开始。不论察觉到自己是攻击者或是帮凶,都勇于
为自己负责,相信人际关系跟心理健康都会越来越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