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决断》读后心得:我得到的三个重点和两个启发
突破偏误、盲点、伪逻辑,以科学思考打造优势决策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scientific-thinker/
谁需要思考?谁需要做决断?如果你只是待在自己舒适圈,循规蹈矩地做事情,你就不太
需要思考。如果你需要面对陌生的局面和不熟悉的事物,你就需要思考。我认为后者显然
有趣得多。
这本书在说什么?
《高手决断》的作者是畅销作家万维钢,他也是“得到”App 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
课”的主讲者,他的另外两著作《高手思维》和《高手学习》也是我很喜欢的书。他很擅
长以说故事的方式,将复杂深奥的思想转化为新奇有趣、易于理解的知识与观点。在这本
书中,他想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科学思考者”。
科学能够做到的,是给我们一个提示,而这个提示往往能帮上大忙。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是,科学不是仅限于科学家专用的方法,而是人类探索世界最自然的方法。书中以历史事
件、职场困境、社会议题和智慧科技的发展为例,旁征博引而且行文流畅,让我们学习如
何以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
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值得思考的应用角度。作者写书的顺序是从“严谨”的科学开始,写
到“最不严谨”的科学结束。从最开始的数学和物理学是最严谨的科学,然后再写到工程
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中间则写到演绎法和归纳法这两种科学界常用的思考方式,最后则
以大胆假设和类比联想当作结尾。
但有趣的地方来了,对于我们一般读者而言,最常使用的是类比跟联想,这本书的结尾跟
我们的生活最接近。反而是愈往书本的开头走去,离我们日常生活愈遥远。而这样的介绍
顺序,我认为别有一番用心。因为从严谨的科学开始谈起,是让我们有所“本”。而基于
这个本,再逐渐认识其它相对不严谨的科学,反而更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科学思考态度
。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品尝建议是:顺着读,反著用。
1.当心不科学的奇蹟思维
作者提到有一种普通人常有的思维较做“奇蹟思维”,有这种思维的人相信什么好事情都
“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人通常高估了奇蹟出现的
机率,也不懂得珍惜和鉴赏真正的奇蹟。
这种思维通常伴随着“特权感”出现。意思是我得到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得的,好东西就应
该归我。像是有人从小家境优渥,一路受到父母和众人的照顾,这其实是很稀有的条件,
但是他却意识不到,反而认为这些遭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人认为别人眼中看似奇蹟的
事情,他认为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遇到挫折就会气急败坏。
像是在工作上,抽签抽中一个很无聊的工作,正常人会想说这就是机率、是偶然,我去做
就是了。而拥有奇蹟思维的人,却会对自己抽到这无聊的工作感到非常愤怒。他们的特权
感会冒出来,在心中咒骂:“为什么倒楣的非得是我?”
我认为,当我们透过比较科学的角度去思考,会发现这一切只是机率罢了。家境条件好的
人,是幸运的;能拥有好朋友伴随左右的人,是幸运的;还能够活着,也是幸运的。我倾
向将比较多的成功因素归功于“幸运使然”,而不是我“应该得到”。更多人意识到自己
幸运的世界,会比更多人觉得自己有特权的世界来得更美好。
2.不要过度追求简化
普通人很推崇“化繁为简”的观念,这在很多事情上行得通,也可以这么做。但是作者提
醒我们,当我们要理解别人、理解另一个团体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度简化了。
以个人来说,假设你是医生,你的同事有一次手术做失败了,你可能会说,他为什么会失
败呢?因为他这个人不行,他平时工作就不认真,医术有问题。而有一次你做手术失败了
,你就会说我的医术没问题,失败纯粹是出于客观的原因,手术中遇到了一个极为罕见的
情况。对自己,我们会分析很复杂的情况;对别人,却倾向把对方简化。
对团体来说,这个现象也经常发生。就像是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人士,他们看自己,都
觉得组织太松散了,内部意见太多了,根本无法集中力量。可是他们眼中的对手政党,却
是一个纪律性很强的政党,对方的声音一致,表现得很团结。这是因为当我们熟悉自己团
体内部的人,会知道这些人是善良的、有正义感的、有理想的。但是对于另外一大群人,
由于我们不熟悉他们,就很容易把他们简化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进而产生敌意和防范心。
了解一个人比较容易,了解一个群体很难。
所以一个科学思考者会提醒自己,这件事不只有一个故事。你眼里是这个故事,别人眼里
可能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过一段时间再看又是另一个故事。我们要避免全盘接收过
度简化的想法,而是愿意先理解背后的复杂,然后才形成自己简化之后的观点。化繁为简
是先有“繁”才有“简”,而不是直接就跳到简。
3.活用类比帮助思考
在这本书的尾声,作者介绍了一个最不严谨的科学思考方式,但也是跟我们生活最接近,
最容易带来启发的。这个思考方式就叫做“类比”,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的相同点。
像是“高”和“低”明明是高度的概念,但是我们却说“这个东西的品质很高”、“这个
人的水准很低”。“吃”这个动作是往嘴里塞东西,但是我们却说自己“吃了一张罚单”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经常用到类比的方法。
但是类比在科学上却不够严谨,我们要特别留意。像是有人把男女之间的感情类比成磁铁
,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借此推论同性恋是违反天性的行为。这就是一个不好的类
比,因为人类的情感跟磁铁的磁性根本是两回事。这是强行套用类比的人的问题,而不是
人性本身有问题。
类比最有用的地方在于帮助我们思考。明明是不同的事物,却能看到它们的相同点。就像
是我最近在思考“卡片盒笔记法”的类比,我觉得卡片笔记跟写软件程式很类似。一则卡
片笔记,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程式码功能;写一篇文章,就像写一段程式码。写程式时可以
随时呼叫已经写好的功能,就像是写文章时可以随时呼叫已经写过的卡片笔记。
类比只有好不好用,没有正不正确。只要能帮助我们更容易思考、应用和融会贯通的类比
,就是好的类比。
后记:我得到的两个启发
《高手决断》全书读起来十分流畅,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环环相扣,对我来说就是一本一旦
开始读,就舍不得放下来的书。我在书中对于“阅读”和“写作”分别提出两个观点,对
我的旧思维产生冲击,我觉得特别值得纪录。
关于阅读,他主张读“新书”,因为今天的世界比经典时代要复杂得多,今天学者们的思
想比古代经典要先进得多。经典最厉害的时代,是它们还是新书的时代。他总是强调“当
前科学理解”这个关键字,意思就是当前这一代科学家共同编织出来、对世界如何运行的
一套描述和解释。我前阵子还困在一个想法里,觉得自己是不是该多读一点“旧书”,尤
其是旧的经典书籍价值比较高?我整理了思绪之后,大致上得到的结论是:普世智慧,多
读旧书。科学和商管,多读新书。
关于写作,作者说在写文章或说理的时候,应该优先运用不容质疑的事实和学界公认的观
点。如果是引用作者本人的观点,那就得指出论证过程。最不可取的就是“因为某某名人
是这么说的,所以这么说就是对的”,这种“引用论证”不是论证。这个说法打中了我的
痛点,因为我有时候写作也常常引用某人说的话,当成是支撑一个观点的事实。这是不对
的。
此外,他提到同样是在自己的书面里引用别人的书,愈是新手,愈倾向引用别人的“观点
”;愈是老手,愈倾向引用别人说过的“事实”。高手写书会引用一大堆参考文献,其中
大多是事实,像是这个实验说了什么,那段史料出自于哪里。事实必须有权威的出处,但
观点都是自己的。这两个启发,让我得以重新检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