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我在虚度人生吗》哲学解答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2-10-24 15:40:53
部落格图文好读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6/02/what-am-i-doing-with-my-life/
原文书名: 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
作者: Stephen Law
出版社:Rider
出版日期:2019.08. 08
你是不是偶而也会闪过这些问题:什么是我的人生目标?我满意现在的生活吗?现实与理
想我该如何选择?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不顺遂?我有自由意志吗?我要如何找到我的真爱
?人生还有其他可能吗?如果你也有过这些烦恼,推荐你来看看这本书,看看哲学家们是
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
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这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作者他从网络上搜寻了最常被大
众搜寻的问题,挑选了45题以哲学的角度来回答。因为是一本哲学普及书,所以用字遣词
很浅显易懂,在说明哲学家的主张时也简化了许多,很推荐给对于好奇哲学家都在说些什
么人。可惜的是目前在台湾没有翻译本,只有中国的简体字版 《我在虚度人生吗?大哲
学家对深度网络搜索词问题的回答》。我是先发现了简体版后再去找原文版来看。目前在
Amazon Audiable 上也可找到它的有声书,很适合练英文听力。
史蒂芬·洛(Stephen Law)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哲学教授,教于伦敦大学的海斯洛普学院
,并曾在牛津的皇后学院担任研究员,拥有牛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他写过许多畅销的
哲学入门书 ,像是The Philosophy Files, The Great Philosopher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n Humanism, The Philosophy Gym 等等。目前在台湾好像只出版了的 《
哲学体操》 The Philosophy Gym 这本书。
这里我将从本书45则问题中挑选我认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介绍。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一
直不断地被重复的提问和回答,每个哲学家对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未来我介绍的
其他书籍里,也会一再地出现。在此我先介绍作者史蒂芬·洛(Stephen Law)给出的答
案。
1. 我是谁?
当被问到“你是谁?”这个问题时,我们总是能轻松的给出一些自我介绍的答案:我的名
字、我住在哪、我的职业身分是什么、我的家庭状况、我的兴趣等等。但是当这个问题从
哲学的角度来问,我们反而很难回答。就像在《苏菲的世界》 (Sophie’s world) 里小
苏菲收到一封不知名的信,里头问她 “你是谁?”时一样困惑,难道除了上述的那些答
案之外,还有我不知道的“我”吗?这个问题之所以让人困惑,是因为许多人设想了还有
一个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这个自我才是真正的我,唯有通过内省才能被发现。
18 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 休谟 (David Hume) 在他著名的书 《人性论》﹙Treatise of
Human Nature﹚里论证说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并不存在,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一束
知觉的集合 (the self is ‘nothing but a bundle or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perceptions, which succeed each other with an inconceivable rapidity, and are
in a perpetual flux and movement’ ),这包含一系列的感观经验和思想记忆,在这些
思想与感觉之外没有其他。
而作者史蒂芬·洛认为像休谟这样将注意力转向内心去探寻,也并不是一个了解我们到底
是什么样子的可靠途径。因为包括勇气、刚毅、决心以及正义在内的人类珍视的许多特质
,都表现在并存在于危难之际。所以,想要发现什么是“真正的我”,也许不在于宁静的
沉思,而是将你置于一个对自己形成挑战的险境之中才能被看见。
2. 我在虚度人生吗?
你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吗?我们不确定自己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是否应该确立一个更符合世
俗观念的目标,比如成功的事业或是美满的婚姻。有时会陷入困境,忙于单调乏味的日常
工作,面对重要的人生目标却毫无建树、裹足不前。
苏格拉底 (Socrates) 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这句话是出自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Apology)。作者借由苏格拉
底的这句话想要说明身为一个人,不应该只是生理上的活着就好,而是应该不时地反思自
己的每一天是怎样在过的,因为生命有限,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要庸庸碌碌地过一
生,还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就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生命结束时可以无悔的离开这世界,就
端看你怎么去反思自己的生命。
但请不要误会这是在说只有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如果你这样想,你
就陷入了伟大叙事的诅咒里。我们要理解每个人的生命有不同的路线,并没有所谓客观完
美的人生,重点是你自己是否认为自己目前过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你才是自己价值的裁判
:哪怕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在为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而默默无闻地无私工作,或许他
的生活是一部极其乏味的传记片,但他的人生同样有价值。
那要怎么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审视呢?作者认为哲学思考就是最好的工具,有证据表明,当
人们在思考诸如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等哲学和道德问题时,当他们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
力时,他们的确会从中受益。
3. 为何人生如此艰难?
当我们遇到人生困境,低潮的时候,我们总想问一句:“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困难?”综
观这个世界,物种为了求生存总是很艰辛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要不断地寻找食物,躲
避猛兽和侵略者,和无数的威胁。哲学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在《利维坦》(
Leviathan)里就提到一种生存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没有道德、没有法律的,而
人们的生活会是孤独、贫穷、肮脏、野蛮且短暂。幸好,现在的我们是处于有法治的社会
,在生命财产上有一定的保障,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但我们仍然有新的挑战要面对。因
此作者建议的解决方案是管理我们的预期。
作者建议我们采取希腊时期的 斯多葛学派 (Stoicism) 的教诲: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
预期,从而在事情没按预期发展时就不会感到失望。例如我们要设想可能会失去我们所爱
的人、失去我们的健康、失去我们所有的财产等等。这样,当困难不可避免地降临时,我
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因为生命中我们最珍视的东西总是暂时的,应对损失的方法是培养一
种无论能未雨绸缪的预见性。这种方式叫做 “提前冥想”(premeditatio malorum),
近来又被称为 “负面观想”(negative visualisation)。预先冥想要求我们去练习对
最坏的情况作设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现实的预期,并为可能发生的坏事做好准备

4. 我该如何度过难关?
延续上一个问题,我们这次要来回答当我们真的面临困难了,该怎么度过?
斯多葛学派建议我们根除对未来苦难的恐惧以及对过去苦难的毫无意义的回忆,因为这两
者都会给我们带来无谓的痛苦。当悲剧发生后,如果劝当事人要理性、要“控制局面”,
只会让他们承受更多悲伤。可是,一旦当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他们的损失,告诉他们“沉
溺于过往的自我折磨,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将会很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学
习,以避免重蹈覆辙。当代的斯多葛主义者 马西莫·皮戈里奇 (Massimo Pigliucci) 在
《别因渴望你没有的,糟蹋了你已经拥有的︰跟斯多噶哲学家对话,学习面对生命处境的
智慧》 (How To Be A Stoic) 这本书里也提到仅仅认识到某件事的真相是不够的,你需
要反复练习,一遍又一遍,直到养成习惯。在反思的过程里同时问自己:“这些情绪是帮
助了我还是阻碍了我?”以及“我是不是在对无能为力的事情瞎操心?”等等。
斯多葛哲学在现代社会里又重新受到了许多关注,因为他们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理论化什么
是“幸福生活”的学派,他们对幸福人生的看法,在两千年后仍然启发了很多人,之后我
也会在介绍一些现代斯多葛哲学的书给大家。
5. 我有自由意志吗?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是注定的,甚至就算你已预知命运,想要反抗它,所带来的结果正好就
是早已注定的。这种宿命论的荒谬已经被某些人证实了,例如当他们被告知应该系上安全
带从而能够在车祸中救自己一命时,他们不仅不听,还说“随它去,随它去,该来的终究
会来,我无法改变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们就真的在车祸中丧命了。但事实是我们可以改
变未来:绑上安全带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人避免重伤或死亡。
但我们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挑战:我是否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一个令人苦恼的哲学两难困境
。一方面,在我们看来,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因为我可以决定我早餐要吃面包还是饭团
,我可以决定要不要系安全带,这不就是我的意志自由的展现吗?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认
为自由意志似乎是一种幻觉。对自由意志的否定主要是来自科学观下的决定论:科学研究
揭示了宇宙万物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只要我们对自然法则和事物的特定状态有一定的认
识,我们就能预测出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人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自然法
则的规范。尤其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有更多证据显示我们的身体行为在大脑有意识地作决
定之前,就已经出现一些生理变化预示了这个人会如何反应。如果真是这样是不是就代表
自由意志真的是种幻觉?
要反驳科学决定论的挑战,就有人诉诸量子理论:在非常非常小的量子级上发生的事情,
并不是完全由物理决定的。但量子理论的问题是,量子级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就算是真的
,也不是我们谈的自由意志,因为“随机发生”表示其实我们并无法控制事态的发生,但
自由意志的核心是我们有选择控制的能力。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捍卫自由意志不受物理决定
论的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证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相容的。
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到目前仍是争辩不休,主要有三种理论:自由意志论 (free will)、
决定论 (determinism)、和相容论 (compatibilism)。这个问题放在心灵哲学的脉络下来
讨论,就是源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é Desartes) 的身心问题 (mind-body problem)
。笛卡儿主张身心二元论 (dualism):心灵和身体是不同的实体,心灵没有物理性质,所
以不受物理法则的约束,但心灵可以控制身体,所以是物理事件发生的原因。当然笛卡儿
的主张在现今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下已被抛弃,但延伸下来的是物理主义下的化约
论 (Reductive physicalism) 和不可化约论 (non-reductiive physicalims) 的争论。
关于这部份有很多很有趣的书在讨论,之后我也会陆续介绍。在此我先推荐我很喜欢的脑
科学家葛詹尼加 (Michael S. Gazzaniga) 《我们真的有自由意志吗?》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这本书给有兴趣的朋友作参考。
6. 我在被人操纵吗?
每个人都有信念,例如,我相信世界是存在的,地球暖化是真的。但我们的信念是如何形
成的?简单地说是借由我们的感官和推理能力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到真理,因此我相信
我所认识到的真理。
那要怎样才能塑造一个人的信念呢?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有力的推理和论证来影响别人的信
念,或者直接向他们展示这一事物真实存在。不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改变
他人信念的六种方法:
1. 我们可以使用奖励和惩罚
2. 我们可以运用情感控制
3. 不断重复 :比如邪教组织鼓励教众像唸咒语一样重复教义。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
信念最终会牢牢扎根
4. 审查制度和信息控制: 如果你不愿意让人持有某些特定的信念,那保证他永远听不到
这些内容就行
5. 孤立和来自朋辈的压力: 邪教的典型做法是隔绝新成员,使他脱离原有的朋友、家人
圈子而置身于满是忠实信徒的朋辈羣体
6. 利用人们对不确定性深感不悦的事实,尤其是涉及爱、性、死亡及行为正确等重大事
件时,我们会对不确定做什么感到焦虑。 这种不适感经常被邪教或政权所利用。
例如我之前看过的一出韩剧 《救救我》 就非常写实地描绘了一家人被邪教团体如何用上
述的这些方法控制他们的信念:利用人们的焦虑感假装是来帮助他们的好人,将他们孤立
后,在团体内控制他们能得到的其他讯息,并用不断重复教义的方式使他们深信不疑。关
于这些手段存在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无论你试图灌输的思想是对是错,它都会奏效。这其
实就是一种洗脑。不管面对的是怎样的人,孤立、控制、不确定性、重复和情感操控这5
种核心手段都在不断地发挥效能。
作者说想要摆脱这种控制,我们得在被操控之前及时分辨出这些手段,但这并不容易,毕
竟情感操纵和朋辈压力会在不知不觉时对我们施魔法。例如我自认是通过论辩的理性力量
才相信男女权利平等,但这也有可能是屈从于情感操纵、不断重复和朋辈压力的结果。但
无论如何我们唯一能依靠的也仅是我的感官和逻辑推理能力:随时保持怀疑的心,时常反
省自己所相信的事情其证据是否可靠,是唯一可行的检验方法。
7. 我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
在这题里,作者探讨另一个关于自由的问题:言论自由。言论自由被视为是民主的基石,
但我们也认为言论自由是有底线的:侮辱和散播假消息不是言论自由。关于言论自由的界
线,哲学家 约翰.密尔 (John Stuart Mill) 的《论自由》(On Liberty) 里有很深刻的
讨论。其中,密尔提出了 “伤害原则”(the harm principle) :在违背对方主观意愿
的情况下,将权力施之于文明社会的任何成员,其唯一正当的目的是防止他对别人造成伤
害。 国家应该让我们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包括说我们想说的话,除非我们所做的事情
对他人造成了伤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可以合法地介入并约束我们。
但是怎样才算是“伤害”呢?只有有形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才算是伤害吗?如果因为毁谤造
成的无形精神损害是否也算伤害?虽然密尔并不完全清楚什么是直接相关的伤害,但他认
为纯粹的精神和心理不适无足轻重,例如国家不能因为我的演讲冒犯了某些人就封杀我。
但有些人则认为国家有权预防某些伤害和罪行,例如在许多国家,亵渎神明和国王是违法
的,因为亵渎是对宗教和国王的侮辱,这冒犯了很多人。
另一个经常限制言论自由的领域是煽动仇恨,尤其是针对弱势羣体的仇恨问题经常以权利
冲突的形式被提出。例如宗教人士针对同性恋者所发表的谴责言论或是极右派主义者发表
的种族歧视言论等,这些事可被允许的言论自由还是该受限制的偏执表达呢?显然对言论
我们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法律限制,但是决定哪些限制合理,哪些不合理,并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
8. 为什么我不感激自己拥有的一切?
我们人类倾向于对已拥有的一切习以为常。为了保持浓浓的幸福感,我们会把注意力转移
到新的目标上;目标一旦实现,就会带来新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同样短暂,它让我们
渴望更多快乐。因此我们经常陷入的这种被称为“幸福跑步机”的无休止循环。1987年心
理学家布里克曼(Brickmann)、科茨(Coates)和亚诺夫-布尔曼(Janoff Bulman) 发现
,不论是幸运中彩券大奖的人或是遭遇重到事故的人,尽管短时间内他们会感到极为幸福
或是不幸,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组人的幸福程度又再次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这研究向
我们传达了一个讯息,就是金钱买不到幸福。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逃离幸福跑步机呢?澳大利亚哲学家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在他名为《有效利他主义的方式和原因》(The How and Why of Effective
Altruism) 的演讲中指出,成为一名有效的利他主义者会给你带来价值感和满足感,会让
你的自尊地基更加坚实,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真的值得过下去。 辛格主张,当代的消费
主义是一个生活的陷阱。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一种更持久的满足感,而不是无休
止地追求一次次“血拼”带来的短暂刺激。
另外有证据表明,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获得一种更持久的幸福。例如,写一本感
恩日记,写下生活中的点滴;或者尝试与朋友和家人倾诉,这将让我们变得更幸福,也更
珍惜我们目前拥有的一切。通过感恩,我们不仅要让自己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好的,也要知
道有些好的东西我们无法完全控制。我们要感激他人与世界,乃至某种更崇高的力量。与
此同时,我们也与他们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9. 暴力有正义的时候吗?
当司法审判不能还给人民一个公道时,人民是否有权可以以暴制暴?有些人基于宗教和圣
经的教诲而主张要绝对地禁止暴力。但更多数人认同在暴行过于可怕的情况下,如果不反
击造成更多无辜的生命被杀害,那才是真正的错误。因为公开采取非暴力立场的一个明显
缺点是,别人一旦知道这一立场,他们就会认准攻击你不会遇到暴力报复。所以拥抱绝对
的非暴力,反而会增加我们被暴力侵害的风险。
罗马时期的 圣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便主张在满足两个条件下,基督徒就可
以在罗马军队中服役并参与战争。首先,这场战争必须由合法政权发动。第二,必须有一
个正当理由,即战争应该是为了对抗真正的不公正而发起的,而不只是为了实现那些宣战
者的扩张野心。到了中世纪,哲学家 阿奎那 (Aquinas) 补充说,战争应该出于良好的意
图,因为侵略者有可能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完全是为了私利而发动战争。 近代
西班牙道德思想家 维托里亚(Francisco de Vitoria) 补充道,战争应该以合适的方式
进行:不应过度使用武力,不应针对无辜平民。
相信今年初爆发的俄乌战争让很多人都非常有感触,没想到战争离我们这么近。俄国发动
战争,宣称是为了保护在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人民和抵抗新纳粹份子。但我们知道这背后
更多是普丁的政治野心,而非绝大多数的俄罗斯人民都同意的战争。再者,俄罗斯军队对
无辜平民不断的轰炸,也受到大多数国家的谴责,这也已经违反了维托里亚的要求。然而
,国际现实下,为了避免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西方各国也只能用经济制裁俄罗斯和提供
武器援助的方式来帮助乌克兰。因为我们无法承担完全地以暴制暴的后果,俄罗斯是有核
子武器的国家,一不小心擦枪走火,演变成核子大战的话,那就是人类的末日了。
10. 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吗?
什么是现实世界?大多数人会回答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经历到的这些事物所构成的世界
。但是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Plato) 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真实世界的
影子。在他的对话录《理想国》(Republic) 里他用 洞穴比喻 (Allegory of the Cave)
来说明。在一个洞穴的底部有一群囚犯被锁链炼住,他们只能看到面前的一堵墙。在囚犯
的身后有一堆火能把影子投射到墙上,当有物品在火堆前移动时,物品的影子就会投射到
那墙上,而因为囚犯只能看到那面墙上的影子,所以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现实。直到有天,
有个囚犯挣脱了锁链,一开始,当他转身发现了那堆火,才知道之前以为的真实,不过是
影子罢了。后来囚犯被带离出洞穴,他看到了太阳,在阳光下慢慢地适应后他才认识到太
阳才是万物之源,也才能真正地看清事物本身。对柏拉图来说,这些在阳光下认识到的事
物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现实。它们隐藏在我们的感官之外,并需透过理性推论才能掌
握。
洞穴比喻延伸出柏拉图的 理型论 (theory of ideas/ forms) :柏拉图说我们可以在一
朵花、一幅画、一个人、或风景里发现美,但些美都是有缺陷的,只有“美的理型”才是
完美不变的“美”本身。所有的理型是完美不变的,而最终的理型是“善”(goodness)。
在洞穴比喻中,囚徒身后的物体是理型,而囚徒认识到的万物之源太阳,是善的理型。所
以当我们在问什么是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我们在追问的都是它们的理型是什么。
我们有认识到多少普遍概念,就有多少理型存在。
你是否相信在我们的感官认识之外还有其他的现实存在呢?虽然现在没有人相信柏拉图的
理型论了,但这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例如柏拉图主义 (Platonism) 在形上学
(Metaphysics) 为我们建立了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到现今我们仍保有对个别事物与抽象概
念的区分。柏拉图主义承认抽象对象的存在(existence of abstract objects)。这些
抽象对象并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因此既非物理的,又非心灵的,而是存在于第三
个地方。 柏拉图主义还可以应用于:性质、类型、命题、意义、数字、集合、真值等等
。在基督宗教上,也影响了我们对上帝和天堂的概念:柏拉图的终极现实–完美的理型世
界就像是上帝存在的天堂。
读后心得:
这本书里提到了哲学史上的许多重要议题,像是关于知识论和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不过碍
于篇幅的关系,我就不一一介绍,反正之后在别本书里也会再出现,到时候我在补充。
认真来说,考量到这是写给一般大众看的书,所以作者并没有很仔细地介绍各个哲学家的
理论,所以我在前面书摘的部分补充了不少细节和延伸阅读的书单。或许有些术语不是很
容易了解,但这没有关系,先稍微有个概念即可。如果对相关议题很有兴趣的,我在后面
有给一些延伸阅读,可以作进一步的参考。
这本书好玩的地方是用哲学的角度来回应现代人的烦恼,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哲学,认为
哲学很空洞,只会说大话,没有什么实际用途,那我建议你来看看这本书,看看你是否有
曾有过书中的那些烦恼,而哲学式的思考和回答是否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呢?我相信哲学的
力量,不在于给了你什么答案,而是有这个能力促使你去思考,挑战自己原本的想法。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22-10-24 15:57:00
谢谢分享
作者: KirkSynder (Be good @.@)   2022-10-24 19:56:00
哇 还有Audible耶
作者: emmayates (搪谜)   2022-10-24 20:05:00
推推
作者: yukinoooo   2022-10-24 23:14:00
谢谢分享 又重新想让我回到哲学的世界了..
作者: Misscat16868   2022-10-25 09:15:00
好令人烦躁的书,出简体版就好那边市场比较大,这世界真正的模样是“我不喜欢太爱问问题的小孩!!”平凡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是需要付出惨痛代价”那从来都不是天赋和能力我以为那些创造力和想像力可以把人类带往正向向上的力量,却高估了人性,人不是善良的组织和共犯结构的差别是什么?一样都是一群人?人喜欢谈灰色地带但利益没有灰色地带
作者: AS2000 (Sid)   2022-10-25 14:22:00
感谢分享!
作者: g9xuggf (fdsf)   2022-10-26 00:06:00
感觉很有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